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看客”看语文意识与语文情怀

时间:2022-05-24 03:00:16

由“看客”看语文意识与语文情怀

学习小说《变色龙》时,学生自由赏析句子。

一个孩子站起来说:“我选择的句子是:‘木柴厂四周很快就聚了一群人,仿佛一下子从地底下钻出来的。’这个‘钻’字,夸张地写出了人们出现得很迅速,可见他们很喜欢看热闹。”

我眼前一亮,惊喜于这个孩子的角度,追问道:“为什么他们喜欢看热闹?”

“从第一段能看出,他们的生意非常冷清,生活没有希望,内心非常地空虚无聊,就指望着发生点什么事,可以凑凑热闹。”

我越发觉得有点意思了,决定顺着这个话题说下去。“因为生活的空虚无聊而去看热闹,这样的人在文学作品中好像很多,你还在哪些文章中看到过?”

“《孔乙己》。”“《孔乙己》中的短衣帮。”有些孩子恍然大悟似的喊了出来。

“对,我们第二单元刚刚学过的《孔乙己》,短衣帮也是社会最底层的人,他们为什么要嘲笑可怜的孔乙己?”我继续追问。

“短衣帮没有同情心!”

“短衣帮看不起孔乙己,因为他不劳动,还偷东西。”

“短衣帮的心灵已经被生活折磨得麻木了,除了干活,他们唯一取乐的办法就是嘲笑别人。”

看来《孔乙己》没有白学,孩子们还是有些收获的。我继续说:“大家说的很有道理,因为心灵的麻木,因为生活的空虚无聊而去凑热闹而不自知,甚至成为恶势力的帮凶,这样的人,鲁迅先生叫他“看客”。他的文章里有很多这样的人,想想我们在初二学过的《藤野先生》,鲁迅先生是怎么讲他弃医从文的经历的?”

“看电影。”有人想了起来。

“电影里演的是日俄战争时一个中国人给俄国人当侦探,被日本人抓住枪毙了,礼堂里看电影的中国留学生却在欢呼‘万岁’!”一个孩子站起来激动地说着。

“这位同学记得很清楚,正是这件事,深深地刺激了鲁迅。让他觉得,学医并不是最重要的,要想救国,必须改变中国人的灵魂和精神,而这,只有靠文艺了。于是,他选择了弃医从文。”我补充道。

“到了高中,你们还将学到鲁迅先生的小说《药》。在统治者处决罪犯的时候,围观的群众兴高采烈,华老栓就用这蘸了罪犯鲜血的人血馒头去治儿子华小栓的痨病。而这罪犯,就是为救中国的劳苦大众而被杀的革命烈士!”

整个教室鸦雀无声,孩子们屏息凝听。

“这就是看客,就是看客现象,就是鲁迅笔下中国人的劣根性。今天我们发现,看客现象不仅中国有,外国也有,看客也是中外许多文学作品中不可或缺的一个群体。这样的一群人,让我们扼腕!这样的社会,让我们叹息!而在这样的环境中仍坚持踽踽独行的主人公,更是令我们感慨,感动!”我一口气说了好多,似乎在倾泻心中的某种郁结。

“孩子们,看客现象在我们的时代、我们的身边还有吗?”听到我的话题转回了生活,孩子们的脸上似乎放松了。

“有,公路上出了车祸每次都有很多看热闹的人。”

“上次咱们学校有两个同学在公园里打架,好多男生都围成一圈看热闹,有的还叫好。结果,一个同学都被打得住进了医院。”一个孩子急不可耐地说。

“现在讨论的老人摔倒了扶不扶的问题也跟看客心里有关系,只要是跟自己没关系的,都不去管。”

“后两件事的路人其实都没有凑热闹,甚至不管“闲”事,好像不是看客,但自私、冷漠、麻木的心理是一样的。”我停了停,继续说,“我们每一个人都渴望人性的善良,渴望社会的美好,那么,我们能做些什么呢?”

“有什么事不去围观,少凑热闹。”

“要有同情心,要知道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不去嘲笑别人。”

“我们上课也一样,每个同学都认真学习,就不会有那些起哄、接老师话茬的现象了。”孩子们七嘴八舌地说着。

“能联系我们的课堂,很好。”我赶紧接着说,“咱们班有些同学扰乱课堂纪律、起哄,就是因为对知识、对学习不感兴趣,上课听不懂,觉得太无聊了。所以我们每个人都要做自己的主人,都要让自己的生活过得充实,当每个人都为自己的梦想忙碌的时候,哪有时间去做看客啊!”

……

这堂课已上过了好久,但这个片段却让我始终难以忘怀。对于《变色龙》这一课,这一段是绝对的节外生枝。它跟人物形象、作品主题都没有关系,甚至跟赏析语言关系也不大。但,学生却由一个“钻”字感受到了、捕捉到了文字背后的意思,语言之外的意味,这份对于文学作品的感悟力太难得了,我必须珍惜,也必须抓住。文学即人学,由文学作品看人性,这也不正是文学欣赏中的一个基本规律吗?从培养学生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来说,这十多分钟,没有浪费!

语文课不是政治课,但语文课还有一半的责任叫人文性。通过文学作品,传承优秀文化,反思社会现实,激励学生追求真善美,也是语文应有之义。而且,不是简单粗暴生硬干瘪的说教,而是妙手偶得之后的水到渠成。从培养学生的人文情怀来说,这节语文课,没有白上!

有语文意识,有语文情怀,往往,就会有一些不期而至的精彩。

上一篇:关于如何提升建筑工程抗震能力的分析 下一篇:国有上市公司高管个人特征、公司治理与过度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