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基于数值分析的矩形离子阱仿真优化方法

时间:2022-05-23 07:37:19

一种基于数值分析的矩形离子阱仿真优化方法

提出了一种对矩形离子阱进行仿真设计和优化的方法。该方法以数值分析为基础,对离子在矩形离子阱中的运动进行分析,得到相应的离子运动二阶微分方程。然后使用数值分析的RungeKutta法,对此二阶微分方程进行求解,可以得到理想状态下离子在离子阱中稳定的条件,从而完成对矩形离子阱的设计和优化。采用本方法,设计并优化了一种矩形离子阱,质量范围最大为260 amu/e,使用乙醇作为目标样品,紫外灯源作为离子源,法拉第筒作为检测器,对该矩形离子阱进行了质谱实验,成功得到了质谱结果,验证了所提出的数值分析仿真优化方法的实用性和正确性。本方法简单易行,便于修改,针对性强,可对多个参数使用循环遍历的方式来寻找最优值,特别适用于对未知结构或参数的探索研究。以此方法为基础可开发离子运动仿真软件,有很好的应用前景。

1引言

小型化质谱仪[1~3]由于其成本低,使用方便等特点,成为了质谱相关研究领域的热点。小型化的质谱技术与传统相比已有了很大的区别,在实现质谱小型化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需要设计新的结构[4,5]。

矩形离子阱(Rectilinear ion trap,RIT)[6]是近年来出现的一种新的质量分析器,因具有易加工、离子存储量大等优点而备受关注。优化矩形离子阱的结构或参数使之发挥更好的分析效果,是质谱研究的方向之一。在实际研究中,判断优化是否可行首先需要对优化后的结构或参数进行仿真分析[7,8],目前比较有效的仿真软件有SIMION、ITSIM[9]等。

常规的仿真方法首先需要确定矩形离子阱的尺寸、电压等参数,再判断离子在其中是否稳定。若仿真结果不理想,则需要修改离子阱的参数再进行仿真。如此循环,直至得到理想的仿真结果,即在某种结构以及参数下,离子在离子阱中最稳定。离子在矩形离子阱中越稳定,说明矩形离子阱捕获并束缚离子的能力越强,获得的信号强度也越强。该矩形离子阱即为优化后的矩形离子阱。常规的仿真方法一次只能对一种特定的结构或参数进行仿真,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与精力才能得到优化的结果。

本研究提出了一种新的对矩形离子阱进行仿真的方法。此方法可以使用循环遍历的方式一次性对多个不同的参数进行仿真,大大缩短了仿真需要的时间和耗费的精力。此方法以数值分析为基础,对离子在矩形离子阱中的运动进行分析,得到相应的离子运动二阶微分方程。该方程包含了影响离子在离子阱中运动情况的参数。选择需要优化的某个或某几个参数为未知数,其余设为定值,使用数值分析的RungeKutta法,对此二阶微分方程进行求解,得到理想状态下离子最稳定的条件。该条件即为矩形离子阱的优化仿真结果。

此方法简单易行,便于修改,针对性强,可以使用循环遍历的方式来寻找最优参数,避免了繁琐的人工操作,特别适用于对未知结构或参数的探索研究。以此方法为基础可开发离子运动仿真软件,有很好的应用价值。

2离子运动分析

矩形离子阱的电压加载方式:RIT的左右、上下极板加载了高频率的射频(Radio frequency,RF)电压,分别为U+Vsin(Ωt)和U-Vsin(Ωt),U为直流部分幅值,V为高频部分幅值,f=Ω/2π为RF波的频率。

对矩形离子阱进行电场分析[10],同时根据其特性和电压加载方式,得到电场中任一点的电势Φ表达式:

第10期陈一 等: 一种基于数值分析的矩形离子阱仿真优化方法

其中,(x,y)为t时刻下,离子在矩形离子阱中的坐标,t的单位为10

Symbolm@@ 6 s;RF电压频率为1 MHz;参考目前常用的矩形离子阱的尺寸,设定x,y的单位量级为mm;常用质荷比(m/z)为100(以下仿真所用质荷比均为100)。考虑各变量的单位后,式(3)变为

(4)

其中,若以离子在t时刻的位置(x,y)为未知数,则式中需要优化的参数包括RF电压幅值V,以及矩形离子阱的极板大小比(x0∶y0)。式(4)是二阶微分方程,即Mathieu方程,解这个二阶微分方程可以得到xt, yt的关系,即可以分析离子在t时刻的位置。如果离子的位置超过了离子阱的尺寸范围(x0, y0),说明离子已经撞到了极板上而泯灭,这时的离子阱设计是不合适的。反之,若离子的位置始终在离子阱中,则该离子阱的设计是合适的。进一步,相同时刻下,如果有某个固定的参数V、(x0∶y0),使得离子在离子阱中的位置(x,y)最小,则离子最稳定,此参数为离子阱的最优参数。

3基于数值分析的矩形离子阱仿真与优化

改变矩形离子阱尺寸为15 mm×15 mm,结果如图1b所示。离子阱的尺寸增大后,在相当一部分时刻下,离子位置(x,y)都超过了离子阱的尺寸(15 mm),即离子会在这些时刻撞上离子阱的外壁,从而泯灭,故此时的离子阱是不稳定的。这不难理解,因为在离子阱上加载的电压仍然是200 V,此电压对于增大尺寸的离子阱来说较小,不能完全束缚住离子。

在保证电压能束缚住离子的情况下,固定电压幅值,对矩形离子阱的最佳长宽比进行探讨,将长宽比值x0∶y0从10逐渐减小到1(即从5 mm×0.5 mm变化到5 mm×5 mm)。编写循环算法并计算,得到离子在不同尺寸比例下的运动范围与对应尺寸的比例关系,如表1所示。在尺寸为5 mm×0.5 mm、5 mm×1 mm时,Max(y)/y0>1,即离子运动超出了离子阱的范围,故这种设计是不正确的。在尺寸为5 mm×1.5 mm~5 mm ×5 mm时,离子的运动范围都在离子阱内,都是稳定的。但是,离子运动的范围各不相同,当运动范围最小时稳定性最好。使用x、y方向运动的最大值和原始尺寸相比之和再取平均,即[Max(x)/x0+Max(y)/y0]/2,表征离子运动的稳定性。由表1得出,在尺寸为5 mm×3.5 mm时,上式的值最小,能够得到最好的稳定性。

从图2可见,在不同电压下,矩形离子阱极板的尺寸比约为1∶0.7到1∶0.8时,离子的运动幅度最小,离子最稳定,此时离子阱的尺寸最优。所以,矩形离子阱的长宽比应为1∶0.7或1∶0.8,才能保证最优的离子捕获及束缚效果。

4结果与讨论

根据优化条件,设计加工了尺寸为10 mm × 7 mm × 40 mm的矩形离子阱,并进行了实验。实验装置如图3。实验采用紫外灯源(德国贺利氏特种光源)作为离子源,其极化能量为10.6 eV,波长为116.5 nm[12]。使用乙醇(C2H5OH,m/z=46)为样品,挥发出来的乙醇气体和载气(氮气)[TS(][HT5”SS]图3矩形离子阱测试实验装置示意

Fig.3Facilities for the experiment of rectilinear ion trap[HT5][TS)]

混合后成为样品混合气体。样品混合气体中的乙醇通过紫外灯源时被离子化。紫外灯源的极化电压为1.5 V,混合气体流速为0.8 L/min。

真空系统使用德国Pfeiffer的Hicube80E真空泵组,真空腔为自制。使用夹管阀[2](意大利SIRAI公司)实现样品的进样。夹管阀关闭时,真空腔内部的气压约为4×10

使用法拉第筒作为检测器进行检测,法拉第筒检测器连接微电流检测仪(Keithley)。测得的电流信号转化为数据传递至计算机,经计算机处理后得到相应的质谱图。

实验参数及得到的信号如图4所示,其中横坐标是折算后的质荷比,纵坐标为测得的电流值(负模式)。在m/z 45.8左右得到了质谱峰。由于实验中法拉第筒检测器的屏蔽不完善,RF电压在扫描时对测量信号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导致了背景信号有略微倾斜。本研究使用的法拉第筒检测器,其灵敏度较低,作为对比的结构未优化的矩形离子阱基本测不到信号。这从侧面证明了仿真优化的效果。从实验结果可知,所设计的矩形离子阱能够正常工作,证明了本文所述方法的实用性和正确性。

5结论

本研究介绍了一种基于数值分析的仿真方法,实现了对矩形离子阱的仿真以及优化设计。使用本方法设计加工了矩形离子阱并进行了实验,得到了乙醇的质谱图,证明了本方法的实用性和正确性。

本方法可以推广到质谱小型化的相关研究中去。质谱的小型化不仅是结构上的等比例缩小,而且涉及到新的结构或方法。本方法可以有效地辅助研究人员完成新结构以及新方法的确立,有很好的应用价值。

基于数值分析的仿真方法是一种探索性的仿真方法,简单易行,便于修改,针对性强,使用循环遍历的方式可一次性对多个不同的参数进行仿真,大大缩短了仿真需要的时间和耗费的精力,特别适用于对未知结构或参数的探索研究。以本方法为基础可开发离子运动仿真软件,有很好的应用前景。

References

1Gao L, Song Q Y, Patterson G E, Cooks R G, Ouyang Z. Anal. Chem., 2006, 78(17): 5994-6002

2Gao L, Sugiarto A, HarperJ D, Cooks R G, Ouyang Z. Anal. Chem., 2008, 80(19): 7198-7205

3Pau S, Whitten W B,Ramsey J M. Anal. Chem., 2007, 79(17): 6857-6861

4Taylor N, Austin D E. Int. J. Mass Spectrom., 2012, 321322: 25-32

5Wang M, Quist H E, Hansen B J, Peng Y, Zhang Z, Hawkins A R, Rockwood A L, Austin D E, Lee M L. J. Am. Soc. Mass Spectrom., 2011, 22(2): 369-378

6Ouyang Z, Wu G X, Song Y S, Li H Y, Plass W R, CooksR G. Anal. Chem., 2004, 76(16): 4595-4605

7LUO Chan, DING ChuanFan. Chinese J. Anal. Chem., 2012, 40(7): 989-995

罗 婵, 丁传凡. 分析化学, 2012, 40(7): 989-995

8Li X, Jiang G Y, Luo C, Xu F X, Wang Y Y, Ding L, Ding C F. Anal. Chem., 2009, 81(12): 4840-4846

9Bui H A, Cooks R G. J. Mass Spectrom., 1998, 33(4): 297-304

10HUANG WenXue, WANG Yue, XU HuShan, SUN ZhiYu, XIAO GuoQing, ZHAN WenLong. Nuclear Physics Review, 2005, 22(3): 254-260

黄文学, 王 玥, 徐瑚珊, 孙志宇, 肖国青, 詹文龙. 原子核物理评论, 2005, 22(3): 254-260

11LI HongZhi, LI JianGuo. J. Mathematical Study,2004, 37(3): 279-285

李宏智, 李建国. 数学研究, 2004, 37(3): 279-285

12LI Hua,TANG Fei, WANG XiaoHao, ZHANG Liang, YANG Ji, WANG Fan, XU ChuLong, LIN Tao, DING Li. Chinese J. Anal. Chem., 2010, 38(11): 1678-1682

李 华, 唐 飞, 王晓浩, 张 亮, 杨 吉, 王 帆, 徐初隆, 吝 涛, 丁 力. 分析化学, 2010, 38(11): 1678-1682

上一篇:磺丁基醚—β—环糊精拆分莫达非尼及其立体选择... 下一篇:柠檬酸水溶液生物亲和萃取高效液相色谱法检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