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年级语文课堂拒绝“太精彩”

时间:2022-05-24 07:56:59

低年级语文课堂拒绝“太精彩”

随着现代教育技术发展普及,低年级语文课堂变得越来越精彩,特别是多媒体课件的使用,使原本朴实无华的课堂显得精彩纷呈。生动多彩的画面效果,身临其境的音效,大大刺激了儿童的感官,在吸引儿童注意力、激发学习兴趣、突破重难点等方面确实起到了不可忽略的作用。但如果不能恰到好处地运用这种先进教学手段,不能把握使用课件的“度”,效果往往适得其反,弊大于利。

一、 不利于儿童生长发育

低年级孩子身心都处于生长发育的重要阶段,视力和听力发育还不够健全,长时间接受变幻不定的光影、色彩刺激,势必引起视觉疲劳,造成视力下降。部分语文教师只关注氛围营造,为达到“震撼”效果,在播放音频资料时,音量过强过高,这对孩子的听力也是一种损害。

二、 不利于文本资源的利用

低年级语文课本图文并茂,是重要的学习资源。教会孩子使用课本,不仅是教给孩子学习方法,也是培养孩子的课外阅读能力。现在的低年级语文课堂,教师往往将所有文中的文字插图全都制作成PPT,从朗读到识字和写字教学,整个教学流程都依托投影设备,有时候一节课下来,孩子根本没有多少和书本接触的机会。这不仅是对课本资源的极大浪费,长期下去,也会影响孩子阅读能力的培养。

三、 不利于师生交流

课堂本应该是学生、老师、文本、作者四者对话的场所,教师应该时刻关注每个孩子的表现,适时地引导、示范、激励和纠正,使孩子在老师有目的的组织下,不断学习、模仿、体会、感悟、表达,这个过程应该是潜移默化的。但如果过度使用PPT,教师的注意力必将放在对多媒体设备的操控上,从组织者变为技术操作员,而学生也只有精力去关注画面的变幻,变成被课件牵制的“木偶”。这样的课堂,师生的距离将不仅仅是讲台和课桌的距离。

四、 不利于教师素质发展

最近听过一节语文课,执教内容是苏教版第三册课文《月亮湾》。课堂上,语文教师一手漂亮的粉笔字、字正腔圆的范读,轻轻哼唱的《采茶舞曲》,循着作者的写作顺序随笔涂抹的板画,无一不在启迪学生的智慧,这种以自身素质对学生的影响,无疑是现代教育技术所无法做到的。

很多优秀语文教师,他们对学生的亲和力并非因为掌握高超的电教技术,而是来自娓娓道来、循循善诱的肢体语言和丰富、生动的面部表情以及幽默风趣的对话艺术。

制作课件自然也是现代教师必须掌握的基本技能,但如果因此忽略对其他基本功和基本能力的训练,一切都以机器来代劳,使课堂失却了热度和激情,教师自身素质的提升势必受到影响。

五、 不利于灵动生成

课堂需要预设,但更要关注灵动的生成,让其成为教学中的重要资源,让“事故”演变成“故事”,这才是智慧教师的必备素质。但一些老师在运用课件进行教学时,只会紧跟预设环节,随着课件的展示一步一步机械地走到下课。全然不顾学生的学习状态及其生成情况。把课件当成课堂的组织者,老师则变成一个机械的操作者,学生则是被动地接受,走马观花式地参与,即使有生成也被忽略,长期下去,学生就习惯了这种被机器操控的学习方式。

六、不利于思维及动手能力训练

多媒体课件只是教学的辅助手段,课堂的主体是师生,不应该是机器、设备,如果喧宾夺主,自然限制了学生的思维,学生在有限的40分钟里只能去观看、欣赏教师备课成果,无法以主体地位去积极参与,从而动手动脑的机会被剥夺,想象力被抑制。长时间使用课件,学生自然视觉疲劳,注意力涣散,理解力自然受到影响。尽管课堂上很多特效画面和动画效果似乎让学生欣喜、惊叹,但这种热闹只是短暂的,而听说读写、独立思考、创造想象、合作探究才是语文训练的有效途径。

总之,课件的功能和作用即便再强大,它也只能是为教学服务的辅助工具,教师才是真正的课堂组织者,学习的主导者。在开展多媒体教学中,教师应当根据教学实际,有效把握多媒体教学的基本特点,适时适度地运用多媒体技术,以教学任务为主线,充分发挥自己在教学中的积极作用,尊重学生主体地位,以达到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的最终目的。

上一篇:浅析如何提高小学生的美术欣赏能力 下一篇:生态缺失:凸显英语转岗教师教学危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