幽门螺杆菌耐药机制的分析

时间:2022-05-26 07:15:50

幽门螺杆菌耐药机制的分析

【中图分类号】R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83(2013)11-0617-02

1982年澳大利亚学者Warren和Marsball从人胃粘膜中培养出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ft,Hp)并断定其与胃十二指肠疾病相关,自此30多年来在世界范围内掀起对Hp的基础与临床研究的热潮,取得了丰硕的成果:目前已确认Hp感染与消化性溃疡、慢性胃炎、胃癌及胃黏膜相关淋巴组织样淋巴瘤的发病密切相关,因此,根除Hp对治疗和预防上述疾病具有重要意义。然而,近年来随着抗生素的广泛使用,Hp的耐药率逐年上升,临床上根除Hp的难度逐年增加。因此,探讨Hp耐药机制对指导临床合理用药,有效根治Hp至关重要。

1、幽门螺杆菌耐药现状

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幽门螺杆菌学组于2005年3月―2006年5月在我国多个省市作大规模Hp耐药的流行病学调查和耐药原因分析,其研究显示:我国Hp对抗生素的耐药率为:甲硝唑50%―100%(平均73.3%),克拉霉素0―40%(平均23.9%),阿莫西林0―2.7%,Hp对抗生素的耐药率存在明显的地区差异,提示Hp耐药也受地区和环境因素的影响。

2、幽门螺杆菌对常用抗生素耐药机理

细菌耐药性可分为:天然耐药性和获得耐药性。天然耐药性,原因可能由于细菌缺少药物敏感的靶位,或细菌具有天然屏障致药物无法进入细菌体内;获得耐药,由于细菌获得耐药基因,使原来敏感的细菌变为耐药菌。Hp的耐药多为获得性耐药。现综述如下:

2.1 Hp对克拉霉素的耐药性

克拉霉素具有对酸稳定和在胃黏膜中浓度高、口服后生物利用率好和不良反应小等优点,是目前已知抗生素中对Hp作用最强的药物之一。Hp对克拉霉素的耐药机理目前认为是:23S rRNA基因突变,突变的位点大部分在2144位,也有小部分在2143位,由A突变成G,突变点可以被BsaL和BbsL识别。

2.2 Hp对甲硝唑的耐药性

甲硝唑属于硝基咪唑类衍生物,因其杀菌活性不受胃内低PH的影响,在胃腔内浓度高,具有较强的抗Hp活性,因此常用于Hp感染的一线治疗。Hp对甲硝唑耐药主要与rdxA基因突变导致该基因的失活有关,rdxA是编码氧不敏感的烟酰腺嘌呤磷酸二核苷酸硝基还原酶基因。但有国外学者研究证实FrxA、fdxA、fldA、fdxB、oorDABC和porCDAB等基因也参与了Hp对甲硝唑的耐药,并证实frxA、fdxB和rdxA基因的失活不会对Hp产生致死效应,而fdxA、fldA、oorDABC和porCDAB基因的失活却会导致Hp的死亡,这可能与这些基因编码的蛋白为Hp的存活提供了一个微需氧环境有关。同时也发现当rdxA基因与fdxB联合突变时将导致Hp对甲硝唑的高水平耐药,而frxA或rdxA基因的突变均会产生中等水平耐药,但当两者同时突变时则产生高水平耐药。

2.3 Hp对阿莫西林的耐药性

常用于抗Hp的β-内酰胺类药为阿莫西林。β-内酰胺类药物是通过与细菌内膜靶蛋白青霉素结合蛋白(PBPS)结合,使转肽酶失活,破坏细菌细胞膜的完整性,使细菌死亡。Hp对阿莫西林耐药性主要与其PBP-1的突变有关,在阿莫西林敏感或耐药的Hp菌株中均存在三种PBPS,而PBP-1的突变同样在Hp的耐药中起重要作用。若将耐药菌株的PBP-1基因导入敏感的Hp,可使阿莫西林对Hp敏感菌株的MIC值上升100倍,对PBP-1测序证实耐药菌株第14位的氨基酸由Ser变为了Arg。

2.4 Hp对四环素类药物的耐药性

四环素过去是治疗Hp感染的比较廉价有效的药物,也是作为补救治疗措施中常用抗生素之一,但近年来发现该药易引起二重感染,且其耐药率也呈逐年上升趋势,现较少用临床。四环素主要作用细菌白体,阻止mRNA白体复合物A位与氨基酰tRNA的结合,从而抑制始动复合物的形成及肽链的延伸,并阻止白体与终止密码结合,抑制已合成的肽链或蛋白质释放。Hp对四环素耐药主要与16S rRNA突变有关,其中最常见的突变为16S rRNA AGA(965-967)的突变,但在检测对四环素耐药的Hp 26695时还发现其存在16S rRNA G942的缺失,以及rDNA等位基因的突变。

2.5 Hp对利福霉素类药物的耐药性

利福霉素类药物常用于抗结核病治疗,较少用于Hp的治疗,该类抗生素对细菌的作用靶位是依赖DNA的RNA聚合酶,此酶由rpoB基因编码。研究认为,Hp对利福霉素的耐药与rpoB可能有一定的关系,但确切机制有待进一步研究证实。

2.6 Hp对喹诺酮类药物的耐药性

随着临床抗菌药应用种类的日益广泛,Hp耐药谱亦在不断改变,如喹诺酮类药物的耐药。喹诺酮类药物中的代表是左氧氟沙星,已有报道其表明:Hp对左氧氟沙星的耐药率为30%~38%。Hp对喹诺酮类药物较易获得耐药,且该类药物存在交叉耐药性。Hp对喹诺酮类的耐药性的产生主要与gyrA基因突变有关。喹诺酮药物主要抑制DNA旋转酶和拓扑异构酶IV而产生抗菌活性。DNA旋转酶是一个由gyrA基因编码的2个A亚单位和gyrB基因编码的2个B亚单位组成的四聚体。由于DNA旋转酶在细胞复制中起重要作用,因此它是抗生素作用的靶酶,而其中gyrA基因编码的区域的突变通常对细菌耐药具有决定作用,该区域也被称为喹诺酮耐药决定区(Quinolone Resistance-determining Region,QRDR)。

3、小结

国际上推荐的一些Hp根除方案的根除率可达到90%或以上,但近年来Hp根除率却在逐年下降,其最主要原因是Hp对抗生素的耐药率大幅度上升。目前国内外报道耐药较严重的是甲硝锉,其严重程度已趋向不适宜作为常规的推荐方案,Hp对克拉霉素、阿莫西林、四环素、喹诺酮等药物的耐药性已逐渐受到人们的重视,这就要求我们每一位临床医师在制定根除Hp方案时更新观念,强调个体化治疗,为避免Hp耐药菌株的产生,应严格掌握Hp根除的适应症,在条件允许的地区,可作Hp药物敏感试验及耐药基因的检测,治疗规范化,避免滥用抗生素。

参考文献

[1] 张燕捷,吴叔明。幽门螺杆菌耐药性的研究现状。上海第二医科大学学报,2005, 25:93-96

[2] 李耿,田拥军,叶嗣颖,等。幽门螺杆菌对甲硝唑耐药性及多重相关基因DNA和氨基酸序列分析。华中科技大学学报(医学版),2005,34(2):138-140、144

[3] 吕农华,祝荫。幽门螺杆菌耐药的现状与对策。中华消化杂志 2011年1月第31卷第1期 66-68

[4] 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幽门螺杆菌学组/全国幽门螺杆菌研究协作组。第四次全国幽门螺杆菌感染处理共识报告。中华消化杂志,2012,32:655-661

上一篇:基于DP总线的S7―300控制系统设计与实现 下一篇:慢性直肠炎的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