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戏曲典籍中活态文献的传承

时间:2022-05-26 11:19:27

中国戏曲典籍中活态文献的传承

摘 要:中国戏曲典籍中的活态文献是指可读、可唱、可演、可传,能够处处体现戏曲作家、表演艺术家和传承人的丰沛气韵的戏曲典籍文献,这样的戏曲经典才是活态呈现、生机勃勃的文献瑰宝。能够将戏曲典籍予以活态化的传承,能够从文学形态、曲谱形态、肉身传承形态等不同方面,写定剧本与曲谱,培养清曲、剧曲等不同层面上的接班人,这样的个人或者家族,才是戏曲典籍中活态文献的传承者。对元代重要戏曲总集予以清点之后,对明清、民国乃至共和国以来的部分活态化戏曲曲谱典籍予以回顾之后,再来观赏补园家族的《昆剧手抄曲本一百册》,我们可以大致认定,这批手抄曲本,与明清、民国和共和国建国以来的《振飞曲谱》等重要文献一样,都可以说是戏曲典籍中的活态文献代表作之一。

关键词:戏曲艺术;活态文献;昆曲艺术;曲谱;补园;手抄本

中图分类号:J802 文献标识码:A

什么才算是戏曲典籍中的活态文献?

曰:可读、可唱、可演、可传,能够处处体现戏曲作家、表演艺术家和传承人的丰沛气韵来,这样的戏曲经典才是活态呈现、生机勃勃的文献瑰宝。

如何才能算成是戏曲典籍中活态文献的传承人?

曰:能够将戏曲典籍予以活态化的传承,能够从文学形态、曲谱形态、肉身传承形态等不同方面,写定剧本与曲谱,培养清曲、剧曲等不同层面上的接班人,这样的个人或者家族,才是戏曲典籍中活态文献的传承者。

对元代重要戏曲总集予以清点之后,对明清、民国乃至共和国以来的部分活态化戏曲曲谱典籍予以回顾之后,再来观赏补园家族的《昆剧手抄曲本一百册》,我们可以大致认定,这批手抄曲本,与明清、民国和共和国建国以来的《振飞曲谱》等重要文献一样,都可以说是戏曲典籍中的活态文献代表作之一。

因此,本文势必要探讨补园家族五代人之于《昆剧手抄曲本一百册》的关系、渊源与流变。

一、非活态文献的重要戏曲总集传承

即便是元杂剧的一些宝贵的总集,无论编到何种程度,也还算不得是真正活态化的戏曲文献。

最早的元杂剧作品集,原为明代戏曲家李开先的藏书,剧本或称“大都新编”,或用“古杭新刊”,清藏书家黄丕烈称之为《元刻古今杂剧》。此书后来辗转流落到东瀛,罗振玉从日本得到此书后,经王国维定名为《元刊杂剧三十种》。台湾的郑骞、扬州大学徐沁君、兰州大学宁希元等三位教授,先后整理出版过相应的刊本。

我在大学本科就读期间,曾接受过徐沁君教授一个学期的教诲,他讲的就是关于《新刊元刊杂剧三十种》①的校勘整理过程。其态度之端庄,治学之严谨,考证之细密,至今想来依然如在目前。业师王季思主编的《全元戏曲》②,也收录了《元刊杂剧三十种》。我在中山大学就读文学博士期间,老师还将其中的一剧加以整理,称之为《〈诈妮子调风月〉写定本》。

流传最广的《元曲选》,是臧懋循从刘延伯处所借的三百多种剧本选编而成。作为文学本读,元杂剧引人入胜;从文学本改编为后世戏剧,元杂剧有其健旺的生命力。但是元杂剧究竟如何唱,如何演,除了【九转货郎儿】、【新水令】等曲目还有可能在昆曲中得到一定的继承之外,人们还是难以窥其全貌。

明抄本《古今杂剧二百四十种》,也是收录元明杂剧的著名总集。今存 242种,分装64册。其中包括了明刻本《息机子杂剧选》15种,《古名家杂剧》55种,明抄本杂剧172种。1958年本书影印入《古本戏曲丛刊》四集,且因此书为明代著名曲家赵琦美(1563-1624)抄校收藏,每册书内附有赵琦美在万历四十二年至四十五年间(1614-1617)的校跋,是乃其脉望馆的镇馆之宝,故题名为《脉望馆钞校本古今杂剧》。

清人钱曾(1629-1702)的《也是园藏书目》曾记录此书中每剧的名目,所以也有“也是园古今杂剧”之称。其中还收录董其昌崇祯年间的4篇跋和钱曾抄补的3行缺文。此书先后蒙赵琦美、董其昌、钱谦益、钱曾、季振宜、何煌、元和顾氏试饮堂、黄丕烈、汪士钟、赵宗建、丁祖荫等藏书家收藏,并于1938年经郑振铎先生之手,藏于北京图书馆。该书经过那么多优秀学者们文化接力般的自觉传递,这不能不说是中国文化史上的一段佳话。

现存的的戏曲文献中,另外一部最著名的传奇总集,首推明刊本《六十种曲》。《六十种曲》是毛晋所收录的59种传奇,加上杂剧《西厢记》正好是60种。

自明之后,中国的杂剧和传奇就有了属于自己的大致总集,基本的剧本阵营,就此大致排列开来了。

近代以来,从曲学大师吴梅先生的《奢摩他室曲丛》开始发端,接下来刘世珩选辑《暖红室汇刻传奇》,卢前选辑《饮虹丛刻》,隋树森先生补成《元曲选外编》,郑振铎先生首倡编印《古本戏曲丛刊》,包括王季思教授继承吴梅老师的曲学事业,编印《全元戏曲》,都是对前贤的师范、继承和发扬,求全求萃,厥功甚伟。

在这些重要的戏曲典籍中,基本上都保留了演唱的曲牌。但是一支曲牌究竟如何演唱,还是专业艺术家们的事情。而且即使是音乐与表演方面的专家,也未必能够将这些曲牌准确无误地传承下去。

因此,这些重要的戏曲总集,作为十分珍贵的典籍,还是基本上属于文学文献的范畴,还不能说是可读、可唱、可演、可传的综合性、立体化的活态戏曲文献。剧本总集的出版当然重要,但是戏曲剧本如何演唱,如何使之能够传演下去,也是不可偏废的要事。

在以上所举的历代曲家中,除了吴梅先生在文学、曲学和剧学方面都有着极大的造诣之外,其他诸公大多数还属于戏曲文学、戏曲美学的研究者,在曲学与剧学方面,皆未能投入更多的精力,也未能体现出更多更广更丰厚的成果。

二、明清以来昆曲活态文献代表作的曲谱传承

明代较早的北曲曲谱是朱权于明洪武三十一年(1398)成书的《太和正音谱》。全书共分《乐府体式》、《古今英贤乐府格势》、《杂剧十二科》、《群英所编杂剧》、《善歌之士》、《音律宫调》、《词林须知》、《乐府》等8章,其中的《乐府》章为北曲杂剧曲谱,约占全书五分之四。全书按照北曲黄钟、正宫、大石调、小石调、仙吕、中吕、南吕、双调、越调、商调、商角调、般涉调等十二宫调分类,逐一记述曲牌的句格谱式,详注四声平仄,标出正字、衬字,共收曲牌335支。这是现存最早的北杂剧曲谱。

上一篇:跨文化背景下“南京大屠杀”的三种叙事及国家... 下一篇:京剧《张协状元》鬼神戏的结构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