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走入“情境式”教学的误区

时间:2022-05-23 12:54:29

警惕走入“情境式”教学的误区

摘 要 素质教育的提出要求我们注重培养学生的分析、概括、整体思辨的能力,高尚的情操,而在教学过程中情景交融的场面能使课堂气氛活跃,并且能够将复杂抽象的历史具体化、形象化、直观有效的理解,更适应现代化教学,但任何事情都是具有两面性,如果我们不能客观的认识就可能偏离航向,走向歧途。

关键字 素质教育 情境式 教学 误区

随着新课改的全面推进,要求教师转变观念、转换角色——由传统知识传授者向学生学习活动的参与者、引导者和合作者转变。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探究性精神以及创新思维。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越来越认识到情境式教学的好处,能够让学生有感同身受、身临其境的感觉,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活跃课堂气氛。但在参加听课过程中我发现很多教师也是运用了大量的材料,比如用多媒体展示文字、图片、影音、史料等,而且还有教师的语言描述,带动了课堂气氛,看似是一堂成功的展示课,其实是过分看重情境式教学的作用,走进了情境创设的误区,下面我就这一问题阐述我的几点看法。

一、恰当运用多媒体

21世纪的今天很多现代化的教学手段被应用在教学中,其中多媒体就是一个被普遍认可的手段,他改变了过去单纯使用语言描述的枯燥无趣,板书擦了写写了擦的历史,使课堂内容更加丰富,将文字、图片、视频动画、声音融合在一起,在配上教师的讲解会使整个课堂氛围特别欢乐,所以被认为是我们现在一个必不可少的方面,但其中人们过大的估计了它好的方面。

(一)不是所有内容都适合和需要多媒体课件来演示

多媒体技术毕竟是一种辅助教学的手段,每课教学内容不同,教学要求达到的目标不同决定我们是否采用多媒体展示。例如:在讲解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时,可以通过文字、图片、影音资料勾画人物形象,记忆历史事件,更直观、生动的再现人物和事件,更好的使学生的思想情感得到升华。但在讲解典章制度时,运用传统教学手段,在黑板上简明扼要列出,就能直击教学重点,用较少的教学投入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所以说传统教学手段在技术非常发达的今天仍然有它的价值,不能全盘否定。

(二)多媒体课件设计存在缺陷,达不到优化教学的效果

一些教师只重数量而不重质量,在课件选取时不加删减。例如在讲第一次鸦片战争时,详细介绍林则徐生平,并播放电影《林则徐》及虎门销烟时浓烟滚滚的场景,虽然学生的整体气氛被带动起来,但整整用了八分钟的时间,而本节课的重点内容鸦片战争爆发的真正原因还没涉及,以及最终带给中国什么?为了完成教学任务,最后就会忙于展示课件而对重难点一视而过,很难有思考讨论的时间,更由于幻灯片过多,频繁的切换学生根本应接不暇,不利于学生记笔记,使学生不易于形成整体的记忆效果,往往一节课后学生根本没有记住教学内容,只是对那些好笑的事情记忆犹新,没有达到教学目标的要求。

(三)教师对多媒体课件依赖严重,教师反而成了多媒体教学的辅助工具

一个完美的课件功能在强大也不能代替一个优秀的教师与学生进行情感的交流,他只是我们的工具,并不是万能的,这其实是对教师的要求提高,教师在课前备课时要更加充分,对于课上可能出现的状况作出预先的估计,而且要详略得当,我就听过很多教师上课时是提前几分钟看一下课件就去上课,在上课的过程中不能控制自如,往往顺序颠倒,语言重复没有逻辑,而学生更易迷惑,课堂效果大打折扣。

二、合理安排情景再现

随着课改的推行,近几年各种创新式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纷纷登上历史课堂,尤为引人关注的就是历史情景剧教学法。它的内容新颖、形式活泼、操作简单,有助于调动学生的兴趣和推动教学的进展,因而受到老师和学生的欢迎。但在现实实践中效果却不尽如人意。有些教师是临时想起这个办法布置下去,比如在讲到必修一专题六《卓尔不群的雅典》一课时,雅典民主政治建设的过程中经历了三个重要的改革,为了能明确不同时期其改革内容以及每次改革所带来的进步方面,教师分别布置了三个同学代表梭伦、克里斯利尼和伯里克利,每个人阐述自己改革的内容,在当时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并由下一个人来指出其缺陷,并提出自己的优势,由于布置匆忙,学生没有很快进入角色,而且在讨论的过程中伴有嬉笑打闹,往往说两句之后就不知道了,其他同学往往以看客的身份置身事外,教师在这其中没有起到关键的引导作用,任由发展最后只能简单总结草草收场,花费了时间精力但效果差强人意,其实这是由于教师事先准备不足,应在课前将任务布置下去,让学生明确目标并收集资料,学生可以选取任意一个角色扮演提高参与度。

三、有效组织实践活动

现在素质教育大力提倡培养学生的高尚情操,集体荣誉感,爱国主义精神,国家也大力弘扬传统文化。比如说清明节我们组织学生到烈士纪念碑前祭奠,植树节时进行植树活动,学雷锋日涌现出大批的好人好事,但现在社会上越来越多的出现了形式主义作风,比如学雷锋日一道来,有无数的雷锋涌现出来,我们学校会组织学生去敬老院,去街道清扫,好人好事频繁,学生们这一天也兴趣高涨,给老人洗脚,但很多老人在这一天被多个学生洗脚,老人们其实也是很无奈,而学生真的受到了教育么?我看不一定,如果每天都要学生做一次这样活动未必还这么兴趣高涨,而其余的时间学生又成了家里所有人的掌上明珠。这种亲身体验的活动更具教育意义,能增强社会责任感,所以我们不能让它成为一个装饰,要改变这种状况只能在平时多组织类似活动,将宣传落到实处,并通过教师的言传身教,使学生真正在社会大家庭中成长。

总之,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勇于尝试新鲜事物,具有探索精神,为教学注入新鲜的元素,而这其中更要客观的辩证的看待问题,才能够做到“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参考文献:

[1]苏争艳.历史课堂:让思维礼花纵情绽放[J].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06,(5)

[2]钟红军.新课程在新课堂[M].长沙:岳麓书社,2007

[3]贾志燕.多媒体课堂教学的现状与改革策略[J].中北大学学报(社科版),2005年第21卷第1期.

[4]何成刚.历史教育的价值:回归人文精神[J].北京教育,2002(2)

上一篇:潍柴动力关系营销策略探析 下一篇:徐志摩诗歌漫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