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多元化融资体系构建研究

时间:2022-05-23 08:32:04

高校多元化融资体系构建研究

摘要:高校扩招政策的实施,促使整个高等教育实现了跨越式的发展,传统的筹资渠道和资金来源已经不能满足高校发展的资金需求,高等教育经费投入与高校发展的资金需求间的矛盾不断深化。因此研究高校如何建立多元化的融资体系,多层次、多角度筹措资金,拓宽融资渠道,防范财务风险,为高校发展提供强有力的资金支持,是十分迫切和必要的。

关键词:高校 多元化 融资

1999年的高校扩招,是高等教育史上的重大里程碑。此后高等教育逐步由精英教育迈向了大众教育阶段。1999―2014年十五年间,我国高校数量由1 071所增加到2 491所,本专科在校生也由408万人增加到2 468万人。学生数量的剧增导致高校基本建设的大规模投入,从而使原本短缺的教育经费更加紧张。在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不能满足高校发展的前提下,高校作为独立的法人实体,受市场体制的影响逐步走上了融资办学之路。经过十余年的发展,我国高校的融资方式初步形成了以财政拨款和学杂费为主、其他融资方式为辅的多元化融资模式。但相对于高校发展所需资金而言,我们的教育经费依然匮乏。

一、多元化融资模式构建的必要性

(一)稳定、充足的办学经费的重要保障。高等教育承担着培养高级专门人才,促进现代化建设的重大使命,提高质量是高等教育发展的核心任务。要促进高等教育质量的全面提升,大力提高人才培养水平,加快高校的内涵式发展,充足的办学经费是根本保障。而建立稳定的、科学的多元化融资体系,多层次多角度地筹措资金则是实现这一保障的重要途径。

(二)降低财务风险,提高资金使用率的有效途径。虽然2012年我国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达到4.28%,实现了财政教育经费投入占GDP 4%的目标。但从整体上来看,财政拨款依然满足不了高等教育发展的需要。各高校普遍存在资金短缺问题,债务性负债成为高校融资的主要渠道。但部分高校不顾自身的财务状况,通过各种途径大量融资,高额的负债成本及不合理的融资结构,使其财务风险剧增,成为阻碍高校健康发展的一大隐患。只有建立科学合理的高校多元化融资体系,才能避免高校融资的盲目性,降低财务风险,促进高等教育健康稳定发展。

本文以A高校为例,通过对其融资模式进行数据分析,总结其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如何建立适合高校发展的多元化融资体系。

二、A高校融资现状的数据分析

(一)A高校的概况介绍。A高校占地1 100余亩,2003年开始融资进行新校区建设。2010年改制升本,成为新建本科院校。新校区总投资5.5亿元,建设资金除少量财政拨款外,主要通过多种形式的银行贷款、融资租赁以及其他借款方式来筹集。2010年改制升本后财政性拨款方式改变,因此为提高数据的可比性以及数据分析的准确性,本文将选取该校2010―2014年间的数据进行比较分析。

(二)A高校的收入来源结构分析。如图1所示,A高校的收入来源主要依靠财政拨款和学费收入,财政拨款在历年的收入总额中都占到主要部分,2012―2014年国家财政拨款金额已趋于平稳,占到收入总额的63%―65%。学费收入为仅次于财政拨款的第二大收入来源,2012―2014年占到收入总额的31%―32%。其他融资渠道虽呈现出逐年增长的趋势,但所占比例较小。

A高校2003年开始建设新校区,投资总额中30%为老校区置换款,其余大部分依靠银行贷款以及其他金融机构借款筹集。作为新建校区及新建本科院校,学校基础设施建设还在进一步完善中。至2014年底,每年支付基建工程款、各种欠款、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的借款利息就高达几千万元,再加之偿还到期借款,学校财务已经超负荷运转,连年出现收不抵支现象。如下页图2所示,A高校近5年的资金缺口主要通过三种方式解决。该校的融资总额在2012年出现拐点,大幅下降,之后几年起伏较小。2010年《财政部、教育部关于减轻地方高校债务负担化解高校债务风险的意见》出台,要求各高校在锁定2009年底的债务余额基础上,积极进行化债工作。A高校响应政策支持,2011年银行贷款余额同比减少12%,2012年同比减少41%。但同年A高校为满足资金运转需求,新增融资租赁及其他形式借款5 000万元。之后几年其他形式借款一直处于增长趋势。同时,从2012年开始,虽然每年贷款余额变化不大,但当年新增贷款及还贷金额较大。以2012年为例,当年新增贷款4 453万元,还贷4 468万元,新增和还贷金额几乎持平。

三、A高校现行融资模式存在的问题

(一)融资渠道单一,过度依赖财政拨款和学费收入。2010―2014年间的统计数据表明,A高校的财政拨款与学费收入之和历年来都能占到总收入的95%,说明A高校在管理模式上过于保守,改革性和创造性思维不强,“坐、等、靠”思想严重。

(二)办学经费补充力量不足。如社会服务收入、科研收入、捐赠收入等所占比例较小,对日常办学经费的补充力量微乎其微。A高校的校办产业只停留在对内部师生提供餐饮、住宿、物业服务等方面,缺乏利用学校现有资源进行对外开拓市场的魄力。由于是新建本科院校,科研基础薄弱,成果转化能力不足,同时知名度不高,对外宣传力度不够,在科研和捐赠方面缺乏创收能力。

(三)债务风险严重。从图2可以看出,尽管2012年国家出台锁定高校债务余额的政策,银行贷款禁止增加。但A高校迫于办学经费匮乏的压力,从2012年开始,其他形式借款余额连年增长。统计数据表明,A高校一方面没有系统分析、测算自身的偿债能力,盲目借款;另一方面其他形式借款成本高、偿债风险大。另外从每年新增和偿贷金额可以看出,A高校多是流动资金贷款,偿债期短,且一直处于借新债还旧债的循环借贷状态。

四、A高校构建多元化融资体系的建议

根据准公共产品理论以及成本分担理论,高等教育的产品和服务具有准公共产品属性,国家、社会和个人任何一方受益者均需按照比例承担相应的教育成本。这就为高校多元化融资体系的建立提供了理论依据。多元并不是多种方式的盲目相加,而是每种方式比例适当、结构合理。因此对于A高校的融资体系建设,本文提出以下建议:

(一)依靠但不依赖,积极争取财政拨款。《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提出“要健全以政府投入为主、多渠道筹集教育经费的体制,高等教育实行以举办者投入为主、受教育者合理分担培养成本、学校设立基金、接受社会捐赠等途径筹措经费”的机制。虽然我国高等教育财政拨款比例处于逐年下降的趋势,但财政拨款依然是高校经费来源的主要渠道。因此对于政府来说,要采取措施继续加大教育投入力度,并适当引入“绩效拨款”模式,监督学校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由于我国目前的教育经费拨款仍采用的是“综合定额+专项资金”的拨款方式,因此对于A高校来说,必须不断加强自身建设,强化优势学科及重点专业,积极争取专项资金支持。

(二)增强社会服务和产学研结合能力。作为高校来说,必须发挥主观能动性,创新经营管理理念,提高自身的创收能力。如A高校采取“3+1”的教学模式,与企业联合办学,最后一年安排学生到对口企业进行顶岗实习。在促进企业发展的同时,通过提供人才服务、产学研结合等方式赢取更多的办学资金。除了有形资产和设备外,还可利用学校的学科优势,对外提供法律、心理咨询及社区服务,从而收取服务费。与此同时,A高校还应积极创建校办产业,增强该校的科研成果的转化能力。通过多管齐下,多方创收,来弥补学校办学经费的不足。

(三)优化借贷资金比例结构,降低财务风险。对于政府部门来说,对高校的融资方式,一方面要起到监督、监管的作用,通过出台相关制度及政策性措施,引导帮助高校降低财务风险。另一方面可以通过政府行为,借鉴国外高校的经验,通过向特定对象发行教育债券的形式,帮助高校优化借贷资金结构。对A高校而言,不能全部依靠短期借款,要争取适当的中长期贷款及项目资金贷款,从而避免由于资金运作的不确定性而带来的资金断裂风险。

(四)借助BOT方式,创新经营管理方式。A高校可以借助BOT融资方式,融资建设学校公寓及食堂等基础设施。通过与项目投资方签订合同,在合同期限内由投资方进行项目运营和维护,并获取收益。合同期满后所有权和使用权都转移到学校。这种方式既满足了学校基础设施建设的需要,又弥补了学校办学经费的不足。

充足的教育经费投入是高等教育事业健康发展的有力保障。在国家公共财政经费投入不足的情况下,各高校只有积极拓宽融资渠道,建立科学、稳定的多元化融资体系,转变思路,积极创收,才能促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才能为我国的现代化建设提供强有力的人才保障。S

参考文献:

1.刘盛蓉.我国高校多元化融资模式的构建研究――基于C学院融资现状的考察[J].技术与创新管理,2014,(1):21-24.

2.邱南南.我国普通高等学校多元化教育经费来源研究[D].郑州大学,2013.

上一篇:大型国有制造企业财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下一篇:平衡计分卡研究文献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