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手暖炉问千古

时间:2022-05-26 05:15:31

醉心于收藏的孙文雄张淑茹夫妇几十年来收集的手炉达上千件。

这些手炉千姿百态,“它们都是纯手工制作,因为出自不同工匠之手,所以可说是千炉千面,争奇斗艳。”张淑茹引领我们到她的私人博物馆参观,手炉的造型非常特别:方形、圆形、椭圆形、六棱形、八棱形、十二棱形、十六棱形、灯笼形、瓜棱形、元宝形、笸箩形,甚至还有龟形。他们收藏的手炉中,年代最久远的是北齐的青铜“万字无边”圆形“四系”手炉,此炉用陶范法制成,炉体有明显的范痕,由4个范块合铸而成,炉底留有铸疣,铸瘤;最大的圆形手炉直径40厘米,高24厘米,有5900克重;最小的椭圆形手炉长、宽、高都不足10厘米,仅有50克,拿在手里轻飘飘的。手炉的制作工艺极为繁缛,集所有刻铜工艺于—体。

收藏是孙文雄和张淑茹共同的业余爱好,在忙碌的工作之余,收藏几乎占用了两个人的全部时间。直到目前二人从坚守了几十年的岗位上退下来,才开始了他们真正意义上的鉴赏、考证和研究。

提起手炉的收藏,还得从三十年前他们在市场上意外地发现第一只黄铜手炉说起:那只手炉腹部浑圆,炉盖满功,双梁高足,还有一对漂亮的璞首,在阳光的照射下金光闪闪。两人一下子就被这漂亮的造型和精美的工艺折服,果断将它买下。打那儿起,他们便开始翻阅大量书籍资料,可与手炉相关的史料记载却寥寥无几,这使他们异常惊喜。“是老天偏爱我们,给我们留下了这么美的东西,这在收藏项目上或许是个空白。”由此二人开启了他们的手炉专项收藏之路。

几十年来,这对收藏伉俪把业余时间全部用在收藏和整理资料上,其它娱乐活动对二人来说已是奢侈。“以藏促学,以藏会友。”夫妻俩在享受收藏乐趣的同时,生活也常常捉襟见肘。回想当年,每月开支留出的生活费不能随便挪用,否则会为生计着急,但每次去旧货市场又要有所准备,生怕漏掉好东西。

某个休息日,夫妻俩去旧货市场,商议好当日不出手。可老天总爱捉弄一下世人,两人意外地遇到一只精美的手炉,围着看了大半天,反复琢磨之后,索性到公厕把事先缝在外衣里留着过日子的钱取出来换了手炉。

“钱还能挣,东西却不好找。”这样的情况屡见不鲜,二人总这样安慰自己。当年,为了搜罗手炉,孙文雄和张淑茹夫妇骑车走遍了北京大大小小的古玩店、旧货摊以及全国部分城市的古玩旧货市场。有时候,两人干脆带上一包干粮和水,循环往复地拉网式搜索,生怕把中意而有价值的手炉落下。

夫妻俩在惊叹手炉之美的同时,也遗憾它们的被人遗忘:“我时常想,人们之所以没有过早地认识它,或许是因为它出身高贵,没有更多的人体验和记载,也许是因为它文化内涵深奥,鲜有人专门研究而使之成为冷门。”

总之,手炉之美和它的神秘感让孙文雄和张淑茹夫妇更加坚定地将手炉收藏坚持下去,从汉唐到宋元明清,以及民国各个历史时期的手炉几乎都被孙文雄和张淑茹收入囊中。几十年不间断、义无返顾地坚持,只为二人心中的一个信念。“目前,既要保护好这些古玩手炉,因古旧手炉和其他文物一样只可复制,不会再生。更要对手炉像其他门类的藏品一样,从材质、造型、工艺、纹饰各方面得到系统的鉴赏、考证和研究,从而写出手炉方面的权威专著,使手炉文化得以弘扬和传承,真正给它们正个名。”

上一篇:专业艺术院校钢琴教学的改革思考 下一篇:工不如艺为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