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冯氏春晚”说开去

时间:2022-05-26 12:31:24

最近,一条娱乐新闻引起了许多人的注意,那就是冯小刚被任命为2014年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的总导演。接着我们熟悉的本山大叔的名字也出现在了副导演名单之列。话题之后群众不禁纷纷猜测,“冯氏春晚”究竟会是什么样子?电影导演出身的他能否为日渐衰落的春晚带来一些不一样的东西?这些问题在网络上引发了一股讨论热潮。有网友甚至调侃道:“是不是明年大年夜咱一家人得去电影院看春晚了?”

为什么春晚不好看了?

不管你对于冯导出任马年春晚总导演一事态度如何,一个不能否认的事实是,曾经代表了全国文艺演出最高水平的春晚,这些年已经变得越来越不好看了。以语言类节目为例,无论是相声还是小品,“不好笑”是这几年最常听到的评价;即使是咱们的“春晚之王”本山大叔,在宣布收山前参加的几次春晚中,也没能躲过“晚节不保”的议论。不过这次身为语言节目总监的他,是否会给我们带来惊喜呢?我们可以明年再议。

为什么会这样?原因之一在于稀缺性的丧失。俗话说“物以稀为贵”。春晚当年的辉煌,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它汇集了当时全国最知名的明星大腕,吸纳了制作最精良的文艺节目;在那个文化生活相对贫乏的时代,这些都是观众平时很难有机会接触到的。但是,这些年随着各种媒体的蓬勃发展,观众对于文艺娱乐的需求可以随时随地、十分容易地得到满足,所以春晚便失去这种鹤立鸡群的地位了。

还是以语言类节目为例,对于此类节目,人们最基本的诉求是“好笑”;但是,在现今的网络时代,在微博之类的社交网站上,每天都在批量地生产和传播着无数的幽默内容,各种笑话段子层出不穷。在这种情况下,再想创作出新鲜而高质量的幽默作品,满足观众日益被抬高的笑点,确实不怎么容易。

心理学研究告诉我们,如果长期暴露在某种强度的刺激下,人们对于刺激就会逐渐适应,需要更强烈的刺激才能产生相同的反应。平日里伙食的丰富,让许多人开始抱怨年夜饭大餐的寡淡无味;同样,越来越丰富的日常文化生活,也让春晚这道年度文艺盛宴看起来不那么诱人了。

春晚面临的另一大难题在于观众口味日趋多元化。办一台晚会,满足全国十几亿观众中大多数人的文艺诉求,这本来就非一件易事。如果说在过去的年代,文化生活的贫乏让大家的口味相对单一,那么到了这个百花齐放的年代,要想满足所有人就不可能了。用冯导的话来说就是:现在已经不是众口称颂的年代了。

这两个因素共同决定了春晚面临的困境。无论谁担当导演,都很难对这些现状做出根本性的改变。作为过去集中时代的产物,春晚似乎越来越难以跟上这个时代的节奏,渐渐走入了死胡同。

为什么春晚不好看了大家还要看?

尽管“春晚越来越不好看”已经成为公认的事实,尽管每年春晚之后都能听到一片骂声,在大年夜的晚上,春晚仍然会在许多家庭的电视中占据一席之地。为什么在一次次的失望之后,我们仍然会对春晚有所期望,甚至在大半年之前就开始议论它的导演人选,并会因为最终人选的确定而激起惊涛骇浪?

首先是习惯的力量。经历了30年的发展,舂晚的意义早已不限于一台简单的文艺晚会,而是深深地融入到了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春节当中,成为了庆祝活动中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大年三十晚上,全家人围坐在电视机前,有说有笑地观看春晚,在某种程度上已经成为了过年的一种仪式。还有什么能比这样的场景更能体现出中国文化对于合家团圆的强调呢?即使节目再无趣,形式再脱节于时代,只要春晚还能提供一个借口,让我们和家人坐到一起,那么它就大概永远不会消失。

其次,尽管由于种种原因,春晚的节目本身已经越来越难以满足观众的娱乐需求,但是它的另外一项功能——制造话题的能力,却依然保持了下来,甚至变得愈发强大了。在“那些年”的春晚中,某个明星的发型或是服饰,可能会引领一整年的潮流;晚会上演出的一首歌曲,可能成为接下来一整年的流行金曲,在大街小巷中被千万人传唱。近年来,尽管春晚的节目本身不再具有吸引力,它的话题性却通过另一种方式得到了强化:春晚的“不好看”,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聊天谈资。现代科技的进步,使得人们可以一边收看春晚,一边在网上实时交流看法,批判、嘲笑、讽刺节目中的不合意之处(别跟我说这事儿你没干过)。这种“吐槽春晚”活动甚至已经超越了“收看春晚”本身,成为了千百万年轻人在大年夜最期待的项目。

心理学研究发现,当人们聚在一起交流关于第三方的负面意见(也就是俗话说的“说坏话”)时,他们彼此之间的关系也变得更为紧密。如今的春晚正是创造了这样一种机会,提供了一个共同的话题,让我们得以分享彼此的看法;对于参与其中的人来说,这是一种轻松而自发的社交活动,也是春晚存在的主要价值所在。除此之外,当我们发表关于春晚节目的看法时,实际上也是在向他人展示出自己的兴趣、爱好和品味,这种自我表达可以强化我们的身份认同,让我们更加乐此不疲。

最后,春晚还可以满足我们对于怀旧的需求。在近几年的春晚中,那些具有怀旧性质的节目,如2009年纵贯线老歌联唱、2010小虎队再聚首,往往能脱颖而出,受到观众的青睐。对于春晚策划者来说,打“怀旧牌”其实是一种相当讨巧的办法。一方面,能够让人缅怀的“旧”,大多已经在岁月的流逝中证明了自己的价值,其内容质量多了一份保证。另一方面,怀旧本身也是一种美好的情绪,能带给人幸福的体验。心理学家发现,激发人们的怀旧情绪,不仅能让人心情愉快,还可以带来一种归属感,让人们从对于过去的回忆中获得力量。春晚中的怀旧元素,以及春晚作为一个整体所具有的怀旧性,可以满足我们在这方面的需求,这也是驱使我们在一年年的失望以后继续观看春晚的重要动力。

总而言之,尽管节目本身的吸引力日渐衰微,但仍然有一些力量驱使着我们在年三十的夜晚坐到电视机前,一边抱怨、吐槽,一边收看春晚。在未来很长的一段时间内,春晚仍然将在中国人的春节庆祝活动中扮演重要角色。2014年担任春晚导演的冯小刚究竟能否带来一些新的东西,还是让我们拭目以待吧!

上一篇:王二的小时代 下一篇:梦心话 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