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家原创:浅析自然科学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时间:2022-05-24 06:26:04

独家原创:浅析自然科学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摘要:在初中自然科学教学中,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欲望非常重要,教师应善于诱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创造、鼓励学生勇于探索、创新、求异。让他们自由地、充分地发挥其聪明才智。这既符合我国自然科学教学规律,又能以学生为本,充分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和能力。

关键词:初中自然科学;教学;创新能力

教学是一种艺术。教师不仅要让学生懂得知识,更要让学生学会创新。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在当前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创新成为关键因素它关系到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兴衰。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世界各国之间的竞争都将建立在知识资源的基础之上。自然学科实验教学是对学生进行创新意识、创造能力培养和提高的一个重要阵地。是我们引导学生自行在探究自然科学的活动过程中培养其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

1、在自然科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意义深远

科学实验是自然科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的基础,实验教学是自然科学学科教学的支柱和基础,也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有效途径。因此,初中自然科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综合的实验操作能力,是中学自然科学教学的主要任务之一。如何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自然科学的学科特点,开展创造性的教学活动,培育学生的创新能力,这是一个急需广大自然科学教师实践和研究的大课题。创新教育要求学生学习的是解决问题的方式方法,而不仅仅是知识的本身。创新是事物发展过程中量的积累,是量变过程。同时创新又是创造,是事物的突变,是一个全新事物和方法,是事物发展过程中的质变。自然科学的实验教学能够很好的体现这一质变过程。下面就在初中自然科学教学中来探索创新教育的具体实施。

2、教师要不断培养自身创新意识,杜绝墨守成规

创新教育是以培养创新精神和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教育,它能够使学习者通过对已有知识的学习,了解前人是怎样解决具体问题的,从而模拟前人解决问题的思考方式,在现有的基础上积累经验,拓展视野,孕育创新。作为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引导者,教师应该首先具备创新的理念和策略。

2.1教师要具有创新教育的理念

创新教育的理念主要是在课堂教学中体现。教师应该认识到,每一个学生都有创新潜能,都能通过适当的引导得到培养,进而取得创新性的成绩,成为某一方面的创新人才这也是九年制义务教育的重要目标。正因如此,教师应面向全体学生进行创新能力的培养,同时应注重学生个性,因材施教,而不能用一个统一的模式去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2.2教师要具有创新教学思路

创新是通过对客观事物的观察、分析、总结,在客观事实的基础上来得到前人没有得到的结果结论,或者是用前人的正确结论创建新的领域。自然科学就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也就是其中的定义、定理、规律和定律都建立在大量的实验和实践活动上,那么我们所说的实验也就不仅仅局限于现行初中自然科学教科书中所安排的学生分组实验、演示实验和若干课外小实验。我们的实验教学可以在课上,也可以在课下;可以使用实验室所配备的器材,也可以自备自制教具,甚至可以使用我们日常生活中的现有物品。经常用学生身边的物品做实验,如用铅笔和小刀做压强实验,用雪碧瓶做液体压强与深度关系的实验,用汽水瓶做大气压实验,用眼药瓶做物体的浮沉实验,用各种花汁做指示剂实验,用家里厨房中的醋和食用碱做化学反应等,这些器材和药品学生更熟悉,更有利于学生明白科学就在身边,科学与生活联系非常紧密。而且通过这些课本上没有出现的器材和药品启发学生的创新能力,调动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因此,我们不是为做实验而做实验,我们做实验是学习这种研究事物内在联系,研究问题的方法。

3、教师应具有创新教学的方法

3.1具备良好的教学心态,营造良好教学氛围

教师的教学心态非常重要,只有具备积极的教学心态,才能真正调动学生的创新意识。首先要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在升学率的巨大压力下,课堂上丝毫的乱说乱动,作业中的稍微疏忽大意,都会招来教师的不满和批评。然而,紧张的课堂气氛,沉重的作业负担,频繁的考试,都会使学生处在压抑、焦虑的情绪状态里,这会严重抑制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因此,教师应多一些鼓励、宽容与尊重,真诚地到学生中去,热爱、关心、了解和鼓励学生,在平等、自由的环境中建立师生关系,使学生感到被老师尊重,由客体变为主体,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变得生动活泼、积极主动,表现出强烈的求知欲和无限的创造力。另外还要注意观察学生心理变化,多鼓励学生大胆开阔思路,实现由教到学的转变。在课堂教学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的作用是帮助学生学会学习。教师应运用创新的思维与教学方法来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特别注重学生自我思考与探索,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想象力,鼓励学生独立自主、大胆质疑和创新。

另外,教师还要善于营造和谐宽松的课堂氛围。在课堂上,师生之间应该是平等关系,老师是在和学生一起学习、共同探讨,这样才会使孩子们的身心得到彻底解放。因为多问和好奇是学生的天性,所以他们的许多想法和做法是不合常理的。教师要打破常规,千万不能怕课堂纪律“乱”而过多地限制他们,要让学生放开胆子活起来,课堂上允许学生提出质疑,还可以随时发表个人的见解。在这种生动活泼的课堂实验气氛中,,学生当然会感到新鲜、很刺激。才能以良好的心态去主动学习,学习的主动性有了,学习的自觉性就会提高,学生主动探索真理的能量就会被最大限度地释放出来,从而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

3.2充分调动学生观察思考的主动性

观察是知觉的特殊形式,是有目的、有计划、有准备的认知活动。它是认识客观世界的重要途径,大量的感性认识都是通过观察获得的。因此,在自然教学中,教师不应把科学知识直接灌输给学生,而应给学生提供足够的观察思考的机会。鼓励、引导他们以研究者的身份主动参与到知识形式的过程中去,使他们不仅仅看到了结论本身,重要的是看到了结论形成的来龙去脉。如教《电磁铁》一课时,当指导学生制作电磁铁时,沿着什么方向绕线圈教师并没有死规定,只要始终顺着一个方向绕即可,这样当各组学生通过实验观察后发现他们自己制作的电磁铁有的钉帽一端是南极,钉尖一端是北极,有的则相反时,就会感到非常惊奇,产生疑问,这时教师要鼓励学生开动脑筋、积极思考,自己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最后研究出结论。这样做既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又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

3.3循循善诱,教师和学生共同讨论探究

学生获得足够的感性材料后,教师要引导学生整理、加工事实,进行思维加工。教师要通过整理事实,以说促思。学生获得的感性事实是比较混乱的,缺乏条理性。教师引导学生通过语言把各自收集到的事实以及对事实的看法进行相互交流,活跃学生的思维,充分发挥他们的想象力、创造力。如在《物体的热胀冷缩(二)》教学中,有这样一个讨论片断:一个学生答:“饮料盒放人热水中,盒鼓起来了,放入冷水中,又疙了。”另一个学生马上反驳到:“我们组的饮料盒放人热水中鼓不起来。”这时,教师可以说:“你们两个组的实验条件中‘热水中’相同,但出现了不同的现象,是不是盒子的原因呢?”接着引导两组同学对饮料盒进行比较,结果发现鼓起的饮料盒口被密封了,没有鼓起的口开着,宣布完这一发现后,又有同学立刻说:“没有封口的饮料盒里的空气从口上跑走了。”这样,通过对事实材料的引导、梳理,强化了学生的认知过程,并使创造实践活动取得创造性成果。

4、结论

随着国家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人才竞争越来越激烈。21世纪,真正的人才是创新型的人才。总之,创新教育能使学生学会学习,开发智力,提高素质,增加锻炼的机会,增强适应社会发展的意识。而其在自然科学实验教学中的具体实施,也会给我们培养大量的适应现代社会需要的人才提供一个可行有效的方法。

参考文献:

[1]《自然科学概论课程的教学与实践》,孟涛,时代教育(教育教学版),2009年02期

[2]《谈初中“自然科学”课堂的教学优化》,许中文,魅力中国,2009年05期

[3]《初中自然科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能力》,张勇,2008年12期

上一篇:县总工会上半年工作总结及下半年计划 下一篇:工会帮扶困难职工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