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画创作环节与儿童教育之契合

时间:2022-05-25 11:12:24

动画创作环节与儿童教育之契合

内容摘要:文章将儿童作为动画创作主体,让动画创作成为儿童教育手段。从动画创作环节出发,把专业化流程化的东西,转变成儿童可以自然接受的内容。找到动画创作各环节与儿童教育的契合点,选择一些关键步骤让儿童来实施。在保证儿童能完成相对完整的动画的同时,让动画创作对儿童的成长产生积极意义,以此论证动画创作是最适合儿童的教育方式之一。

关键词:儿童教育 动画创作环节 动画教学

动画从发明至今,以独特的魅力征服了大批观众,尤其是儿童观众的热爱。因此将儿童作为动画创作主体,让动画创作作为教育的手段,从接受的角度而言,已对儿童已具有足够的吸引力,这与其他学科相比是具有天然优势的;从创作角度来看,动画创作环节与儿童特性的契合,使动画仍然具有得天独厚的长处,成为最适合儿童的教学方式之一。

一.动画创作的环节

动画创作的环节总体来讲,可分为前、中、后期三部分。前期为创意阶段;中期为绘制和制作阶段,后期为合成与调整阶段。

如果将动画创作视为专业性的创造,那么流程就要严格符合专业特点,以保证团队合作顺畅。例如前期的资源开发、故事创意、分镜头剧本等;中期的标准造型设计、场景设计、原动画设计等;后期的拍摄、剪辑、录音与声画合成等。

但如果儿童作为动画创作的主体,主要目的并不是生产严格规范的动画作品,而是让他们在创作中得到成长。因此与其说这是创作,不如说是一种教育。面对这样的创作群体,动画创作的流程首先应简化,让儿童产生更多舒适感,过多的限制会压抑创造力。其次应当做相应调整,更符合儿童接受规律。例如在定格动画的拍摄中,允许出现边拍边想的情况,因为孩子们可能会从粘土偶中得到新灵感,有时比之前的设想更生动和易实现。

二.动画创作环节与儿童特性之契合

对于儿童而言,动画创作的不同环节更像是一场游戏,把专业化流程化的东西,转变成儿童可以自然接受的内容,找到动画创作各环节与儿童教育的契合点,是儿童动画教学中关键的一步。同时应将专业动画流程简化,选择一些关键步骤让儿童来实施,在保证他们能完成一个相对完整动画的同时,得到乐趣。

(一)故事脚本——讲故事

故事脚本也称为文学剧本,它是按照电影蒙太奇的模式来构想和写作。故事脚本通常以场景叙述为单元,主要围绕五个因素:什么事件、谁是事件的主体、在什么地方、什么时间及为什么。

故事脚本的编创其本质就是“讲故事”。许多孩子,尤其是低年级儿童,能够自发讲出生动的故事,这些故事也许发生在他们身边,也许存在于他们的想象。如果能将这些故事,用动画语言记录下来,对儿童自身和对儿童心理研究者们,都非常宝贵。

同时,“讲故事”也是儿童教育的重要手段。在故事教学中培养儿童的创新思维是许多学者研究的课题。教育家卡伯曾指出:“正是童年时的幻想引发形成了以后所有的创造性活动。”让儿童去讲故事,而不是总被动地听父母和老师讲故事,将极大地调动儿童的主体性和创造性。儿童天马行空的想象能给动画故事注入了新的活力,同时当儿童的创造被支持,并最终成为动画作品时,他们也将形成更富有自信和创意的思维方式。

(二)故事板——画故事

故事板是动画导演对未来作品效果的一个完整设想,包括动画中出现的人物,故事地点、摄影角度、对白内容、画面时间、关键动作等。它是一部动画作品的蓝图。

故事板的表现形式一般是将一个故事,用一幅幅画面连接起来,并配合文字等元素综合表现。对儿童来说,画画是他们熟悉的表达方式,因此创作故事板也可以让他们理解为“画故事”。只不过从前是将故事画在一张图里,现在需要将故事的发展也画出来。

儿童通过“画故事”,能够学会从视觉角度表达自己。这样的训练与绘画给儿童带来的帮助大致相同,但在连贯性与逻辑性表达上更具优势。需要注意的是,我们可以给儿童一些镜头的概念,但是不需强调,因为对于儿童创作而言,镜头语言的掌握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让他们可以顺畅地用图画表达自己。同时,画面数量不用过多限制,只要孩子能够把想法理顺,在几幅图中表达出来,指导他们下一步创作即可。

(三)造型、场景设计——建构想象中的世界

动画的造型设计包括角色设计、道具设计、动作设计等。动画场景设计是指导演与绘景师共同写作完成的关于背景、色彩、光影及镜头画面的构图工作。这两部分的工作是建构一个动画世界的视觉基础。

在引导儿童进行动画创作时,可以让他们对角色和角色所处的环境进行充分想象,并通过绘画或手工实现出来,营造自己的梦想世界。只需给孩子们一个大方向,不需要严格按照三视图、比例图、转面图等方式操作。场景设计也不需要剖面图、立体结构图等,让孩子把大概的平面场景直接画出或搭建出即可。儿童经过不断挑战他们小困难,并取得成就感后,就能持续对一件事的兴趣。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所撰写的《学会生存》一书指出:“如同清晰思考的能力一样,一个人的想象力也应得到发展,因为想象力既是艺术创造的源泉,也是科学发明的源泉。”在想象的过程中,儿童能够发展潜力,增强思维、行动、交流能力,培养情感,发展运动和感知技能,树立价值观。因此通过动画创作建构儿童心中的世界,发展想象力,将是最有效的方式。

(四)原画、动画设计——赋予生命

原画与动画是赋予动画角色以生命重要的环节。原画能够描述一个动作过程的特点和意义,确定动画角色的动作路线走向和动态变化效果,是动画艺术效果的核心内容。动画是将一张张原画中间部分的变化过程补充完整,构成了动画“动起来”重要的一环。

原画与动画的训练能让孩子们创造出的角色活起来,这在他们的成长中是一个新鲜的体验。从前他们总在从事静态的艺术创作活动,但通过动画训练,他们可以随心所欲控制手中的角色,想眨眼就眨眼,想飞行就飞行,真正体验到了“上帝之手”的感觉。

但让动画角色“动”并不是唯一的目的,引导儿童观察生活,观察自然才是动画教育的目的。当孩子能够掌握“动”的秘密时,为何“动”,如何“动”将成为他们面临的下一个课题。

(五)合成与剪辑——电脑是工具

与从前庞大的动画摄影台拍摄不同,如今动画后期基本是在电脑中完成,包括原动画与背景合成、音乐音效合成、剪辑与输出等工作。

对很多孩子而言,电脑主要是个游戏机,但是当他们通过电脑创造出自己的动画作品时,才能更深入地意识到——电脑是工具。这个工具非常强大,能节省创作时间,能快速查找资料。因此在动画教学中,应更好地引导儿童用平常心去看待电脑这个工具。

计算机时代的来临是历史的必然趋势,就像大禹治水,疏导胜于围堵。一味地禁止、害怕,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孩子的自制力问题。而是要善于将电脑是工具的概念渐渐植入进孩子心里。通过动画创作来引导,无疑是非常好的方式。

(六)配音配乐——声音的魔法

声音创作是动画创作中非常重要的部分,动画中的声音元素包括配乐、音效、旁白等。动画是一种视听语言,视觉给人的充斥力非常强,而听觉给人以更多的想象空间。如果听觉做的到位,观众的整体感受就会大幅提升,因此很多专业动画人都非常注重“听”的制作。

儿童在动画创作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要参与声音创作,这使得动画创作教学从声音的角度,再次对儿童产生了影响。星海音乐学院的黄虹老师认为:“音乐教育的本体目标中包含认知和审美两个层面,认知层面包括了一系列的音乐概念(如力度、音高),而审美层面则体现在培养儿童对音乐的感受、理解、鉴赏、表现和创造上。”

因此在动画教学中,应让儿童在审美层面上体会声音的魔法。首先可以让孩子们发现身边的音乐道具,如杯子、铃铛、木鱼等东西,根据动画内容原创打击节奏,通过电脑软件录制下来。其次孩子们可以用自己的演唱、拍手给动画配音,并自己录制对白等。

综上所述,参与动画创作对儿童成长具有积极意义,同时也需要儿童动画教育工作者能够从儿童心理出发,对创作环节进行筛选和改良,设计符合儿童特性的课程,使儿童能够真正从动画创作中获得丰富的体验,从而达到教育目的。

参考文献:

[1]贾否,动画概论,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0,第50页.

[2]董帼,在故事教学中培养幼儿的创新思维,观察思考,2012年第六期.

[3]黄虹.引入音乐概念学习,建构普通音乐教育课程新模式,中国音乐教育,2000年第8期.

成星,中国传媒大学动画与数字艺术学院动画学专业2010级在读博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动画理论与实践。

上一篇:《红楼梦》回目杨霍译本的翻译策略探微 下一篇:职业院校校园文化建设内涵的表现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