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堂“失败”的好课

时间:2022-05-24 11:37:55

要:本文是一篇课堂教学 “叙事研究”个案,叙述课堂教学中突遇停电,无法使用预先准备好的课件的意外,作者灵活、成功的驾驭课堂,并在课堂中充分调动学生积极参与教学,实现了教学双边活动的过程。充分实践了“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也彰显了作者随机应变驾驭课堂的能力和“平等、民主、和谐、开放”的教学风格。

关键词: 一堂;

失败;

好课

这是一节全市创新教学公开课。学生是异校学生,由于课前突然停电,已准备的电教手段无法使用。

老师直接引入:“今天我们来学习磨砺意志的方法”老师笑着对学生说:“磨砺意志的方法有几种呢?哪位同学先介绍一下”?学生纷纷举手。其中一位学生把书上介绍的三种方法讲述出来。

师:“我们开展小组讨论活动,全班分为三个组,每个组讨论并介绍一种磨砺意志的方法,并举实例说明,最后推选一名同学在全班交流。比比看,哪个组组织得最好。”(老师的要求刚讲完,教室就热闹起来,学生边讨论,老师边指导,十分钟后,老师宣布讨论结束,学生似乎兴致未减。)

师:“小组讨论结束,接着由小组代表在全班交流”。

生:第一组学生介绍第一种方法。首先用课本理论来分析介绍这种方法(是什么?为什么?怎样做?),然后用组内同学的实例加以说明。特别讲到A同学酷爱音乐,目标是报考音乐学院,从小苦练钢琴,坚持不懈,现已通过9级考试,很有说服力。

师:“第一组同学分析得全面透彻,例子也举得恰当而有说服力。特别让老师感动的是A同学的故事,老师不仅佩服你钢琴考级的成功,更佩服你坚持不懈的坚强意志,老师期待着你考取音乐学院的那一天。”(老师积极的评价,全班报以热列的掌声,再次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师:“有没有同学知道的故事?说说看。”老师临时决定用学生较熟悉的“的故事”代替课件中“保尔的故事”来创设教学情境。

生:B学生生动地讲述了故事。

师:大家想一想,故事体现了什么精神?怎样体现的?对我们有什么启迪?结果把问题引偏了,学生更多是围绕“表现”而不是“方法”回答问题。此时,老师干脆放开组织班级讨论,让学生发散思维、自主探究……结果老师惊喜地发现:学生在讨论中不断地碰撞出思想的火花和智慧的亮点,一些有可能被难住的问题学生轻而易举地解决了,课堂教学从固定的预设上升到鲜活的生成。

师(小结并转折):“培养坚强意志需要有为了实现目标而不怕困难,坚持不懈的精神,那么,这种精神怎样才能培养起来呢?”

生:第二组学生介绍第二种方法。同样在理论分析之后列举了大量实际例子说明。

师:给予评价鼓励后,用“问导”的方法引出了三个贴近学生实际的问题。

想想看,我们每天要做的小事有哪些,怎么做?

想想看,最能暴露自己弱点的小事有哪些,应如何对待?

想想看,不利于我们身心健康的小事有哪些,怎么办?

生:各组展开了热烈讨论,并积极举手发言,结合事例说明了自己的看法。大大激发了学生思维。

师:刚才不少同学都对这些问题谈了自己的看法和认识,这都很好。现在老师赠送大家一句名言:“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

生:第三组学生介绍第三种方法。(由于有前面同学的示范,学生均懂得用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说明问题,一个比一个讲得好。)

师:说说看:你最不感兴趣的家务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

说说看:你最不感兴趣的学科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

说说看:你最不感兴趣的班干职务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

老师再次用“问导”方法引出了三个贴近学生实际的问题,学生的学习更主动了,几乎抢着回答问题;思维更活跃了,并互相质疑和辩论,几次撞击出思维的火花;最后学生在活动中用自己的经验解决了自己的问题,课上活了,思想教育也更有针对性和实效性。

师:“我们学习了哪几种磨砺意志的方法呢?”(老师引导归纳复习,全班集体回答,掌握得不错。)

师:“除了书上介绍的三种方法以外,还有没有别的方法?或者同学们在生活中最喜欢用,又比较有效的独特方法有哪些?”(老师进一步拓展思维,培养学生求异精神和创新能力。)

生:积极发言介绍方法并举例证明——略

特别有意思的是最后回答的一位同学,我惊奇地发现他居然是前面精彩描述故事,又是提出不想学政治的同学B,现在这么积极参与教学活动还说不感兴趣,似乎有点调皮。但他却认真地表明:自己已改变不想学政治的看法,并谈了对学习政治课的意义是:考100分;考取重点学校;长大当政治家。(显然学生对学政治的意义认识还是不够全面的,这样培养起的兴趣也是不会持久的。这也是一个难得的教育契机,如果老师不急于进入或完全放弃下一个环节的内容——“心理诊所”活动,让学生展开充分的讨论,引导学生继续探究,让学生在自我教育中解决问题,将会是针对性和实效性很强的一节好课,遗憾的是由于时间关系,课堂讨论还不够彻底,老师便匆忙收转下一环节了。)

师:“我们掌握了磨砺意志的方法后,关键是把它运用到生活中解决实际问题。那么我们开展一个‘心理诊所’活动,通过活动检验和培养同学们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导入演示活动。

生:先开展小组讨论,查找同学们在磨砺意志的过程中难以解决的问题和困难;然后每组推选一名同学扮演“意志薄弱者”,就问题求助“心理医生”(由班级“意志之星”扮演);最后“心理医生”诊断并对症开“药方”,学生评价。

由于时间关系,未安排讨论便开始演示,学生组织准备不充分;老师对学生不了解,“意志之星”竟是性格内向、思维不活、口才一般的学生;加之演示的内容和形式较陌生,学生似乎在演戏,显得随意零乱。此时,老师未能及时调整方法,扭转局面,结果拖延了时间,还有一组未演示就下课了……

这节课的教学,老师积极给学生创造“民主、平等、和谐”的学习氛围,巧妙设计理论联系实际的讨论活动和教学情境,引导学生开展自主、合作、探究学习,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勇于创新,应该说是一节开放的好课。但它有败笔——结尾设置的失败,使一堂开放的课走向封闭。所以,这又是一堂“失败”的好课。

说这是一堂好课,主要就在于:

1、突出“学生主体”的理念。从整个教学设计、教学过程,都较为充分地体现了“以人为本”“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较好地实现了由以往的以教师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向以学生为中心,以活动为中心的转变。如让学生阅读分析教材内容,举自身或身边的实例来说明磨砺意志的方法,寻找存在的问题和解决的办法,进而思考或介绍教材中未列出的磨砺意志的方法,引导学生开展“心理诊所”活动等等,这既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习兴趣,发挥其主体作用,又有利于学生分析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主动思维习惯的养成,以及良好心理道德品质的培养。

2、发挥“教师主导”的作用。由于停电,无法使用课件,迫使我整个抛开课件预先设置和衔接好的教学内容的框框条条,把课堂让给学生,完全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跟着学生的思维和实践活动走,不断创设教学情境。这样,使教师角色地位有了可喜的改变,不再是“我讲你听、我教你学”的权威,较好地扮演起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学生活动的合作者的角色,主导作用得以较充分的发挥,使课堂教学活动既活泼,又有序。这样的创新课实效性和可操作性更强。

3、贴近学生实际,提高教学实效。这节课的教学,我很注意理论与实际的紧密结合,使教学内容贴近生活,走进学生,易于引起学生思维、情感上的共鸣,有效地克服了空洞说教的弊端,从而突出了思想政治学科的教学特点,有利于学生做到知行统一。

4、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在教学中我抓住了两个契机,设置了计划外的两次讨论交流活动:如在学生讨论、介绍完课本的三种方法后,我又让学生交流磨砺意志的其他方法,特别是鼓励学生介绍自己在生活中常用且有效的独特方法,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和创新精神。又如:在同学B—再表示不想学政治课,对政治课的意义认识不足时,我又组织了一次全班讨论交流活动,让学生在自我教育中,纠正认识的偏差,解决实际的问题。

至于说这节课的“失败”之处,确切地说应是“遗憾”之处,在于“故事”的引入和“心理诊所”活动的设置,都太注重形式而偏离学生实际了。幸好在“故事”情景创设学生出现严重偏题的时候,老师仍能坚持“以学生为本”的理念,采取灵活机智的教学策略,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而在结尾“心理诊所”活动设置失败后,老师没有及时采取其他补救措施,导致课堂出现僵局,错过了教育契机。如果老师在设置教学内容和活动时,能从学生的经验和要求出发,教学则不会陷入僵局。即使陷入僵局,老师如能不拘泥于固定的模式,及时把“意志之星”无法解决的问题放到全班,进一步开展课堂和课后讨论,让学生在自我教育中解决问题,将会易如反掌的打破僵局,再次激活课堂。

由此给我这样一个启示:重实际、轻形式才能使课堂教学走向开放,反之则使课堂教学走向封闭。一节高水平的创新课,必须自始自终贴近学生实际,才能使我们的教育教学效果更好一些,留下的遗憾更少一些。 但是,根据新一轮课改的教育理念和课堂教学评价的要求,要真正上好一堂课的确不容易,要把我们所学到、已接受的新的教育理论,真正内化为自己的教学理念,并贯彻落实到教学活动之中,真正实现从理论到实践的飞跃,需要有一个过程;把“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在课堂教学方法,手段和各个环节都充分体现出来,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和实验;对教学中所存在的问题,特别是传统教育理念的弊端在教学中的体现,既不能视而不见,也不要求全责备,需要有一个逐渐改进的过程。

参考文献

[1] 王红霞.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文学教育,2009.5

[2] 石子胜.如何提高高中政治课堂教学效率.教育与管理,2012.7

[3] 刘淑华.高中政治课堂开放式教学初探》.文理导航,2012.20

[4] 杨计娥.对有效提升高中政治教学的几点探究.文理导航,2012.20

上一篇:从宏观谈人体与服装的关系 下一篇:浅谈小学数学体验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