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黄庭坚”对城市人文景观的贡献

时间:2022-05-23 07:48:53

论“黄庭坚”对城市人文景观的贡献

摘要:城市人文景观是城市历史与城市灵魂的重要载体,其长期积淀的精神和文化气质是一座城市最重要的精神价值所在。本文以黄庭坚谪居宜宾时所建造的流杯池园居环境为研究对象,重点分析其环境中的人文特点对当代城市人文景观的借鉴与影响作用,比如,生态融合人文特点,诗情画境特点,可持续发展特点等对当前快速城市化的时代背景下建构城市景观文化认同的心理归属感与场所精神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黄庭坚;城市;人文景观 ;贡献

如今的中国大地,不论在哪一个城市或乡村,常常会有一种“错把他乡作故乡”的感觉:一样的楼宇林立,一样的商业繁华,一样的宽大广场、笔直马路、复式立交……,许多富有地方特色与历史文化信息的古迹被现实而短视的经济动力夷为平地,北方城市的雄浑与南方城市的灵秀也变得没有了明显的地域特色。随着经济水平的长足发展和社会生活的质量提高,人们已不再满足于对城市单纯的功能和物质要求,进而要求城市美观、城市气氛、城市文化、城市个性等精神方面的特色。原以功能布局为主的平面型城市规划已难以满足城市发展的需要,城市景观日益受到公众的关注。一个现代化城市,离不开城市景观的点缀,更离不开人文景观的衬托。

1.城市人文景观的重要意义

人文景观是指古今一切有着浓郁的民族特色和长效性、传承性、观赏性价值的人类有意识的创造物。刘易斯·芒福德非常简练地指出,城市的基本功能在于“流传文化和教育人民”。城市的历史和文化是一个城市的灵魂,虽然经过了漫长的时代变迁,城市在格局和形式上会有一些发展和变化,但长期积淀的精神和文化气质不会改变,这是一座城市最重要的价值所在。城市人文景观包含着浓郁的人性 因素,将人民自身的意识、情感、意 志、才能等本质力量对象化于其中,积淀着深厚的历史 。中国古典园林中,尤其是文人园居环境大都与自然山水结下不解之缘 ,置身在大自然的怀抱中,与美丽的自然景观融为一体,相互烘托、相互映衬、相互交融。自然景观因人文环境的点缀、烘托而富有了人文 魅力和文化内涵,人文景观也因自然风光的陪衬而更富诗情画意。

2.古典文人园居环境的人文特色

由于中国文人作为社会中的一个独特群体,其思想、审美、居住环境等各个方面都有其独特之处。其中最大的特点就是追求隐逸、高雅、闲情的生活情调。居住环境多以自然山水为蓝本,通过筑山穿池,竹木丛萃,风亭月榭,碧水回环等自然与人造景观与楹联、诗词等人文要素相结合,以向往自然的精神欲求和诗情画意的意境审美为特征,讲求“以形写神”,追求一种“妙在似与不似之间”的感受,以有限的空间,表达无限的意象。这些文人雅士或急流勇退、或仕途失意,就是这山水林泉的自然秉赋给了他们拂拭心灵的机会和场地,寓情于景,托物言志,从而精神旷达以至心无牵挂,追求一种人格的自我完善和心性的自足自由。谢灵运《拟魏太子邺中集》序中的“良辰美景赏心乐事”便是它最高的概括。“良辰美景”作为文人园居客观环境基础,其追求并非是“堆金砌玉”的奢华环境,更多的是“明月清风无须一钱买”的自然质朴的环境。有了良辰美景,才能够实现文人园居生活赏心乐事的精神追求。

3.黄庭坚与宜宾流杯池公园的渊源

黄庭坚,字鲁直,号山谷道人,今江西修水人,北宋著名大诗人、大书法家,因仕途受挫而谪居戎州(今宜宾),前景迷茫而又满怀忧患。于是,在宜宾城北岷江之畔的风景秀丽之地仿王羲之《兰亭集序》中“流觞曲水”意境,凿石饮水为池,故而得名“流杯池”。这块长不过100米,宽不过10丈的小微“风水宝地”堪称景观奇迹:前临岷江,左倚天柱山,一巨石如鬼斧神工从中劈裂,形成一道东西走向的天然峡谷,“流杯池”依峡谷之势凿于谷底中部,呈九曲形,四周置石凳,谷底小溪经九曲盘池后没入石缝之间。谷顶古树虬根,盘龙错节,蓝天一线,遮天蔽日;谷底池水清洌,微波轻漾,景色幽静。还在谷口修建一楼, 名“涪翁楼”,作为读书小憩之所。对于仕途受挫人生失意的黄庭坚而言,这里远离尘嚣,远离凡俗;在这里,终于可以“闲时看云心不系,有时望月夜也闲”;“回归自然,回归自已”,以山水为友,与林泉相乐,于“曲水流觞”的意境中“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互相酬唱,觥筹交错,磨砺诗歌。于此风雅情境之中,黄庭坚留下了《安乐泉颂》,《苦笋赋》,《荔枝绿颂》等华章传于后世。

流杯池因黄庭坚而得名于世,后人为纪念黄庭坚,相继在流杯池周围修建了“涪翁亭”、“涪翁楼”、“山谷祠”、“吊黄楼”等建筑。历代文人学士莫不前往凭吊观览,在池壁上留下甚多墨迹,杜甫,苏轼,陆游皆有诗文携刻于此。明正德年间监察御史卢雍《游涪翁洞记》中有“岩颠笔体自纵横”之句,可见题刻之多。今尚存有诗文题记近90幅。这些石刻题记,历宋、元、明、清各代,尽楷、行、草、隶、篆诸体,或遒劲浑厚,或刚健隽永,各呈不同的艺术风格,如龙飞凤舞,跃然于壁间。目前,流杯池及其石刻已经四川省人民政府批准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已经成为宜宾城区极为重要的公共空间和历史文化公园。

4.黄庭坚对当代城市人文景观的设计启示

4.1生态融合人文

宜宾流杯池的自然山水条件得天独厚,几块大石高耸成山,断崖成隙,或斜倚探倾,或低伏静谧,峡谷开合有度,空间高低错落。石顶树木葱茏,石脚碧水环绕,形、声、影、景浑然天才。其“流杯池”的命名,入峡谷两边的楹联,“曲水流觞”的地景,峡谷两侧雕刻与黄庭坚手书“南极老人无量寿佛”真迹,不仅是点缀空间环境的精美艺术品,同时储存了大量的历史、文化、思想和科学信息,物质内容和精神内容都极其丰富,体现了宋代文人造园的老庄哲学与佛教思想——“道法自然……”,看似自然的山水风景,却融合了诗人的内心情怀,仿佛又联想到了这位怀才不遇内心寂寥的诗人的艰难处境与消极避世的人生态度,在这片小山小水的林泉之间,宣扬了黄庭坚的人生哲理与独特心境。而园中汇集保存完好的中国历代书法名家手迹,如杜甫,苏轼,陆游皆有诗文携刻于此。既是珍贵的艺术品,又具有极高的文物价值。如今,置身在宜宾流杯池景点中的的九曲池旁,仿佛昔日名士在此佳会,曲水流觞,引颈赋诗。时至今日,流杯池公园还每年举行把酒吟诗的民间活动,以繁荣流杯池的诗词文化与市民的文娱活动。

如今的城市景观不仅强调景观的表面作用(停留,聚集,控制等),更需要通过研究地域的文化、历史、人们的生活方式,以植物品性,小品形态,空间布局,图案意义,文字点题等方式赋予城市景观更深刻的含义,真正让自然与人文相融合,在山水自然的灵性中传递出时代所需要的情感世界与精神价值。

4.2诗意荟萃闲情

王羲之用一篇横绝书法史的《兰亭序》,让绍兴会稽山下的小镇扬名天下,也让“曲水流觞”的情境意象深深的扎根于人们的心理。宜宾流杯池优美的自然生态与地理条件对黄庭坚赋予其诗意闲情提供了天然的条件:断崖成隙,碧水环绕,从谷底到崖壁顶,婉延台阶而上,几个平台错落其间,时而掩映于林中,时而浮现于枝间,时而宽敞平缓,时而临崖高悬。涪翁楼台建筑位于谷口,半掩于林木之间,半显于峡谷空地,它巧妙运用水、石、花、建筑来构景布局,采用“巧于因借”,“漏窗透影”等手法,空破空间,讲究景深和层次,真可谓以画设景,以景入画,寓情于景,寓意于形,以情立意,以形传神。尤其峡谷中开合有度的空间格局与蓝天一线的立体画面,在一年四季阴晴雨雪的不同季节时分中分别会呈现各不相同的优美景象,诱发不同人心中的诗情与画境。还有借助入峡谷两端的对联与崖壁上的不同时期的诗词,对这块“风水宝地”进行点缀、生发、渲染,使人于栖息游赏中,化景物为情思,产生诗画意境美。

在当前城市充满喧嚣与压力、浮噪与疲惫的大环境中,能置身这样的“世外桃园之境”,无论休闲漫步还是怀古探幽,都是这座城市与生活在这里的人们的环境福利。虽然现时代的时空环境与黄庭坚所处时代已完全差异,城市高楼大厦与车流人群之间难得有诗情画意的环境氛围与独立的空间条件,但宜宾流杯池公园这样的文人园林环境,其情感化的文化氛围,人性化的空间尺度以及优美的自然景观形象是值得当代规划设计师们研究的借鉴的。营造闹中取静,诗情与画境天然一体的城市山水,既可满足可游可赏的功能需求,更是生活在城市之中的人们的心灵良药。

4.3可持续发展

星移斗转,世事沧桑。黄庭坚远离宜宾已近千年,他所建造的“流杯池”景点,不但没有被历史岁月所淹没,仿佛是一粒种子,随着时间的流逝,它却在惭惭扩展其文化内涵的影响力。更在后世一代一代的努力下不断扩建与完善,进而成就了今天的流杯池公园。在流杯池巨石东面阴刻有黄庭坚手书“南极老人无量寿福”八个六尺见方大字,笔力苍劲,体态浑厚;明代状元杨升庵写的“胜概”二字,每字径70公分,气势奔放,雄浑挺拔。冀宣明的“气象要高旷,不可疏狂;操守要严明;不可激烈。大事难事看担当;顺境逆境看襟度,临喜临怒看涵养。群行群止着识见。有作为者,定自不凡。”这幅书法气度恢宏。挺拔秀美,从文义看,可算是处事为人的箴言。80年代以后,书法名家张大千,张爱萍,黄宾虹,包弼臣等人墨迹也先后镌刻于地。

走进宜宾流杯池景点,仿佛置身于天然的诗词博物馆中,既有灵秀的生态环境,又有滋养心灵的人文臻品,一代一代,一年一年,随着时间的推移,宜宾流杯池一定会如同有生命力岩壁上的古榕一样,枝繁叶茂,根曲盘虬,无限生机,相信会有更多的名家作品加入这场文化的盛宴。

随着城市的扩大,新兴城市景观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在城市里,但有多少能够像黄庭坚建造的流杯池景点一样成为时代的经典,能历经岁月的洗礼,依然闪烁人文精神的光辉,并受到后世人们的尊重与喜爱并可持续的发展,这是规划设计和主宰一方城市建设的管理者们的重要研究课题。

总之,每一所名人故居或文人园林都有一段奇妙的历史。对于所谓“过去”的东西越来越少的今天,黄庭坚所建造宾宜宾流杯池园居环境虽然是古代自给自足经济的反映和产物,但它作为传统居住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越来越体现出现时代所需求的人文价值。对解决当下城市景观与居住环境的文化缺失问题会有积极借鉴意义。

注:此文是宜宾学院四川思想家研究中心资助项目,课题编号SXJZX2013—010。

参考文献:

[1]王瑶,等.论中国古典园林的文化特色[J]. 园林文化与历史,2010(8).

[2]焦杨超,李冬.宋代文人与造园[J] . 长城,2010(10).

[3]赵慧.宋代文人住居中的审美情趣 [J].装饰,2010(12).

[4]王泽猛,季熊.文人园居文化探析——以苏州古典园林为例[J]. 装饰,2008(4).

作者简介:

杨静平,现为宜宾学院美术与艺术设计学院讲师,硕士研究生学历,研究方向:环境景观设计。

上一篇:敖君 莫道君行早 踏遍青山人未老 下一篇:女人与黑暗料理欲说还休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