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五 20世纪社会现代化道路的探索及世界政治经济格局的演变

时间:2022-05-25 03:58:57

专题五 20世纪社会现代化道路的探索及世界政治经济格局的演变

【热点链接】

1.2011年9月17日,“占领华尔街”运动在美国纽约爆发,之后蔓延到丹佛、波士顿、旧金山等多座城市,并向全球扩张。这场运动矛头主要指向华尔街“贪婪”、金融系统弊病和政府监管不力,以及高失业率和社会不公正等社会问题,目标是通过占领表达不满和抗议。

2.2011年11月3~4日,二十国集团领导人第六次峰会在法国戛纳电影宫会议中心隆重举行,会议以“新世界、新思维”为主题,通过了旨在促进增长与就业的“戛纳行动计划”。

3.2011年11月7日,白俄罗斯首都明斯克的列宁广场,白俄罗斯共产党成员向列宁雕像献花庆祝“十月革命日”,纪念俄国十月革命胜利94周年;莫斯科红场则举行了5600人的盛大游行,纪念1941年红场阅兵70周年。

【综合解读】

1.苏俄(联)经济政策的调整与变化

(1)十月革命时期,苏俄政府将银行、铁路、大工业等收归国有,建立社会主义经济基础;颁布《土地法令》,将土地分配给劳动者使用,消灭俄国的封建土地制度和地主阶级。

(2)十月革命胜利后,苏维埃政府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为最大限度地动员全国人力、物力,为取得战争胜利创造了必要的物质条件。

(3)1921年俄共十大上决定实行新经济政策,探索在小农国家里建设社会主义的途径和方法,促进了经济的迅速恢复,巩固了工农联盟,是一条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

(4)斯大林执政时期开创“斯大林模式”,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和农业集体化。

(5)赫鲁晓夫时期,对苏联农业管理体制和工业管理体制进行改革,但未能从根本上打破斯大林模式的框架。

(6)勃列日涅夫时期,在坚持集中计划管理的前提下,扩大国营企业的经营自,但改革的重点是发展苏联的重工业,特别是与军事有关的工业部门,给经济发展造成了沉重的负担。

(7)1985年,戈尔巴乔夫执政后,用经济管理方法代替原来的行政命令,但由于一系列原因,改革没有迅速取得预期成果。

2.雅尔塔体系与两极格局、冷战之间的关系

(1)雅尔塔体制,又称雅尔塔体系,是美、苏、英三国首脑主要通过雅尔塔会议所确立的二战后世界秩序和政治格局的基本蓝图,其实质是美苏两分天下。

(2)两极格局是以美苏为中心,以两大军事政治集团、两大阵营全面对抗为主要特点的格局;而冷战是美苏对抗的主要形式。

(3)三者的关系:雅尔塔体制的建立是二战后两极格局形成的基础,即奠定了战后两极格局的框架;两极格局是雅尔塔体制的一个组成部分和集中体现,从属于雅尔塔体制;在雅尔塔体制下两极格局对抗的主要形式是冷战,冷战的加剧又促进了两极格局的形成。一般来说,两极格局的瓦解,也就意味着冷战局面的结束,雅尔塔体制的瓦解。

3.经济全球化和经济区域集团化之间的联系与区别

(1)联系:在经济全球化的形势下,由于世贸组织成员多,而且在发展水平上存在着巨大的差异,所以,经济自由化的进程不可能同步推进,这时,一些区域性的经济组织便应运而生。经济区域集团化的迅速发展,推动了经济全球化的进程。经济区域组织的出现,使世界社会生产力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各区域经济组织通过谈判制定相关的政策,各国经济逐步参与并融入世界经济关系中,从而推动了世界范围内经济的进一步联合和融合。经济区域集团化是最终实现经济全球化的重要途径和步骤,经济全球化则是经济区域集团化的最后归宿。

(2)区别:与经济全球化相比,经济区域集团对内都存在一定的保护倾向,具有一定的排他性。这虽然有利于经济集团内的贸易自由化以及成员国经济的加速发展,但仍带有浓厚集团色彩的贸易保护主义,使统一的、联系日益密切的世界经济在某种程度上被人为地割裂了,因此,一段时间内对经济全球化的进程又有不利的影响。

【模拟检测】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4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原创)1.1917年11月7日,全俄工兵苏维埃第二次代表大会通过了列宁起草的《告工人士兵和农民书》、《和平法令》和《土地法令》。材料表明

A.十月革命的爆发是俄国历史发展的必然

B.十月革命后成立的苏维埃政府是人民政权

C.十月革命后,苏维埃俄国最终摆脱了战争隐患

D.十月革命是世界上建立无产阶级政权的第一尝试

(原创)2.“十月革命之后世界各国发生的情况更加清楚地表明,十月革命是一个‘改变世界的重大事件’。”这里的“改变世界”是指十月革命

A.开辟了人民当家做主的新时代B.了沙皇专制统治

C.变帝国主义战争为国内人民的革命D.使俄国退出了帝国主义战争

(原创)3.20世纪20年代,瞿秋白在苏俄考察时记载:“老工程师在铁道局办事,屡次怠工,唾骂布尔什维克……他又说:‘乡下人的鸡鸭鱼肉一概都行集权制,怎么办得了,又不准做生意。’”据此,当时苏俄实行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新经济政策

C.社会主义工业化

D.农业集体化

(原创)4.列宁在评价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时说:“当时所处的战争条件下,这种政策基本上是正确的。”下列最能为列宁的评价提供佐证的是

A.该政策引起了严重的经济危机和政治危机

B.该政策是苏俄直接向共产主义过渡的一种重要手段

C.该政策是在战争逼迫的特定环境下采取的军事性极端措施

D.该政策在战时集中了全国人力、物力,保证了军事上的胜利

(原创)5.传统观点认为,从无产阶级革命、到社会主义公有制的建立,其间有一个对原有经济制度进行改造的过渡时期。过渡方法有两种,一是直接过渡,二是渐进过渡。下列各项不属于直接过渡的是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新经济政策

C.打土豪分田地

D.没收官僚资本

(原创)6.一位苏联工人说:“他们假装他们在付给我们工资,于是我们也假装我们在工作。”这位工人的话本质上反映了

A.苏联工人在工作中偷懒

B.政府实际上没有付给工人工资

C.政府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D.苏联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原创)7.苏联在探索现代化经济模式的过程中,曾经深深地伤害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下列各项与此符合的是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

B.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斯大林模式

C.新经济政策和斯大林模式

D.勃列日涅夫时期的经济改革

(原创)8.有一则小笑话:一个波兰农村老太看到街上贴着的照片就说像自己的外甥。别人训斥她:瞎说什么,这是斯大林同志。老太:他是干什么的?答:他赶跑了纳粹。老太急切地问:他能不能把俄国人也赶跑啊?这则笑话表明

A.老太太真的不认识斯大林

B.苏联帮助波兰打败了德国法西斯

C.老太太的外甥真的像斯大林

D.斯大林模式引起了波兰人民反感

(原创)9.1989年9月,美国国务卿贝克在莫斯科说:“我……从来没有见过一位政治家像您这样有如此的勇气和如此的胆略。……我知道,您如此勇敢作出的那些政治决策是多么困难地得到贯彻。我想告诉您,布什总统也持有这样的看法。”贝克所称的“您”应该是

A.勃列日涅夫 B.戈尔巴乔夫

C.叶利钦D.普京

(原创)10.伦敦《泰晤士报》针对当时英国的状况发表评论说:“失业,仅次于战争,是我们这一代蔓延最广,噬蚀最深,最乘人不防而入的恶疾,是我们这个时代西方特有的社会弊病。”这条评论针对的是

A.法西斯及其侵略扩张

B.苏联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的影响

C.罗斯福新政及其影响

D.1929~933年世界性经济危机的影响

(原创)11.20世纪前期,一位美国总统说:“这不仅是一种反对匮乏、贫穷与经济不景气的战争,而且是一种争取民主政治生存的战争。我们正为挽救一种伟大而珍贵的政府形式而战。既为我们自己,也是为全世界。”材料中的“战争”是指

A.北美独立战争B.美国内战

C.罗斯福新政D.世界反法西斯战争

(原创)12.2001年1月克林顿说:“新世纪到来之际,我们已经创造了2000多万个新的就业岗位,出现了30多年来最快速的经济增长,失业率为30年来的最低水平。”上述成就的原因,不包括

A.大力扶持高新技术产业

B.宏观调控、微观自主

C.增加供应来刺激新需求

D.建立社会市场经济

(原创)13.“到20世纪40年代,人类用200多年的发展时间树立了一个里程碑,划分了世界的经济和资源价值。”这里所说的“里程碑”是

A.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成立

B.国际银行的成立

C.《关税与贸易总协定》的签署

D.世界贸易组织的成立

(原创)14.下表是日本前首相吉田茂1967年所著的《激荡的百年史》中的标题。要快速了解二战后日本政府主导型经济模式的成效,应先阅读

A.第一章B.第二章C.第三章D.第四章

(原创)15.下列关于关贸总协定、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三者共同点的说法,不准确的是

A.都是重要的世界经济组织

B.都属于区域经济集团化组织

C.美国在其中有着特殊的地位

D.都于20世纪40年代正式运行

(原创)16.“一、在和平共处的基础上推行独立自立的政治;二、始终不渝支持民族解放运动;三、不与大国订立双边军事条约;四、不在本土上建立外国军事基地。”这份国际文件相关的是

A.求同存异原则B.万隆会议精神

C.不结盟运动D.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原创)17.“‘你不了解俄国人,我们需要这样的强人。’卡琳娜这样为普京辩护。她今年二十八岁,算是‘革命’后的第一代俄国人。……(革命那年她)才九岁。”(2010年11月11日FT中文网:许知远《历史的陷阱?》)这里的“革命”是指

A.十月革命B.柏林墙倒塌

C.“八一九”事件D.苏联解体

(原创)18.面对国际金融危机的严峻形势,欧洲央行行长特里谢曾指出,为重塑世界金融体系,各国的政策制定者有必要制定类似于二战后布雷顿森林体系的相关原则。1944年美国积极倡导建立布雷顿森林体系的主要意图是

A.建立受美国控制的国际经济秩序B.恢复世界经济,防止世界大战再次发生

C.提高发展中国家人民的生活水平D.与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展开冷战

(原创)19.雨果曾说:“总有一天……所有的欧洲国家……都将紧紧地融合在一个高一级的整体里。”上个世纪60年代,雨果预言的局面就已开始形成,这个“整体”的名称是

A.United Nations

B.AsiaPacific Economic Cooperation

C.European CommunitiesD.World Trade Organization

(原创)20.“目前全世界有86%的研发收入,90%以上的发明专利都掌握在发达国家手里”,“我们的计算机的毛利只有5%,贴牌手机的专利费要占到售价的20%”。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①发达国家垄断了科技市场 ②发展中国家应抵制全球化 ③经济全球化是历史的倒退 ④经济全球化对中国是机遇也是挑战

A.①②B.③④

C.②③D.①④

二、非选择题(共4小题,第21题15分,第22题16分,第23题15分,第24题14分,共60分)

(原创)21.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当人民忍饥受饿,失业现象日益猖獗的时候,凡是隐藏一普特余粮的人,凡是使国家损失一普特燃料的人,都是穷凶极恶的罪犯……必须实行国家的粮食垄断制。

──《列宁选集》第三卷

材料二 为了巩固农民经济和提高其生产率……应当以实物税代替余粮收集制这种国家收集粮食、原料和饲料的方法……在纳税后剩余的一切粮食、原料和饲料,农民可以自己全权处理。

──齐世荣《世界通史资料选辑》

材料三 (我国)粮食总产量在去年已经等于战前生产标准……尽管如此,我们所生产的商品粮食却比战前少了一半……小农经济的弱点就在于它没有或几乎没有这种可能性,因此,它是半消费性的,出产商品很少的经济。

──《斯大林全集》第十一卷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了怎样的农业政策?(1分)概括指出提出这一政策的社会背景。(2分)

(2)与材料一相比,材料二农业政策有何变化?(2分)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出现这一变化的原因和目的是什么。(4分)

(3)材料三中斯大林认为苏联农业生产存在什么问题?(1分)他认为导致这一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是什么?(1分)为此,他采取了怎样的政策?(1分)后果如何?(3分)

(原创)22.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他在1932年初步当选总统的时候,正在1929年美国空前经济恐慌之后……他用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扩大人民购买力的政策……渡过了危机,安定了国民生活。

――黄安年《罗斯福新政的评价标准之我见》

材料二 罗斯福新政大事记

请回答:

(1)根据以上材料和所学知识,概括说明罗斯福新政是如何实施“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扩大人民购买力的政策”的。(10分)

(2)根据以上材料和所学知识,指出罗斯福新政的主要特点和目的。(4分)

(3)关于“新政”中的社会保障措施,有人认为主要是为克服危机而采取的临时性措施,有人认为主要是为维护资产阶级民主制而进行的长期性制度建设。请选择你认同的一种观点并简要说明理由。(2分)

(改编)23.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余相信美国之政策在于支持自由之民族以抵抗少数武装分子或外来压力之征服。

――杜鲁门致国会的咨文(1947年3月)

美国应尽力协助世界回复至经济健全的常态……美国政府能够尽力缓和局势,协助欧洲走上复兴道路。

――马歇尔在哈佛大学的演说(1947年6月)

本公约各缔约国……决定联合一切力量,进行集体防御。

――《北大西洋公约》

材料二 二战后以美苏为两极的世界格局的形成和持续,代表着战后力量均势的出现和保持。在这种力量均势被打破之前,两极格局具有相对的稳定性。但是它又因国际力量对比的不断变化而受到撼动,并且受到逐步壮大起来的其他力量中心的挑战。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三 在“后美国时代”的图景中,包括中国、印度、俄罗斯、巴西“金砖四国”在内的一大批国家正在发展壮大……这个多元力量相互制约、共存共荣的多极化世界……必将成为世界局势的大势所趋。

――蔡江南《“后美国时代”的思考》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指出二战后初期美国的政策及其意图。(2分)对此,苏联采取了什么对策?(3分)这意味着什么?(2分)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说明两极格局的“相对的稳定性”,分析导致两极格局“受到撼动”与“挑战”的因素。(6分)

(3)根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你同意“当今世界已经进入‘后美国时代’”这个观点吗?为什么?(2分)

(原创)24.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经过两次世界大战的厮杀后……他们面对的是一个虚弱不堪、支离破碎的欧洲。在东方,来自苏联和东欧盟国的威胁日益严重;在西方,来自美国的经济渗透和政治控制不断加强。……欧洲政治家们又发出了新的欧洲统一的呼声。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二 (1)在各成员国之间取消商品进出口的关税和定量限制,以及具有同等影响的一切其他措施;(2)建立对待第三方国家的共同关税率和共同贸易政策;(3)在各成员国之间,废除阻止人员、劳务和资本自由流动的各种障碍。

――《欧洲经济共同体条约》(1957年)

材料三 1970年资本主义国家经济比重统计图

[TPLS15.TIF,BP]

材料四 (20世纪70年代)西欧六国和日本外交上的独立自主倾向日益发展……美国再也不能像战后初期和50年代那样,在西方阵营颐指气使,发号施令。

――何春超《国际关系史》

材料五 欧洲一体化大事记(1951~2004年)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二,分析欧洲经济一体化的原因和主要目标。(5分)

(2)根据材料三、四,谈谈20世纪70年代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力量对比呈现什么变化。(3分)分析这种变化在政治上所产生的影响。(3分)

(3)根据材料五,分析欧洲一体化的演进趋势。(3分)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共40分)

1.B 根据会议名称、三个文件可知,十月革命后成立的苏维埃政府是人民政权。

2.A “改变世界”即开创了历史发展的新方向,本质是人民当家做主。

3.A 由材料中的“怠工”、“唾骂”、“鸡鸭鱼肉一概都行集权制”可知,当时实行的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4.D

5.B 新经济政策,利用市场、商品货币关系,恢复国家资本主义,发展经济,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属于渐进方式。

6.D 在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之下,工人工资低,劳动积极性不高。

7.B 国内战争结束后,苏俄仍推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损害了农民的利益;斯大林模式片面发展重工业,以牺牲农民利益为代价。

8.D 二战后,东欧各国照搬斯大林模式,导致东欧各国人民产生了摆脱苏联模式束缚的强烈要求。

9.B 戈尔巴乔夫改革导致苏联解体,社会性质发生根本改变。

10.D

11.C 20世纪30年代,罗斯福新政使美国克服了经济危机,巩固了美国资本主义制度。

12.D

13.C 20世纪40年代《关税与贸易总协定》的签署,以制度化的方式推进自由贸易,是对世界经济和资源价值的划分。

14.D 20世纪50年代中期以后,日本逐步形成政府主导型经济,促成了日本经济的快速发展。

15.B 16.C 17.D 18.A

19.C 1967年欧洲共同体成立,欧洲共同体英文是European Communities。A项是联合国,B项是亚太经济合作组织,D项是世界贸易组织。

20.D

二、非选择题(共60分)

21.(1)政策:余粮收集制。(1分)背景:苏俄国内革命战争时期,要集中人力、物力巩固新生的苏维埃政权。(2分)

(2)变化:用固定的粮食税取代余粮收集制,农民可以自由支配纳税后的粮食。(2分)

原因:苏俄国内战争结束后,出现了严重的经济、政治危机,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已不适应新的情况。(2分)

目的:调动农民生产的积极性,提高农业生产力,使苏俄经济走出困境,为实现工业化打下坚实的基础。(2分)

(3)问题:农业产量低。(1分)

原因:小农经济不利于提高农业生产率。(1分)

政策:推行农业集体化运动。(1分)

后果:社会主义集体农庄建立起来,小农经济被消灭;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严重破坏了农业生产力,导致苏联农业长期停滞不前。(3分)

22.(1)

概括说明

举办救济和公共工程。(1分)1933年,颁布《联邦紧急救济法》;建立联邦紧急救济署,发放紧急救济金;举办田纳西河流域水利工程。(2分)

保护劳工权利,缓和劳资矛盾。(1分) 1933年,颁布《全国工业复兴法》,规定最高工时和最低工资;1935年,颁布《全国劳工关系法》,重申工人的权利;1938年,颁布《公平劳动标准法》。(3分)

建立社会保障体系。(1分) 1935年,颁布《社会保险法》,实行养老金和失业保险制度。(2分)

(2)特点:国家(或政府)通过立法对经济进行直接干预。(2分)

目的:摆脱经济危机,从而推动经济发展;缓和社会矛盾,稳定资本主义制度。(2分)

(3)同意第一种观点:以工代赈、发放失业救助金、实行紧急救助等措施,都是在危机发生后紧急状态下采取的临时性措施。(2分)

同意第二种观点:先后颁布了一系列法令,尤其是养老制度和失业保险制度等,都是维护资产阶级民主制的长期性制度建设。(2分)

23.(1)政策:冷战政策。(1分)

意图:企图控制欧洲,称霸世界。(1分)

对策:1947年,成立共产党和工人党情报局;1949年,苏联和东欧成立了经济互助委员会;1955年5月,在华沙签订了《友好合作互助条约》(通称《华沙条约》),建立了华沙条约组织。(3分)

标志着两大政治军事集团对峙局面的形成,说明美苏双方争夺的重点在欧洲。(2分)

(2)稳定性:在冷战的大环境下,美苏双方势均力敌,在近半个世纪里避免了新的世界大战的爆发。(1分)

因素:欧洲的联合,日本的崛起,中国力量的增强,不结盟运动的兴起,美苏自身力量的削弱。(5分)

(3)同意:当今世界进入多极化时代;美国面临许多问题,如严重的金融危机、深陷伊拉克战场达9年、不断攀升的失业人数、持续不断的恐怖威胁等。(2分)

不同意:当今世界,尽管美国遇到很多问题,但其经济、政治、军事、科技等实力仍然强大,其他国家无法与之相比。(2分)

24.(1)原因:抵制美国的经济渗透和政治控制;对抗苏联及其东欧盟国的威胁;欧洲政治家的清醒认识。(3分)

目标:对内:成员国之间逐步实现商品、人员、劳务和资本的自由流动;对外:推行统一的对外关税和对外贸易政策。(2分)

(2)变化:美国经济实力下降,西欧、日本经济力量不断增强,逐渐形成美、日、西欧三足鼎立的格局。(3分)

影响:西欧、日本成为重要的国际政治力量,动摇了美国的资本主义世界霸权地位,冲击了以美苏为首的两极格局。(3分)

(3)演进:经济一体化规模不断扩大,成员国增加;从单一经济领域向多种经济领域扩展,程度不断加深;随着欧洲理事会和欧洲议会的成立,经济一体化向政治一体化发展。(3分)

上一篇:淼淼的情书 下一篇:专题八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