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家李铭的制胜之道

时间:2022-05-24 01:36:11

银行家李铭的制胜之道

即使在全盛时期,浙江实业银行也只有4个分行,不到500名员工。然而,这并不妨碍浙实银行成为全国著名的商业银行,也不影响李铭成为民国银行界的领军人物。

浙实银行的成功,是绍兴籍银行家李铭苦心经营的结果,也是银行专业化经营与差异化竞争的最好诠释。

商股崛兴

1921年,青年银行家李铭代表浙江地方实业银行商股股东,与官股博弈取得重大胜利:银行通过增资,商股由原来的过半股份,增至八成多。随后,商股股东乘胜追击,要求继续增资扩权。政府既无力增资,又苦于商股不断发难,只得在1923年提出拆股分家,将银行拆分为官办的浙江地方银行和商办的浙江实业银行。浙实银行总行设在上海,36岁的李铭出任总经理,开始向大型商业银行迈进。

浙实银行的前身,可追溯到1908年4月开设的浙江官钱局。1909年,官府招商引资,将官钱局改组为银行,官、商集股合办。辛亥革命后,浙江军政府接收官股,浙江银行改组为中华民国浙江银行,实收资本72万元,官、商股分别为47万和25万元。当时,受军政府指派到浙江银行的接收大员,正是从日本留学回国的李铭和陈朵如。

1887年出生在绍兴钱业世家的李铭,少年就读于杭州美国教会学校,18岁留学日本入山口高等商业学校攻读银行学,与当时就读于早稻田大学的陈朵如结下友谊。留日期间,李铭曾到专营国际汇兑业务的横滨正金银行实习,这一经历影响了日后浙实银行的经营方向。

因为在接管清理浙江银行工作中的良好表现,李铭和陈朵如均被提拔为总行协理。不过,二十多岁的李铭毅然放弃高职,自愿出任上海分行副经理。在李铭看来,浙江银行虽为官商合办,但实际行务操在政府手中,而上海作为金融重镇,上海分行有一定的经营自。

李铭出任上海分行副经理,营业日增,不久升任经理。1915年7月,浙江银行在金库权移交中国银行后,改组为浙江地方实业银行,实收资本升至77万元,官、商股分别为51万和26万元。总行经理何敬安一味依靠官股力量,轻视商股利益,从而导致官商股之间激烈的权力争夺。

此时,李铭执掌上海分行。他认为银行在经营方面一如旧式钱庄,亟待改革,因此力邀担任银行协理几个月后即辞职离开的陈朵如回来共事,商讨银行改革发展大计。1918年,陈朵如应招回到浙江地方实业银行,担任总务处总书记兼任上海分行副经理。

李铭、陈朵如的改革,引发银行官、商股及商股内部之间巨大矛盾。在李、陈等人努力下,1919年银行实行全面改革,撵走代表官股的实力人物杭州总行经理何敬安,并确立了商股在银行中的优势地位。其中,浙江兴业银行的蒋抑卮成为浙江地方实业银行最大商股股东,中国银行张嘉傲、交通银行钱新之、上海银行陈光甫也均有入股。

1923年3月,浙江实业银行正式开业,李铭出任总经理。四年后,李铭获选董事长,并成为银行第一大股东,从而牢牢掌握了银行控制权。

“小气派”与大收益

李铭经营下的浙实银行,与众不同。他在银行机构设置、人员任用、经费开支方面,无不精打细算。即使在全盛时期,浙实银行也只在上海、杭州、汉口三个城市设了4个分行,员工最多时也没超过500人。在当时重要的中资银行中,浙实银行分行最少。对此,李铭在1931年7月的董事会上说:“近来同业中营业竞争甚烈,大致以多开分行、建造新屋两事最为流行。开设分行之目的,除发行行藉以推行钞票外,皆以招揽存款为主,结果存款所增无多,而开支浩大,得不偿失,本行不欲作此无谓之竞争。”

与上海银行在全国广设八九十家分支行的经营风格大相径庭,李铭的至交好友陈光甫也认为其过于谨慎,戏称是“绍兴人的小气派”,李铭则不改初衷,并戏称陈光甫开那么多的银行机构“乱哄哄,像商场”。事实上,同属“南三行”(上海银行、浙江兴业银行、浙江实业银行),两家银行实行差异化竞争和专业化经营,均为民国银行史上的成功典范。

对浙实银行而言,注意成本控制,不作盲目扩张,特别是不以分行数量与他人竞争,而注重发挥自身的地域优势和业务特长,从而以较少营运资本和分支机构取得较高的业务总量和营业利润。

人事方面,浙实银行的员工队伍精干,很少外聘高管,通过考试择优录取的练习生占了行员七八成,且不少行员是苦出身。在李铭看来,出身贫寒的职员珍惜工作机会,安心工作,对工资要求也不多;而不外聘高管,则可激励普通行员进取。

从低层职员成长起来的高管,最广为人知的是因“七君子事件”闻名中外的章乃器和有“瑞士法郎之王”美誉的孔绶蘅。

经费开支方面,浙实银行同样力尚节俭,银行成立后很长一段时间内未购汽车,李铭自备车上下班,陈朵如则坐人力车上班。

对于一些高龄常务董事,银行宁愿发车马费让其乘出租汽车,也不破例为其购车或支付司机的工资及油钱。人们称“虽处于十里洋场,终不沾染浮华习气”。

以较少的营运资本、凭藉较少的分支机构和员工,浙实银行创造了良好的业绩,其业务总量和营业利润在中资银行、尤其是资产总额超过一千万元的大型商业银行中名列前茅。

专攻外企与外汇

李铭在经营上的制胜之道,是其专攻外企与外汇业务的专业化经营和差异化竞争。

与浙江兴业银行、上海银行侧重民族工商企业放款不同,李铭将重点放在了资金充裕、赢利丰厚的外资企业上。通过邀请外企高管和买办商人入股或担任银行董事、自身担任一些外企经理或董事,以及购买持有外企股份和债券等渠道,建立起银行与外企的紧密联系。

为巩固与外企业务往来,李铭先后邀请了香港买办富商何东、纽约华商贸易公司李国钦加入银行商股,请德孚洋行买办周宗良担任银行董事,由此谋求发展,带来大量存款。

同时,李铭兼任一些外商企业的经理、董事,先后出任中日实业公司经理,英商怡和啤酒公司、英商中和地产公司和美商上海电话公司董事,拓展对外业务。

此外,李铭斥巨资购入德商谦信洋行、德孚洋行、英商怡和纱厂、中和地产公司、美商上海电话公司和上海电力公司的债券和股票,成为外商企业的直接投资者。

上一篇:中远救赎者 下一篇:三沙设想 第1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