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Pocket中阅读

时间:2022-05-24 01:08:41

在Pocket中阅读

想象一下这个场景:对着电脑工作的时候,朋友发来一篇《名利场》刊发的《奥巴马之路(Obama’s Way)》,正是你感兴趣的内容。点开一看,竟然足足有9页那么长,在互联网时代这简直是不可能读完的长度。不过如果能把它方便地保存到手机上,待会在地铁上能离线阅读,用来打发时间倒是很不错。

Pocket在试图实现这样的场景。

Pocket是美国Read It Later公司开发的多终端同步和离线浏览应用,产品的前身就是“Read It Later”。它提供的服务其实很简单,通过浏览器上的插件、第三方应用合作等等,用户可以在浏览到自己喜欢的内容时方便地“保存到Pocket”,内容可以是一篇文章、一张图片、一个视频、一份菜谱甚至是一个购物链接。

用户保存的内容,就像是存在云端的口袋里,用户可以通过浏览器接入这个口袋,也可以让口袋里的内容发送到自己的手机和平板电脑上。时间的碎片化和多终端的普及,都让多平台同步功能的市场需求不断扩大。

“Read It Later”早在2007年8月就面世了,创始人Nate Weiner在创业之前为明尼苏达州明尼阿波利斯市的一家小网页公司工作。同时他开设了自己的博客,每天下午五点下班之后,他会在博客上记录自己的各种灵感,编写这些项目直到深夜,Read It Later只是他当时开发的很多个小工具之一。

最初推出Read it Later的时候,它只是火狐浏览器上的一个拓展插件。虽然浏览器通常都自带书签的功能,但书签栏里数量繁多的书签混在一起,很容易让人眼花缭乱,如果用户常常需要在办公和家用电脑之间切换,就更加不方便了。

这在当时其实算不上一个特别大的市场,不过热衷于开发各种小工具的Nate Weiner,只是希望通过Read It Later来提供一个更加方便的多终端阅读环境,并且让用户在脱离网络环境的情况下也能浏览内容。

而在Read it Later后的一天,Nate Weiner在玩一个名叫Kongregate的游戏时,一个提示框弹了出来——“Kongregate在尝试向您的Facebook资料上:Nate在Kongregate玩了桌面防御作战1.5”。于是他马上在博客上写了一篇如何屏蔽Facebook的广告系统Facebook Beacon的文章。这篇博客被推上了社交新闻网站Digg的首页,给他的博客带来了大量点击,同时带动了Read It Later的下载,三个月的时间收获了1000个下载量。

在借助Digg走红以后,Read It Later持续着一定程度的曝光率,用户也在不断地增长中。Read It Later也相应开发了更多的版本,在App Store里提供收费的专业版和免费的基础版,前者定价2.99美元。Nate Weiner辞去了之前的工作,之后将办公室搬到了硅谷。

到2011年7月,Read It Later的用户达到350 万,也迎来第一轮融资,在Foundation Capital的领投下,获得了来自Baseline Ventures, Google Ventures, Founder Collective等机构共计250万美元的投资。

真正带来快速增长的,是几个月之后Read It Later的“终结”。

2012年4月,Read It Later公司了后台的数据统计——保存视频的行为增长了138%,而YouTube成为最大的内容源。他们意识到,保存视频“稍后看”,是一个比稍后读更加旺盛的需求,Read It Later方便的归档功能使得用户喜欢保存包括购物链接在内的各种内容。

Read It Later全面转型,改名为Pocket。Pocket全新设计的UI、白色和粉色搭配的LOGO,都颠覆了Read It Later原本略显严肃的风格。这也让Pocket在和同类竞争产品Instapaper以及Readability相比时,有了一个更加独特的定位。

转型不仅仅是风格和定位的改变,这家公司决定打破自己原本的盈利模式,取消收费的专业版,全部转化为免费的产品服务。事实上,Nate Weiner宣称,在推出iPhone版本的那天起Read It Later就已经盈利,在转型为Pocket的前一天,Read It Later在安卓和亚马逊市场上,全都名列付费应用排行榜的第一名。

“从个人角度来说,我很高兴知道那些我喜欢的服务在盈利,因为这让我知道他们会继续下去。”Nate Weiner对《第一财经周刊》说。不过比起在现阶段保持Pocket盈利,Nate Weiner有更大的计划。

Nate Weiner认为,和Evernote、Dropbox一样,Pocket的价值是随着时间的推进而增长的,用户使用的时间越长,体验到的价值越大,用户一旦习惯了这种存储和阅读的方式,就会离不开Pocket的服务;而原来的一次性收费模式却让Pocket像个快餐一样,这与Pocket“对用户消费网页内容方式的革命”的价值不相符。

能否长远地改变用户的习惯,还有待反馈,不过,投资者对它还是保持乐观的态度。向Pocket转型的三个月之后,Foundation Capital、Baseline Ventures和Google Ventures又在B轮融资中追加了500万美元。有了资金的支持,免费化的Pocket加快了拓展用户的脚步。

与第三方应用的合作是Pocket用户增长的一个重要手段。以开放API的方式,Pocket和包括Twitter、Flipboard、Zite在内的许多主流网站都有合作,用户和流量从这些网站导入Pocket,而Pocket的“稍后看”特性会带来内容阅读峰值的延后和周期的拓展。Read It Later公司称,有45%左右的链接保存来自第三方的应用程序。

不过需要担心的是,如果保存的是文章条目,Pocket会对文字排版进行优化,但是,Pocket在保存文字内容时进行的排版优化,会把原网页上的广告等等全部剔除,这对于原网站来说,并不是一个能促进他们从广告商那里拉到更多订单的功能。

2013年开始,Pocket尝试与传统出版业进行合作。包括《华盛顿邮报》、《时代》周刊、《彭博商业周刊》在内的超过400个出版方参与进来,在内容上提供与Pocket的合作的同时,尝试通过网站订阅功能,实现内容付费以及建立出版方的付费墙。

4月份Pocket的更新添加了新的功能,加强社交分享的特性。新版本增加了“发送给朋友”的功能。打开收藏在Pocket里的一篇文章,点击分享按钮,可以选择通过Pocket账号或者Email发送给朋友。同时,Pocket和豌豆荚进行合作,对产品的小部分文本进行了汉化,通过豌豆荚的渠道进入中国市场。

数据证明免费策略有效地刺激了用户的增长,截至2013年4月,一年间新增的用户超过了过去4年积累的用户总和。Pocket现在有超过850万注册用户,每个月会往Pocket里存进超过3500万的条目。

上一篇:GREE玩不转了 下一篇:雷富礼又回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