寓情理于形象描述之中

时间:2022-05-26 03:27:34

寓情理于形象描述之中

记叙文,不论是写人还是记事,都得注意人物形象、具体事件的刻画和描写,在刻画和描写中还要注意融进写作者的感情,寄寓一定的道理。 那么,怎样才能将记叙文写得生动具体、形象可感呢?

诚然,在一些记叙文中,有鞭辟入里的议论,有激昂热烈的抒情,有具体详细的说明……这些对读者理解文章内容、体会作者情感是很有裨益的。 但并不是所有的记叙文都必须由作者来议论、抒情、说明一番,才能表情达意,才能使读者心领神会。

有的同学在记叙文的写作中,不是致力于人物形象的刻画和具体事件的描写,而是在叙事之后,无论是否必要,都加上一番评价或总结升华类的文字。 如,一篇题为 《我的老师》 的习作中有这样一段:

记得有一次上完课,您刚要走出教室,我喊了一声“老师”,您马上回过身来,亲切地问我:“有事吗?”当我提出问题后,您立刻热情地给我讲解,态度是那样温和,直到上课时间到了,您才离开教室。这件事充分表现了您认真负责的工作精神。我望着您的身影,心想:老师,刚才我不仅解决了难题,而且看到了人民教师的高大形象。

从这段话的记叙部分中,读者已不难看出老师认真负责的工作精神,而随后的一番议论,刻意地将主题加以拔高,却显得画蛇添足,很不自然。

高尔基曾说过:“作者的作品要能够相当强烈地打动读者的心胸,只有作者所描写的一切――情景、形象、状貌、性格等,能历历地浮现在读者眼前,使读者也能各式各样地想象他们,而以读者自己的经验、印象及知识的积蓄去补充和增补。”

由此可见,同学们在写作中,也应该力图以内容本身去打动读者,并给读者留下一定的思考和想象空间。 特别是记叙文,更应该寓情理于形象描述之中,以生动形象的描写和具体翔实的叙述来表现主题。 如,《我的恩师》 一文中, 用这样一段文字记叙了恩师丁肇中教授在诺贝尔奖授奖大会上演说的情形:

大会规定,凡获奖者都要用本国语言讲述。会前,曾有人多次对先生说:“你是美国人,应该用英语讲。”大会开始了,先生站在演讲台上,用流利的汉语开始了他的发言。他说:“我的祖先是中国人,所以我所代表的是十亿炎黄子孙,我所获得的荣誉,永远是中国人民的骄傲。”

这段文字中既没有议论也没有抒情,而只是用客观的描述,非常朴实地表现出了丁肇中教授高尚的爱国情操,同时又极为自然地流露出作者对“恩师”的敬佩之情,很好地做到了“寓情理于形象描述之中”。 相反,如果在这一场面描述之后加上抒情或议论,便会使人感到拖沓、做作。

此外,有的作品中那些看似无足轻重的细枝末节,也能凝聚作者炽热的感情,蕴含丰富的生活哲理。 如,一篇题为 《牵起那双手》 的文章中有这么一段:

穿过马路,就是菜市场了。母亲突然停下来,她把菜篮挎在臂弯,腾出右手,向我伸来。 一刹那间,我的心灵震颤起来:这是一个多么熟悉的动作啊!在我上幼儿园时,每天都要穿过一条马路才能到学校。母亲那时还在印刷厂上班,幼儿园在城西,印刷厂在城东,母亲每天都要接送我。横穿马路时,她总是向我伸出右手,把我的小手握在她的掌心,牵着我走到马路对面。然后蹲下来,摸摸我的头,一遍遍叮嘱:“有车来就别走”、“过马路要和大人一起……”

这段文字通过细致生动的描写,使读者清晰地看到一位无微不至地关心爱护孩子的伟大母亲。 文字有情有理,寓情理于形象描述之中,更形象、更真切、更易感染人,也更能给读者留下想象的空间。

可见,用好“寓情理于形象描述之中”这一技法来写记叙文,表达效果胜于记叙后加以简单的议论和抒情。 这一写作技法的关键在于“形象”二字,即要让所描述的内容具体生动、真实可感,如此才能达到写作目的。

上一篇:一个盒子的控诉 下一篇:浅谈信息技术如何影响基础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