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宁:脱贫攻坚鏖战正酣

时间:2022-05-24 04:50:44

作为贵州脱贫攻坚的主战场,威宁自治县正通过上下联动,内外结合,精准发力,确保到2018年实现剩下的314个贫困村整村脱贫销号、5.05万户19.15万贫困人口越线。

巍巍白刀岭山下,滔滔莫洛河蜿蜒而去,投资351万余元重新改造翻修的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石门乡卫生院正在紧张施工中。

从麻风医院到石门卫生院,历经62年,石门卫生院从最初单一的诊疗模式,逐步发展成为今天集预防保健、内科、外科、妇产科、儿科等科室为一体的综合性医院。

“石门乡每个村配备2名村医和一名从县城医院下来帮扶的医生开展医疗工作。今年新建10所村卫生室已投入使用,基本满足群众看病需求。”石门乡计生协会专职副会长罗文景说。

和石门乡一样,行走在有着“贵州屋脊”之称的威宁自治县的土地上,四处热潮涌动,脱贫攻坚鏖战正酣。

扶贫更精准

变“大水漫灌”为“精准滴灌”

在中国,贵州是脱贫攻坚的主战场;在贵州,威宁是脱贫攻坚的主战场。

全县1 4 8 万人口中, 目前还有19.15万贫困人口,是全省贫困人口最多的县。

脱贫攻坚,贵在精准。按照“一个不少一户不落”的要求,威宁深入实施精准扶贫,变“大水漫灌”为“精准滴灌”。“一看房、二看粮、三看劳动能力强不强、四看家中有没有读书郎、五看身体是不是健康。”为进一步精准扶贫对象,解决“贫困识别”问题,威宁创造性地总结提出了精准扶贫“五看法”,摸清搞准贫困人口构成、贫困程度、致贫原因、脱贫难易等情况,对扶贫对象做到乡有册、村有簿、户有档、人有卡,一户一台账,根据不同贫困类型,不断调整完善扶贫思路,解决“如何扶贫”问题。

在扶贫实践中,威宁坚持一村一法、一户一策:对于有脱贫能力的群众,实施政策扶持,提高扶贫项目安排和资金使用的精准度;对于缺乏能力的,积极实施“提智增知”工程,一手抓中小学基础教育,一手抓脱贫致富技能培训,确保扶贫技能培训全覆盖,以此提高扶贫措施的精准度。为杜绝“戴着贫穷帽子、过着炫富日子”的现象,全县强化精准脱贫跟踪督促、考核评估和家庭收入核查,对扶贫对象和低保对象实名登记、动态管理,做到应保尽保、应退尽退,努力做到脱贫成效精准。

“七分种,三分收,苞谷、洋芋度春秋。”这句顺口溜道出了迤那镇五星村曾经的贫困与无奈。如今,五星村发展党参、半夏等中药材产业,昔日的苞谷、洋芋地变成了党参、金铁索等种植基地,产品远销广州等地。五星村村支书李仁兵说:“现在老百姓的收入增加了,是威宁自治县‘五看’看真贫起了重要作用。”毕节市委常委、威宁自治县委书记肖发君在10月20日召开的威宁自治县第十二次党代会上强调,要在精准施策上出实招、在精准推进上下实功、在精准落地上见实效,确保到2018年实现剩下的314个贫困村整村脱贫销号、5.05万户19.15万贫困人口越线。

动力更强劲

变“要我富”为“我要富”

“烤烟种植基地辐射带动周边四个村上千户村民种植烤烟,种植面积12000余亩,户均每年有几万元收入。”在小海镇松山村亿林峰烤烟种植基地,合作社负责人之一的程奎饶有兴致地说起松山村的“致富经”。

产业强则县域强,产业兴则威宁兴。在脱贫攻坚战役中,威宁因地制宜发展产业,重点发展马铃薯种薯及商品薯、商品蔬菜、山地生态畜牧业等特色产业,通过连片规划、集中打造,形成连点成线、连线成带、连带成块的“六大板块经济”农业产业布局,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农民持续增收。

今年10月,“威宁荞麦”农特产品通过国家质检总局“国家地理标志产品”评审,获得“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称号。至此,“威宁荞麦”成为继“威宁党参”“威宁荞酥”“威宁洋芋”之后的威宁第四个“国家地理标志产品”。

大农业助推大扶贫。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中,威宁依托种植荞麦、洋芋等优势产业,通过引进新品种、改良种植和加工技术,鼓励农民成立专业合作社发展规模种植,使其成为威宁农民增加收入、脱贫致富的主导产业。

荞麦适宜于生长在海边2300米以上的高山地带,威宁的高原气候和山地条件,是荞麦种植的最佳选择之地,80%的土地均适宜荞麦的种植与生长。

威宁自治县农牧局党组成员毛春如说,目前全县荞麦种植总面积达16万亩,产量在2.6万吨左右,其中企业加工掉的荞麦总量在1.3万吨左右,老百姓自己存放食用的荞麦在7000至8000吨,剩余的荞麦作为出口原料销往四川、昆明、山东等地。

威宁的自然生态条件是中国南方最适宜栽种马铃薯的地区之一。威宁的马铃薯种植面积在160万亩以上,面积和产量均居贵州之首,2008年被中国食品工业协会马铃薯食品专业委员会评为“中国南方马铃薯之乡”。

为进一步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和布局,提高威宁马铃薯的市场竞争力。威宁从山东省滕州市引进冬作早熟马铃薯“三膜覆盖”栽培技术,破解高寒山区冬季不能种植喜温农作物的难题,推动马铃薯由商品薯生产向良种扩繁转变,加工由粗加工向精深加工转变,营销由传统经营向品牌经营转变,将“小土豆”打造成“大产业”。

目前,马铃薯产业已成为威宁人民致富的主导产业之一。全县马铃薯总产量270万吨,商品率达40%以上,年产值达35亿元;全县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种植业收入2163元中马铃薯贡献达865元,贡献率为40%。

威宁自治县扶贫办负责人说,通过产业扶贫,现在村民的思想转变了、信心普遍提高,过去的“要我做”变为了今天的“我要做”,过去的“要我富”变为了今天的“我要富”。

效果更明显

变分散用力为形成合力

小海镇松山村村民程宗俊家里养了一群羊,他很想扩大养殖规模,可一直苦于资金短缺。今年3月,受益于金融产品“群星贷”,程宗俊顺利贷到8万元,扩大了养殖规模。

“群星贷”是威宁自治县信用联社助力精准扶贫创新的金融产品,今年3月正式投放市场。

威宁自治县信用联社有关负责人介绍,“群星贷”贷款金额在8万元(含)以内,根据借款人发展项目生产经营周期确定,分为一年期和两年期。“群星贷”贷款属财政全额贴息,根据“先收后贴、分期补贴、应贴尽贴”的原则,实行按季结息。截至今年8月,威宁自治县信用联社已发放“群星贷”就业创业贷款773户,发放贷款4361万元。

脱贫攻坚,金融发力。近年来,县联社加快推进农村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创新,积极改进和提升农村金融服务,丰富金融产品,增强金融精准扶贫的成效。

县信用联社以农村信用工程建设为抓手,通过了解建档立卡精准扶贫户致富愿望及金融服务需求,建立管理信息档案,落实农户贷款利率优惠,提高贫困农户贷款覆盖率,降低贫困农户融资成本,帮助贫困户更好更快实现增产创收、脱贫致富目标。

截至目前,县信用联社对威宁精准扶贫建档立卡户授信金额203685万元,向23061户建档立卡贫困户提供了贷款金额54348万元。

此外,国家开发银行、中国农业银行等银企也纷纷助力威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取得了明显成效。

金融扶贫破解了脱贫攻坚的融资瓶颈,驻村帮扶则为脱贫攻坚提供了强有力的智力支持。

在石门乡高潮村担任“第一书记”的陈晨20岁出头,个子娇小,起初村民颇感失望:“一个城里娃娃,能做哪樱俊

如今,村民却自发为高潮村的速变鼓掌:一年的时间,烂泥路变成了水泥路,村子里安装起了太阳能路灯,甘甜的山泉水哗哗流进水缸。村子里建起了冷库,建起了中药材种植基地,贫困学生得到资助……

2016年,县委按照“县级领导联乡、科级单位帮村、干部职工结对贫困户”的帮扶模式,采取“54321”的帮扶形式,将全县10544名干部与2016年计划脱贫的1.59万户6.12万贫困人口结成帮扶对子。

劲往一处使,心往一处想。通过上下联动、内外结合,这股脱贫攻坚的强大合力,必将使威宁在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中赢得主动。

上一篇:宽容是一种挽救 下一篇:数学知识在高中物理解题中运用的几点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