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红冰·奢侈态度 高调爱LV,低调爱BV

时间:2022-05-24 01:23:36

陈红冰·奢侈态度 高调爱LV,低调爱BV

意大利的BV比LV的定位更高一层,入门款的背包都要一万多人民币起价,但是,BV在产品上不做标志。而LV是一目了然的奢侈品。

上周与女友去意大利的维琴察游玩。由当地业内人士的指点,带我们到了Bottega Veneta的工厂折扣店。女友相中了一款包包,编织皮,咖啡色,精致得不得了,好喜欢,我一看标价:五百欧,折合人民币五千多。看到此款包包是典型的BV编织皮造型,各项细节设计得合理到位,又很能装东西,而在香港定价一定要一万多港币,我立即煽风点火,唆使女友拿下。女友思考良久,手还在爱惜地抚摸着包包,遗憾地说:“这家伙确实好,我真喜欢。可是,买了回去,谁都不认识,太可惜啦。”

女友不是没有买单能力,怀揣着一万欧,不远万里,来到意大利,专程来买时尚奢侈品。她的这句大实话道出了国人的奢侈消费观:买奢侈品,不光是要让人看得见,还要让旁人能够一目了然我在用奢侈品!虽然在市场上来自意大利的BV比LV的定位更高一层,入门款的背包都要一万多人民币起价,但是,BV在产品上不做标志,特意营造含蓄内敛的奢华。只有识货人才能从他独有的编织工艺看出包包的出身。

反观大做LOGO设计的品牌LV,在亚洲风光无限好。中国人民前赴后继,为LV贡献大把的人民币。在巴黎香榭丽舍街的LV旗舰店门口,经常看到国人排着长队,操着东北、四川,或是江浙的口音唠家常,恍然还以为自己身在祖国内地,忽然瞅见五大三粗的黑人大个保安,貌似夜总会保镖的样子在维护秩序,才倏悠回到现实里。

用大LOGO做什么好使?一位北京友人从法国商校博士毕业,在巴黎做博士论文花了3年时间,就研究一个主题,听来真有趣:为什么亚洲人更倾向于炫耀消费?因为亚洲人普遍对自己都不够自信。不论经济高度发达的日本香港韩国,还是正在崛起的中国大陆,亚洲人天生就有种不自信,要靠大家都知道的名牌来装饰自己壮大门面。

黑人也有同样的嗜好。我在巴黎的地铁里,碰到一个黑人聊天,她有着美丽的轮廓曲线,穿着相当时尚,也是拎着LV的包包。黑人就像中国的北方人,说话特别豪爽,毫不掩饰自己:“我们黑人有先天的不足,所以就更会费心思用好的牌子装扮我们自己。”在冬天,女黑人都有用大围巾的习惯,或是披挂在身上,或是绑在头上,十之七八都有一线品牌的大LOGO显赫在身,像FENDI、LV、CHANEL、VERSACE等等,而其中十之八九又都是假货。这种“费心思”还真是“忒大胆子”!

面对LOGO还有另一种人。在新加坡樟宜机场碰到一个澳大利亚的中年女性,她刚玩完欧洲自助游,从新加坡转机回国。她说:“我很不喜欢那些顶级品牌把LOGO大大地印出来,我绝对不会去买他们家的货品,又没给我钱,凭什么要我给他们做广告?”淳朴的澳大利亚中年女性一身款式单调的布衣,在机场豪华舒适的环境里,还稍显得寒碜,但是朴素的衣着丝毫遮挡不住她那向外四溢的自信与冲气。

BV没有LOGO,在中国不好使,在其他地方却有它的好使之处。一位男友来自富裕瑞典家庭,现定居巴黎,35岁,投资银行背景出身。他笑说打开他母亲的衣橱,大小行李箱、化妆箱、拎包、挎包等等,全是LV。他要与母亲划清界限!他需要添置名片夹,特意去BV买了个编织皮做的黑夹子。他自己明白混到他这份上了,以现在的青壮年龄与背景,拿出一样用品,上面满是LOGO,太不好意思了!用BV,没有任何LOGO,只有那精密的编织肌理,来自同样层次的“圈内人”一看,就心知肚明,心照不宣,大家是同类人。

买奢侈品,一种是借LOGO向周围大众显富示范成功,以获得外界对自己社会地位与声望的肯定;一种是求低调在“圈内人”中标榜品位寻找同类。奢侈品不再是物品而已,已经担负了不同的符号功能。

对奢侈品,已经有高下立见的爱法了。

上一篇:解闷救高球 下一篇:肖锋·词典 20年间被PK掉的人或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