经济学语境“回到马克思”

时间:2022-05-26 09:39:58

经济学语境“回到马克思”

[摘 要] 笔者认为,细读《回到马克思》,必须回到其经济学语境。只有认真思考变化着的社会历史现实及其对马克思的冲击,并用马克思的方法与观点回答现实问题的人,而不是固守某种观点与理想,回避与否认现实社会合理性的人,才是真正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信仰者。

[关键词] 《回到马克思》;经济学语境;社会历史现实

八十年代以来,马克思主义重归学术的殿堂,人们似乎可以以纯客观的眼光来研究马克思主义。然而这种学术本身脱离不了意识形态的束缚,具有不同社会取向的人们在研究马克思主义时,把马克思主义打扮成不同的模样。一方面,在马克思主义阵营内部出现了不同的声音;另一方面马克思主义之外的有些学者迫于压力,用马克思主义来伪装自己。于是,马克思的真实在人们心中成为一个可以怀疑而且应当怀疑的对象。当马克思主义被视为一种马克思可以缺席的与当代资本主义之间的游戏,马克思在马克思主义被命名后蒸发了。

张一兵以《马克思恩格斯全集》历史考证第2版(MEGA2)为依据,对大量第一手原始资料、特别是过去很少涉猎的马克思的许多读书摘录、笔记、未完成的手稿和书信,作了缜密的研究考证和分析,作为研究马克思已完成的论著这些主导性文献时的重要参照。作者指出,马克思本人的思想发展并非自始至终是一个具有前后一贯性的连续不断的过程。他更关注马克思思想发展进程中的非连续性,刻意探索他在不同时期、不同情境、不同学说的影响下形成的具有断裂性的真实思想进程。

按照库恩对科学范式的分析结论,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能够被称为科学,必然有一个前科学时期的线索。而这一点,我们传统解释框架往往给忽略了,马克思似乎一开始就是天才,他所实现的哲学变革似乎从来就是针对别人的,他自己的世界观似乎从来不需要发展。事实上,这一前科学的线索不仅是指马克思之前的研究,而且是在马克思本人的思想发展过程中就真是存在。然而,传统研究却时常忽略,从1954年开始编辑出版的《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俄文第二版就故意忽视 了许多马克思早期的重要著作。从1927年开始,为研究需要前苏共中央研究院开始编译出版《马克思恩格斯全集》历史考证版《MEGA1》,在60年年代之后几个国家和机构有合作新版本(MEGA2)(关于这两种文献的详细情况,参阅《回到马克思》附录二)。这两个版本的特点是,用马克思恩格斯摘录、笔记、写作和发表的原来文字发表迄今为止能够收集到的马克思恩格斯的全部读书摘录、笔记、手稿和公开著作,从分反映了马克思恩格斯的文本演变,因而对于解释马克思恩格斯具有重大的学术意义。从青年马克思到晚年的《资本论》,马克思不同时期的文本是异质的。基于马克思文本的异化特征,张一兵提出三类不同的文本及其哲学评估:一是读书摘录笔记与记事笔记,二是未完成的手稿和书信,三是已经完成的论著和公开发表的文献。这三类不同性质的文本区分,使我们在重新解读马克思过程中能根据不同文本的意义较为科学地界定自己的解释,从而完善马克思理论文献学分类的研究。

通过分析马克思大量的经济学著作可以透视其中所深深隐藏的哲学话语结构。这种独特的视角,这无疑受到了后现代大师福柯的影响。福柯通过对1775年到1825年的财富分析,认为由于现代经济学以及生物学、语言学的出现,人文科学才成为可能。财富本身被“生产”所取代,劳动成了新的实证的认识领域。福柯因此把马克思的经济学视作与李嘉图同属于一个权力谱系。我们过去的传统观点是,马克思是在1845年完成唯物史观革命之后,用这种新方法论研究经济学而创立了马克思主义的经济学。张一兵的观点是,马克思的哲学构架并不是在哲学思考中完成的,而是在经济分析中形成。历史唯物主义的形成与马克思在经济分析中超越资产阶级古典经济学的知识型直接相关。这与福柯通过考察生物学、经济学、语言学等学科共同的、潜在的结构的“知识考古学”的方法有异曲同工之处。不同之处则在于,福柯通过“知识型”转变的考古学观察,提出“马克思对李嘉图悲观主义的修正根本上属于共同的思想方式”;而张一兵通过对经济学之哲学构架的分析,提出资产阶级古典经济学的哲学构架是社会唯物主义。

更具有首创精神的是,张一兵从《1857——1858经济手稿》中提炼出的第三次理论制高点,即马克思重新创立了再狭义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认识论之上的历史现象学。基于资产阶级古典政治学把资产阶级社会特定的历史存在视为人类永恒的自然物质存在的属性,马克思针对这种颠倒的学说完成 了《手稿》,并力图说明资本主义社会存在的历史性和暂时性;进而指出,由于价值的物化和实体化,这种物化的关系成为在个人之外的对人的统治,这就是抽象对人的统治,这种颠倒的消除,不可能在观念中实现,必须由物质变革完成。现象学在青年黑格尔《精神现象学》里,是通过对现象的历史和结构分析,破除现象是永恒的神话,从而促进意识和意识形态系向绝对精神转化,它首先肯定绝对精神对历史发展最终推动作用,其次认为历史的发展有个终结点。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看到了它的唯心主义的一面,但还没有用它的颠倒去反驳资本主义社会。1850年,马克思在流亡中完成了《伦敦笔记》,认识到资本是一种社会关系,资产阶级社会的生存秘密其实在于生产过程。因此,以蒲鲁东和格雷为代表的改良的社会主义就仍是保留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基础上的幻想,这是一种歪曲和颠倒的形式。马克思需要以狭义唯物主义的观点去去掉现象和假象,还原本质和规律。“这里既需要一步步破除社会关系中由于颠倒关系所产生的迷障,获得史前简单的社会关系,又要从这些抽象的关系一步步复归于颠倒的各种复杂关系的经济现象总体”。

只有认真思考变化着的社会历史现实及其对马克思的冲击,并用马克思的方法与观点回答现实问题的人,而不是固守某种观点与理想,回避与否认现实社会合理性的人,才是真正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信仰者。

参考文献:

[1]张一兵,回到马克思[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9

[2]郝敬之,回到整体马克思[M],北京:东方出版社,2004

[3]米歇尔·福柯 著,知识考古学[M],谢强、马月 译,北京:三联书店,1998

作者简介:费云舒,女,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

上一篇:推究秦观《淮海词》水意象成因 下一篇:重读《一个干净明亮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