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离猝死,从“心”做起

时间:2022-05-26 10:39:40

2013年7月9日晚,山东省兖州市中医院院长连发两条微博:“令人沮丧心痛的一天!今天下午4点,我院53岁的心内科主任心脏猝死,英年早逝!全院上下心痛不已!……带上你的微笑一路走好!愿天堂里不再疲惫!”

心内科主任死于心脏猝死,身心疲惫的医生,照顾了患者的心脏,却没有照顾好自己的心脏!这已是7月份第三位猝死的医生。当月4日清晨,南京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消化科副主任毛翠华在家中猝死;当天夜间,上海长海医院海宁分院的麻醉医生姚谨涵倒在了值班室……张海澄教授当时进行了评论:“29岁麻醉科医生、50岁消化科副主任、53岁心内科主任,英年早逝,莫非天堂也要建医院了么?”

接受记者采访时,张教授谈到几位猝死的同行,语气充满了沉重:“生活中的猝死事件时有发生,统计表明我国平均每年有超过50万人猝死!加强大家对猝死严峻性的认识很有必要!”

猝死:1小时内突发的灾难

猝死是指患者在发病后1小时内死亡,也就是说猝死都是猝然发生的,猝不及防。

张教授告诉记者,引起猝死的原因多种多样,最多见的还要数因心血管问题引起的心源性猝死,占猝死事件的80%以上;在心源性猝死的患者中,近90%是由于恶性心律失常造成的。

人的心脏就是一个日夜不停工作的“血泵”,按照一定的节律稳定而有规律地跳动,把经过消化道吸收营养和经过肺富含氧气的动脉血泵向全身。一旦心跳的频率过快或过慢,或者没有节奏地“乱跳”,就发生心律失常。出现严重的心律失常时,心脏无法完成泵血功能,就会造成全身重要器官的缺血缺氧,这是心源性猝死的主要原因,也称为“致死性心律失常”。当然,这种恶性心律失常绝不是无缘无故发生的,大多是内外因素一起爆发的结果,可以说,猝死是人体“定时炸弹”(患者体内潜藏着隐匿的心脏疾病)加“导火索”(诱发因素)共同造成的。

那是不是说,心律失常就是恶性的,就会引发猝死呢?

张教授解释道,其实在每个人的一生中都会发生各种各样的心律失常,只是有人症状轻,有人症状重。比如有些人在考试前因为紧张就会出现心律失常的情况。此外,情绪激动、过度劳累、酗酒甚至是蒸桑拿等都可能会导致心律失常。如假日综合征就是假日的放松与狂欢、饮酒之后上班第一天出现的心律失常,中青年人可突发心脏病或脑血管病而死亡,近1/3的患者平常往往感觉不到不适(症状很轻微),或是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

“压力山大”也会引发猝死

我们的心脏很强大,也很脆弱。张教授告诫道,当心脏处于脆弱的状态时,一定要遵医嘱注意休息,但很多人却仍然不管一切地加班、熬夜,过度劳累,为了提神而大量吸烟、饮酒、喝咖及啡浓茶,这些因素都在无形中增加心脏病发作的危险,成为诱发猝死的导火索。张教授系统列举了猝死的诱发因素——

精神因素 焦虑、高压、惊恐、抑郁等负面情绪,对健康的危害不亚于吸烟、高胆固醇饮食。这些负面情绪会造成自主神经功能紊乱,诱发或加重心律失常,进而增加血栓形成的风险,甚至诱发心肌梗死。如今中青年发生猝死的案例逐年增多,常常与精神因素有关。

体力活动 较剧烈的体力活动或过度疲劳都会使心脏负荷急剧增加。对于患有潜在性心脏疾病的人,可能会导致血压突然升高,心脏负荷骤增,导致心脑血管意外性猝死。

外伤 外伤可导致疼痛或兼有精神刺激,使交感神经兴奋性增高,引起心脏负荷量增加导致猝死。

暴饮暴食 饱餐后,心脏负荷加重且供血减少,加之神经兴奋等因素,促发冠心病患者发生急性心肌梗死或心律紊乱。

用力排便 便秘时用力排便,血压、心率及心脏的负荷为正常排便时的5倍。用力排便、屏气过度,可能会诱发心绞痛、心肌梗死和心力衰竭。

饮酒 过度饮酒是引起心源性猝死不容忽视的因素。酒精可以引起心律加快、呼吸加快等,从而使心脏负担加重发生猝死。

吸烟 吸烟破坏血管内皮细胞,让血管内壁变得不光滑,易于形成动脉粥样硬化,进而形成冠脉狭窄甚至闭塞,也可诱发冠状动脉痉挛,进而诱发猝死。

容易发生猝死的几种疾病

猝死或多或少都会有些先兆,只是临床表现轻重不一。张教授解释道,心脏性猝死常见于某些疾病——

遗传性心律失常

这类猝死绝大多数发生于40岁之前且多在夜间或活动中发生,致死性高。由于这类猝死常常是突然发作,且发生前可能完全没有征兆,所以需要中青年人重视体检,尤其是有猝死家族史的人更要提高警惕。

病毒性心肌炎

在患流行性感冒或病毒性腹泻后,约有1/4患者的心脏会被病菌侵犯,即便是身体强壮的人也未必会幸免。如果连续熬夜、过度疲劳,体质突然变弱,病毒就更容易侵犯心脏传导系统,从而导致严重心律失常,甚至室颤,最终猝死。所以,在感冒后,患者一定要注意充分休息,切不可“硬扛”,一旦感冒伴有发烧,要多加警惕,及时到医院进行正规治疗。

缺血性心脏病

这类猝死在发生前往往会有一些先兆症状,如憋闷、心悸、眩晕、胸前区压榨性疼痛、肋骨下疼痛、左胸部疼痛、出冷汗和失神等。所以,一旦出现这些征兆,应该及时去医院就诊,查明原因。

减少猝死 预防为上

对于心源性猝死的应急处理措施,就是尽快实施心肺复苏抢救(具体内容可参阅本刊2012年11月上“特别策划”栏目)。只有对心脏骤停的患者进行及时、正确的抢救,才有起死回生的可能。目前,和美国等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心源性猝死的抢救成功率较低,因此,大众在积极学习心肺复苏急救知识的同时,做好预防很有必要。

在日常生活中,除了养成健康的习惯,低油少盐,戒烟限酒,劳逸结合,保持良好情绪外,定期体检非常关键。

一般来说,30岁以上的人最好每年都定期体检,把心脏作为重点检查项目之一。尤其是锻炼少、压力大、生活不规律的人群;腰围超过90厘米的人群(女性超过85厘米即应注意);家中直系亲属中有心血管疾病史的,这些都是冠心病的高危人群,最好每年都要做1次心血管专科体检,了解血压、血脂、血糖及心电图、心脏结构与功能方面的情况。

张海澄 医学博士,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心脏中心主任医师,硕士生导师。中国心律失常联盟副主席、中华医学会心电生理和起搏分会青年委员、学组委员、专科医师培训委员会委员,中国心电学会常委,海峡两岸医药卫生交流协会心血管专委会常委,《中国循证心血管医学杂志》副主编,《中国心血管杂志》、《临床心电学杂志》常务编委,《中华心律失常学杂志》、《国际心律学杂志》等编委,北京市健康科普专家。

上一篇:癌症,中西医结合治疗更有效 下一篇:化妆品用多了试试“裸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