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蕴其中 7期

时间:2022-05-25 12:09:10

“在创作中我们希望“去其形”,不要只关注它表面的那些符号,而去思考怎样“取其意”,获取它意境里面存在的东西,通过比例关系和行为方式来营造东方的意境。”“这是一个长期的积累,前提一定是尊重这个文化本身,是让它说话,而不是你自己说话。”

我观察到在你的设计中,所使用的中式元素并不是特别多,但营造出来的氛围很中式,富有中国意境。我想知道你是怎么样做到的?刘峰:我本来学的是雕塑,后来做设计,但都是比较现代的。在一开始的阶段,我对西方文化很好奇,但某个时候突然有机会接触到中国的传统文化和一些传统工艺,开始更多地对中国的生活状态和生活方式、或者说对那种意境比较感兴趣。

有的时候,大家一提到中式或者东方就表面化了,刻意地去赋予其一些符号,雕龙画凤、花格等等。不是说它不好,但是把这些符号直接贴在器皿、产品上,就有点曲解了。所以在创作中我们希望“去其形”,不要只关注它表面的那些符号,而去思考怎样“取其意”,获取它意境里面存在的东西,通过比例关系和行为方式来营造东方的意境。这其实是一种训练,或者是一种想去追求的状态。

在你的其中一幅作品中,采用了一种类似于百叶窗的窗户形式,窗外应该是竹林,从室内空间看出去,窗子上竹影婆娑的氛围特别迷人。请你谈一下这个创作理念好吗?

刘峰:那个窗子是国外的一种卷叶窗,侧面很薄,就像一层纸。但是它卷起和落下来的时候会形成一定角度,看上去就像咱们传统的百叶窗一样。可以说这个作品其实非常当代,甚至属于西方的体系,所以说你想要赋予空间什么样的效果,关键在于怎么去使用。窗外面的确是我们种的一个竹林,这个设计最重要的不是竹子本身,而是当下午有阳光的时候,竹影会映在窗户上形成变幻的光影,强调的是那种意境。延伸到中国的茶道甚至很多别的文化,我们所要捕捉的也是一个过程,或者说是一个过程感的东西,并不是具像的物本身。

那么对待中国传统文化,你是如何“去其形而取其意”的呢?

刘峰:这是一个长期的积累,前提一定是尊重这个文化本身,是让它说话,而不是你自己说话。有时候设计师老觉得对中式的风格有特别多的表达,想说特别多的话。其实我觉得应该是尊重而不是借用,如果只是从中摘取一些元素,就显得比较表面。但如果你很认真地去研究过以前人们的生活状态,饮食起居的心境,你就能感受到一些东西。这些东西你用现代的语言或者是材料表达,都是可以的。其实日本的设计也是这样,它并没有很多日本符号,但是你一看就能感觉到它是日本的设计。再去细看,会发现这也不是日本传统的东西,但放在一起就让人觉得这是日本的。这种感觉,只有对文化的尊重才能表达出来,如果你对文化本来就不屑一顾,只是最近有个什么项目非得要做中式,才去研究,那这肯定是做不出来的。

因时代的发展进步,当今设计行业的中坚力量在事业成长阶段都受到西方文化的冲击与民族文化的熏染,通过与你的沟通,我想在你的内心可能更倾向于东方文化一些,但表达手法并不局限于东方或者西方,是这样吗?

刘峰:没错,是这样的。如刚刚谈到的,我在读书或设计早期的时候,受到西方文化太多的影响,确实也很喜欢西方的设计。但是当到了一定阶段,比如30岁以后,会突然想去表达一些属于本土文化里的情感诉求。这个时候你就会发现你无法用西方的语言,去很准确地表达东方的意境。当时觉得很奇怪,自己明明是中国人,却感觉对自己的传统文化一无所知。从、新文化运动然后到,我们的文化经历了很多断代,到我们这一代的时候,所受到的设计教育基本上都是西方体系的。在大学时代,我们对于传统是很不屑一顾的,更谈不上我所描述的尊重。我觉得这是一个自然而然的过程,因为在国际化的生活背景中,每个人都逃不开全球化的进程,所以这时候你既不能全部地东方化,也没法全部地西化。所以我就用当代的材料和对空间的感受,去表达我心里的东方情怀。这对我来说,反而比较轻松,没有那么多负担了。

据了解你在从事休憩、吃饭、阅读、待客和喝茶这五种空间的研究,请问确定这五种研究方向的依据或标准是什么?

刘峰:主要是根据当下人的消费习惯和行为的需求。比如一个酒店大堂的等候区一定是有休息的人,就是有“休憩”的状态;家里面一定会有书房,进入“阅读”的状态;现代人也越来越关注自己独处的时光,“喝茶”、“吃饭”;“待客”之道则是反映在客厅或者会客室。其实就是说这五种功能越来越明确地融合在人的生活方式里,无论是个体的生活还是公共的行为习惯,都是与当下东方人息息相关的几个状态,所以我更关注的不是器物和空间本身,而是人的行为习惯。

所以你会以这些研究为基础,将之反映到你们的设计作品上?

刘峰:对,所以很难界定我们是室内事务所或者是一个产品事务所。其实不仅仅是事务所,还有点往设计研究和设计顾问的方向发展。我们会做很多相关的室内设计,包括陈设艺术,产品设计等,因为都是相通的、相关联的。

通过研究,你对茶的认知以及对当下的茶空间是如何看待的?

刘峰:其实茶文化本身是非常谦和的,它可以是普通的茶叶,但它代表的是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方式,是传递情感的一种纽带。有些做艺术、做设计的人经常会小聚在一起喝茶,就像朋友喝酒一样,不在乎喝什么酒,而在于朋友之间的感觉。我倒上一杯茶,双手端过去,然后你接过来,去喝、去品,你会感觉到彼此间有一种交流。我更多地是聚焦在茶叶本身或者是器具上,但不是看重这个紫砂是谁做的,或者那个茶叶多贵,是多少年的普洱等等。作为一个普通人,我可能买不起那么贵的茶和器具,但作为东方人我依然有这种喝茶的需求。所以从这点上来讲,我觉得现在很多的茶行都过于商业了,已经偏离了茶本身所要表达的理念和生活方式。有一度时间我不太去那些地方,因为我觉得它变成很私人的,和我日常生活没有关系的场合。说不好听一点,现在与茶相关的很多东西都是用来送礼,并不是关注茶文化的本身。我很难接受那种茶台、茶海,一个大树根,就像暴发户一样,我觉得它一点都不美。其实茶本身是很清新、很自然的,弄那么多俗气的东西,和茶没有关系,都是在表达自己的欲望而已。所以我觉得当下的茶、茶叶包括茶空间,不要走极端,不能太商业。

你们所做的茶空间大部分是哪种类型的?

刘峰:目前我们收到邀请的都是一些茶会所,或者对形式上有一定的要求的私人空间里的茶室。我们会给他们做一些比较现代感的茶空间。

很多设计都可能会受到客户的影响或限制,如果他们认同你的观点,可能就会尊重你的设计表达,但如果遇到客户不认同的情况呢?

刘峰:这种情况早期的时候有,后来我们有了自己的茶室,很多客户看了之后就喜欢这种空间,在这时候他再请我做设计,基本上就会放弃掉他以前的想法。客户会提一些要求,大部分是在我的作品的基础上,稍微做一些改良或者根据他的空间布局做一些优化就可以了,一般不会突然有人找我们做那种风格跨度很大的设计。设计师是否拥有自己的语言体系很重要。客户想要有一个可以喝茶,可以喝得很舒服,又现代感一点的空间,那就可以找我来做。

是不是可以理解为茶空间并不一定是中式氛围的?

刘峰:对,我觉得没有必要。像现在我们正在研究未来90后或者更年轻的一代人,他们以后怎样去喝茶,我们应该怎么引导他们去喝茶。

你觉得年轻一代的人在喝茶方面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

刘峰:首先不一定是绝对的中式,他们没有那个负担也没有那个需求。他们会更关注生活本身。所以我们现在的设计会融入一些包容性很强的喝茶方式,希望找到一种不同于日本、不同于传统的新的属于当下的喝茶状态,这就会让很时尚的年轻人觉得,原来茶是这么一个轻松的东西。所以我们研究不同的状态下,对于器皿、摆台,包括茶席的摆法。可能有人觉得日本茶席很好看,但是收拾起来很麻烦,有可能他就放弃这种喝茶的方式。所以我们觉得设计最重要的是设计人的行为,而不是设计表面。对我来讲是不是绝对的中式都没关系,它只要有一种东方的情境就可以了。我希望做到哪怕是用西方、用现代感的家具,在简易空间中都可能摆出很东方的感觉。

这是不是也是你刚刚说的所谓的包容性很强的喝茶方式?

刘峰:对,包容性是很强的,没错。

上一篇:《现代装饰》对话高少康 下一篇:“三铁理念”为社会发展带来了新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