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县林业产权管理信息服务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时间:2022-05-26 12:01:00

凤县林业产权管理信息服务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摘要 以凤县集体林权改制为背景,针对集体林权改制完成后信息建设滞后和数据库建立中存在的设备落后及资金不足等问题,提出了今后林权管理应采取的对策。

关键词 林业产权;管理;信息服务;问题;对策;陕西凤县

中图分类号 F316.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3)09-0181-02

林业产权管理信息服务建设是实践科学发展观和便民利民服务宗旨的集中体现,是建设现代林业的重要措施[1]。随着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深入,陕西省已经编制了“十二五”各级林业产权管理信息服务中心建设规划,为保障林农的合法权益、进一步探索富有成效的改革之路提供了基础和有力的服务支撑。结合凤县在林业产权管理信息服务建设中的经验及存在问题,提出个人粗浅认识,供同行借鉴。

1 凤县林业产权基本情况

凤县集体林改制涉及全县9个镇100个行政村,全县参与集体林地林权改革面积20.52万hm2,占县国土总面积的64.3%,占全县林地面积的76.9%,占农业人口的98.3%。经过2009年的林改试点及2010年以“明晰产权”为核心的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全面展开,通过“按人均山、承包到户”的形式把林权落实到农户或村民小组,以家庭承包大户承包为主要经营形式的林权流转步入了新的发展时期。目前基本完成了主体改革任务,确权到户率达到90%以上。家庭承包经营林地占到集体林地的95%以上,林农的生产潜力巨大。建设林业产权管理信息服务体系就是为更多的资金、技术、劳动力等生产要素向林业聚集,实现林业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不断开发林业生态、经济、文化、旅游等多种功能,增加生态产品、林业产品及非木材森林产品的产出,从深度和广度上拓展林业生产经营领域,促进林业发展、山区经济繁荣和林农增收致富。

2 林权管理与服务存在的问题

2.1 林权管理服务缺失

2009年以来,全县集体林地完成了以勘界确权为主的主体改革任务,当前的林权信息管理工作并未全面展开,也没有正式专业化机构承担此项工作。为此使林农参与林改积极性有所消退,享受林改成果没有得到充分发挥,改变林农面貌未得到实质的改变。

2.2 林业信息服务滞缓

县级的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已经结束,面临的林业产权政策的落实及配套服务的跟进,林权管理信息服务工作尤为重要。当前林改后林权单位及个人的经营宗地只建立了基本信息,缺乏操作性强的法律法规和政策作支撑,导致林权流转尚处于自发阶段。虽然国家的法律、法规、政策对林权流转管理作出了原则性的规定,但都没有配套的实施细则,具体操作上,依然是“摸着石头过河”,流转规模小、流转程序不规范。同时投融资业务也未与市场对接,林业服务社会的基础极为脆弱。

2.3 林权流转服务平台建设不完善

目前县级林权流转服务中心还未成立,林权流转、林权抵押贷款等提供服务暂由林政部门承担,还远远不能满足林权流转的需要,制约了林权的流转。森林资源资产评估体系尚未建立,缺少有资质的专业评估机构和评估人员。同时,国家关于评估机构、人员资质的现行规定与实际工作需要脱节。在已经开展的林权流转中实施的资产评估,多为有各方代表参加的合议性的评估,虽具有一定的公开性和合理性,但缺乏法定性、准确性和科学性。

2.4 林业服务资金不足

近年来,国家林业重点建设资金主要投资在天然林保护工程和退耕还林工程上,对林业基础设施建设投资严重不足,地方投资少之甚少,林业服务类的投资为“零”。因此,在林业产权信息服务建设方面没有国家的大力投资,此项工程的启动与建设将拖延更长的时间,对林改后林业产权收益与林地权利人发展林业形成新的制约。

3 林权管理与服务对策

林地权利人的林业产权已成为林业发展的基础和坚实的动力,启动林业产权管理信息服务工作是集体林改后配套服务的当务之急[2]。

3.1 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

林改后林地权利人拥有大量的林业产权和森林资源资产,通过政府宏观调控管理,充分挖掘林业的经济潜力,把林地、资源的潜力和林产品市场的潜力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不断增加农民的收入。同时鼓励林地权利人在更大范围、更高层次上参与合作与竞争,把林业建设逐步转移到主要为市场主体服务和创造良好发展环境上来。

3.2 突破林业产权管理服务的瓶颈

加强林权管理是林改后的一项长期工作,市、县、乡三级林业产权管理服务部门的建立,对于巩固和拓展林改成果、规范林业管理、保护林农和林业经营者的合法权益意义重大。为长期稳定林权政策,建议由省编委批准成立省、市、县三级林权管理服务中心。

3.3 强化先进技术服务的手段

林业产权管理信息服务技术主要依托现代先进的信息技术,目前的计算机应用、网络通讯技术、电子交易终端、服务平台及电子数据查询等方面的先进技术为发展林业产权管理服务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和前景[3]。因此,在交易信息服务平台和服务网点平台上得到更多的应用,节省社会资源,节约林业服务成本。

3.4 完善林权管理细则

一是制定集体林权流转管理相关政策,引导林权流转健康有序发展,设立县级林权流转管理服务中心,规范交易规则,保障公平交易,为交易提供优质服务。二是加强森林资源资产评估机构和队伍建设,规范林权流转中的资产评估行为,维护交易各方的合法权益。三是建立长期有效的林权监管机制,切实加强对林权流转程序、流转合同、流转方式等的监督检查,维护林农的合法权益不受侵犯。四是加强对经营者林业法律、法规、政策及管理、技术等方面的培训,引导农民依法进行林业生产,大力推广优良品种和先进实用技术,不断增加科技含量,实行集约经营,提高经济效益[4]。

3.5 加大林业服务资金的投入

林业改革的滞后行为主要是林业生产周期长和林业服务建设跟不上造成的,但其实质问题是投入林业的资金不足,社会办林业的主体作用就发挥不了,靠林业部门“单打独斗”的发展林业异常艰难。因此,应加大林业服务的资金投入,对现有基础设施建设进行改造升级,更新当前的设备,进一步提高林业生产效益,加快林业现代化建设进程。

4 参考文献

[1] 沈文军.林业资源产权制度改革研究[J].技术与市场,2012(10):149-151.

[2] 姚建.深化林业产权制度改革完善林业市场机制[J].中国科技博览,2012(22):465-466.

[3] 王立霞.林权制度改革的对策及建议[J].现代农村科技,2012(10):5-6.

[4] 王金凤.浅析实施林业产权制度改革[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2(1):237.

上一篇:松材线虫入侵危害对森林系统的影响 下一篇:毛竹低产林改笋用林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