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越时空的传说

时间:2022-05-24 01:17:17

炽热的高温,不时的沙尘暴,熙熙攘攘的人群,随处可见的独具阿拉伯特色的清真寺,飘荡在空气中的小商小贩的叫卖声和烤羊肉的香味,构成了北非城市苏丹喀土穆的符号。然而最使我念念不忘的还是那群充满了神秘与诱惑、在金黄的沙海中饱经沧桑默默矗立的小金字塔。2003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已正式认定这些小金字塔为世界文化遗产,它也是苏丹第一个被认定的世界文化遗产。

在一个天高云淡的日子,我和朋友从苏丹首都喀土穆出发,前去探访小金字塔。路上的往来车辆并不多,道路两边的建筑也是稀稀拉拉的,不少是用土坯和土砖盖的茅草房,偶尔也会看见一些身穿白袍的当地人骑着骆驼悠闲地赶路。两个多小时的车程后,前方出现片片沙丘。阳光照在沙海表面映射出种独有的金黄,金色的沙面被自然之笔勾勒出层层的纹路,平坦而倾斜。那些大小不一、排列也不整齐的小金字塔就在缓缓上升的沙丘上端,锥形的塔尖直指蓝蓝的天空,看起来很是壮观。

在出发之前我就查阅了相关资料。据史料记载,大约在公元前300年,努比亚人的政治和经济中心从纳巴塔向东南迁移,在麦罗埃建成了他们最后一个首都和最大的城市。在城外的两条沙脊上,麦罗埃历代国王和王后们建造了40多座金字塔作为自己的陵墓,每座金字塔前都建有祠堂。但到公元4世纪,因为诺巴人的入侵,麦罗埃走向衰亡,后来甚至连它的踪迹也无从查考。直到19世纪后期这些小金字塔才被西方考古学家重新发现,展现于世人面前。

金字塔英文的原意是锥形。人们将后来发现的锥形陵墓都称做了金字塔,比如中美洲的玛雅人金字塔和苏丹马拉维王朝的金字塔。只不过后来建造的金字塔,规模、大小都无法和埃及的金字塔,尤其是胡夫金字塔相比。我们终于来到高处,发现与埃及的金字塔相比,这些小金字塔显得低矮而陡峭,但最高的也有数十米,而且相互间的距离很近,相当壮观。由于这一地带找不到花岗岩,这些金字塔都用砂岩建造,而且内部都用砂和碎石填充,而不是像埃及的金字塔那样完全用石料砌成。

海枯石烂,斗转星移,两千多年的岁月风霜已使小金字塔表面风化,部分倾塌,露出了里面填充的碎石和沙土。在20世纪80年代曾经有过次大规模的修复,很多金字塔前面的享殿虽已被当代工匠整日如新,却味道全无。仔细看来,这些金字塔几乎都没有顶,即使看似有顶的塔,实际上顶也是平的。据说本来塔顶上都有钻石,盗窃者为了获得钻石而毁了塔顶。大部分塔前还保留着祠堂,但完整的很少,有的只剩下圈墙基。这些祠堂的大小高低各异,但规格大致相同,都是仿埃及神庙的对称长方体建筑,中间是大门,两旁的墙上是大幅浮雕。穿过祠堂的中央,轻轻推开通往塔体的虚掩着的门,走进去可以看见一个长方形的小屋,四周的墙壁是土黄色已风化的砂岩,刻满了各式人物浮雕,漫长岁月累积的自然风化及其他各种因素的破坏,已使小金字塔各个部分都有不同程度的剥落、残损和倾塌,因而更显沧桑。尽管难见全貌,但有些依稀可以看出大致的轮廓,可辨认出所刻多是墓主的形象。在 些祠堂的残基上还能看到用努比亚文字刻的铭文或题记。在公元前200年,麦罗埃人就已形成自己的文字。努比亚文字与古埃及文相似,明显受到埃及文字的影响。虽然经过50多年的研究,但有关专家还只能破解出23个字母符号的语音和名称,却难以破译其语法和词汇,因而还无法了解它们的内容。我猜想这些浮雕也许是记载陵墓主人的生活。场景或是崇拜的神宗形象,所表达的应该是种敬意和祈福吧。

在苏丹国家博物馆里,我曾看到过从这里发掘出来的石棺,巨大的石棺用整块岩石雕成,里外都雕刻着图案。石棺内还有个木棺,仿人形而制,据说这与在埃及金字塔中发掘的棺木大小一样,虽然两处的金字塔大小相差很大,但用来安置墓主人的空间也就这么大了。其他所有的努力,只不过是给后来的游人留下一个大或小、好看与不好看的印象罢了。

离开小金字塔时已经夕阳西下,我脑海里浮现的却总是无垠的沙海中错落相拥的一个个小金字塔。那是一种苍凉而壮观的美,那是一种残缺而独特的美,那是种神秘而深邃的美 尽管苏丹政府从上世纪70年代就已开始对这些金字塔群进行研究和保护,但炽烈的阳光、昼夜的大幅度温差、强风、流沙和飞沙几乎无时不在威胁着这些两千岁高龄的古物,人为的破坏也没有断绝,它们的前途实在令人担忧。但从这些小金字塔中分明能感受到办丹的历史是那么稳定恒久,源远流长,就像来自埃塞俄比亚高原的青尼罗河和来自维多利亚湖的白尼罗河,千回百转,最终在喀土穆汇成一条尼罗河,奔腾不息地向地中海流去。

上一篇:香糯软粘的台湾米血糕 下一篇:万事由来 第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