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国市农业行政执法经验探讨

时间:2022-05-25 03:57:57

宁国市农业行政执法经验探讨

摘要 介绍了宁国市农业行政执法经验,包括明确目标,理顺责任,适应农业执法监管新常态;抓住机遇、主动作为,不断夯实农业执法政策保障;提振精神、奋发有为,加大农业执法力度;适应形式、创新方法,健全农业行政执法监管长效机制等方面内容。

关键词 农业行政执法;属地监管责任;举报投诉;安徽宁国

中图分类号 C931.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6)02-0299-01

随着法治农业的全面推进,借鉴先进地区有益的经验,这1年来宁国市农业综合执法体系建设不断规范、队伍建设不断加强、基础保障逐渐到位,切实维护了农民合法权益,推动了现代农业发展,取得了初步成效。

1 明确目标,理顺责任,适应农业执法监管新常态

1.1 加强农业法律法规的学习和宣传

每月开展一次学法会议,轮流由各部门领导负责讲法、以案释法,不定期培训各乡镇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人员、基层农业综合管理服务中心农产品质量监管人员,加强自身队伍建设。同时,开展以“放心农资进乡村 、打假护农保春耕”为主题的“放心农资下乡进村宣传周活动”,发放《农业投入品规范经营宣传手册》,在社会营造诚信销售农资、放心消费农资、科学使用农资的良好氛围。举办“我们在路上――农业服务在身边”活动,联合市场监管局在全市开展以“尚德守法,全面提升食品安全法治化水平”为主题的宣传活动。

1.2 落实乡镇日常监管属地责任

将农产品质量安全纳入乡镇政府绩效考核,使各政府部门真正重视农产品质量安全。政府目标考核中食品安全占3分(其中农产品安全1.2分,占总分的40%),制定了切实可行的农产品质量安全考核细则。

1.3 强化生产经营主体的第一责任

建立地方政府负总责、监管部门各负其责、生产经营主体是第一责任人的责任体系,建立并落实农兽药使用、生产记录、安全间隔期(休药期)、自律性检测等生产管理制度和农兽药、饲料及饲料添加剂等市场管理制度。定期或不定期开展畜牧、水产、种植等农产品和农业投入品的监督抽查、监管、风险监测等质量安全监管工作,并结合“红黑榜”制度建立生产经营主体守法自律的农产品质量安全诚信体系[1]。

2 抢抓机遇,主动作为,不断夯实农业执法政策保障

2015年以来,为创建农产品质量安全县,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并成立由市长为组长的农产品质量安全县创建活动领导小组,统筹协调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在创建活动中我们不断夯实农业行政执法政策保障。

2.1 增加经费

为加快农业行政执法建设的步伐,市政府在压缩财政预算经费的情况下,增加农业行政执法经费10万元,确保执法工作实际需要,保障执法工作持续有效开展[2]。

2.2 打造农资示范店

在宣城市农委领导的关怀下,在全市实施农资监管示范创建项目,按照经营主体、设施条件、台账记录、守法诚信、技术服务等环节申报放心农资示范店,以创建10家放心农资示范店为抓手,切实履行职能,营造市场诚信氛围。

3 提振精神,奋发有为,加大农业行政执法力度

针对当前农产品生产及质量安全新形势、新变化,为保护宁国市农业健康安全持续发展,我们坚持“标本兼治、打防结合”的原则,加大农业行政执法力度,稳步推进诚信经营。

3.1 采取日常监管与专项整治行动相结合的方法

各职能部门除了对宁国市农产品交易市场和农产品生产基地进行定期或不定期的抽样检测外,还积极开展各类专项整治活动。畜牧局开展“瘦肉精”专项整治行动和跨省调运乳用种用动物检疫监管专项整治行动;渔政局开展水产品违法添加禁用物质专项整治行动;农监局开展高毒限用农药定点经营管理专项行动和农资打假专项整治春季行动、夏季百日行动、秋冬季行动。对全市农资经营户进行了不少于4次全覆盖检查,共出动执法人员400余人次,检查农资市场18个、农资经营户120余家、农药生产企业4个,化肥生产企业1个、高毒限用农药定点经营门店26家。

3.2 提高农业投入品例行监测和监督抽查频次

开年伊始和4月中、下旬,开展了全市种子市场普查工作,共出动执法人员230余人次,对所有种子经营门店主要农作物种子经营品种逐一登记、审查,期间对重点市场开展了不定期巡查工作,主要围绕农作物种子标签合法性审查、品种合法性审查、种子质量监督抽检、种子适应性试验示范工作4个方面。共审查水稻品种标签70余个,玉米品种标签41个,未发现未审先推和跨区域推广品种;抽检水稻品种23个、普通玉米品种19个、油菜品种34个、小麦品种5个,对不合格品种予以全部追回;征集水稻品种15个,玉米新品种9个,重点开展宁国市水稻生产突发性强、危害性大的稻瘟病鉴定工作;在省农委检查组指导下[3-4],对4家农药生产企业进行抽检,共抽取样品16个,检测结果全部合格。

3.3 严格办理农业行政处罚案件

改变以往单纯的就案办案、机械执法的模式,更加针对这种制售假冒伪劣农资的违法行为追本溯源,按照“农业行政执法案件内部审核流程表”,根据农业部登记的农业投入品生产企业地址和联系方式,发送抽检农业投入品的确认回执单,从源头打击制售假冒伪劣农资等坑农害农的违法犯罪行为。目前共抽检了70多个肥料、农药等农资样品,其中9个不合格样品全部立案调查,已发送确认回执单2份。

3.4 深化联合执法

通过皖、浙两省五县农业行政执法联席会议制度深化联合执法,保障两省相邻地区农业产业和农业投入品质量安全。

4 适应形势,创新方式,健全农业行政执法监管长效机制

在巩固1年来农业行政综合执法成果的同时,我们将适应加快推进“互联网+”现代营销模式,清理源头,逐步建立健全农业行政执法的长效机制。

4.1 发挥宁国市智慧农业综合服务平台管理功能

发挥已建成运行的宁国市智慧农业综合服务平台功能,完善农产品监管系统模块数据管理,要求放心农资示范店的建立进销货电子台账并时时更新上传,建立农产品质量监管对象信息数据库与实施巡检动态结合。

4.2 推动社会诚信体系建设

通过农业行政处罚案件信息公开与共享,建立违规产品和违法行为主体信息数据库,落实农产品质量安全“红黑榜”管理制度,由宁国市智慧农业综合服务平台和主流新闻媒体等媒介向社会公布“红黑榜”名单,激励诚信、惩戒失信,提高经营单位主体意识、行业自律意识和公众安全意识,推动社会诚信体系建设。

4.3 发挥社会共治作用

根据《宁国市食品安全举报奖励实施方案》,鼓励社会公众参与食品安全监督中来,从全社会多角度督促生产经营主体诚信管理,切实发挥社会共治作用,逐步形成农业行政执法监管社会共治的长效机制,从而维护宁国市的食品安全。

5 参考文献

[1] 罗颖.当前我国农业行政执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4):57-60.

[2] 冯汉坤.农业执法体系建设比较研究[J].农业部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1(3):47-52.

[3] 王小军,李伟成,陈如科.浅谈农业执法档案管理与体会[J].汉中科技,2008(5):60-61.

[4] 黄世松.建立农业综合执法内审机制[J].江西农业,2010(4):11-12.

上一篇:我是小管家,让我来管家 下一篇:农科院校创新方法推广应用存在的问题及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