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环境会计比较与借鉴

时间:2022-05-23 09:21:58

中外环境会计比较与借鉴

[提要]在两百多年工业革命发展史上,若问人类是否处理好人与自然关系。我们在污染日益严重的环境中生活着,对因曾经的滥用而趋于枯竭的资源小心翼翼的保护着,再多的辩解都无济于事。如今,环境保护理念已逐渐渗透到各大小学科领域,会计这门科学也被注入了绿色的血液,名为环境会计的分支应势而生。

关键词:绿色会计;体制建设;环境保护;借鉴

中图分类号:F23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4年6月12日

西方发达工业国家在上世纪就纷纷探索并且走上了建立环境会计体系的道路,中国这样的人口大国若等到人与自然资源、环境的各种矛盾完全僵化的时候再采取措施,那将是一个民族的生存灾难,更是整个世界的灾难,故此中国应立足发展现状,构建利于本土长足发展的环境会计体系。本文主要通过介绍国内外环境会计体系各自的建设情况,以了解我国在该体制建立上的优点与不足,以期使环境会计在我国得到真正的重视与发展。

一、环境会计概述

(一)基本定义。环境会计是以环境资产、环境费用、环境效益等会计要素为核算内容的一门专业会计。依据《现代会计百科辞典》的诠释,它是从社会整体利益的角度出发,以人类生产活动的全部相关资源为计量分析的对象,在普通财务会计的核算方法基础上,对各类社会团体的大大小小的生产生活行为环境的影响以及对各类环境资源的管理状况进行计量和报道的管理活动。其基本目标是用会计手段来计量、反映和控制社会环境资源,以此来将会计对社会经济的核算与监督的基本职能运用到改善与保护环境的活动中,统筹三种效益(包括经济、社会和环境)和谐且良性的发展。综合西方国家的探索成就来看,对环境会计已经有了比较统一的理解,分别从宏观与微观两个角度来加以定义。宏观认为与整个国民经济相关的自然环境与资源是核算对象,在微观上则具体到个体组织对环境的影响了。

(二)产生背景。在经济发展史上,将经济与环境相结合不是一个新兴的提议,但在过去的一段时间内,将环境会计作为一个较成熟的学科分支并把它归入国家的会计体系在整个世界都还处于萌芽阶段。其中,最早发现建立环境会计制度必要性的是加拿大的经济学家安东尼,他于上世纪五十年代提出了这个想法。在七十年代,以《会计学月刊》上比蒙斯的《控制污染的社会成本转换研究》与马林的《污染的会计问题》发表为开端,这种新型的会计研究真正成为国际性的学术论题。纵观人类多年发展史,其实很多的自然资源并非取之不尽,而且对环境的某些破坏是不可恢复的。特别是进入20世纪以后,人类正经历着一个生产力快速发展的时期,而在这个问题上,我们常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来获得经济利益。而今我们不得不为自己的行为付出更大的经济或者其他利益来挽回。其实环境污染可以看作是人的生病问题,对于疾病来说,预防比治疗来得重要得多。如果平时加强锻炼是预防疾病的秘方,那么建立环境会计制度就是保护环境的妙招。

(三)与财务会计的区别与联系。由以上的定义可知,环境会计是一种管理活动。根据会计管理活动论,会计的本质就是一种经济管理活动。由此可见环境会计并未背离会计的本质,它作为会计学的一个分支,将其核算对象从传统有形的,可较容易用货币直接计量的,有特定归属的各类资源扩展到进行生产活动时所涉及的全部社会资源。如空气、臭氧、海洋等。显然对这些资源,货币不能直接发挥其计量作用。会计以社会的资金运动为核算对象,资金的有形运动则表现为商品与服务的流通。这些商品与服务基本都能以货币反映,会计便通过货币计量来反映、控制与监督经济活动。而在用环境会计计量时,则需要先将那些资源进行转换。因为环境会计并非全以劳动价值理论为基础,根据该理论,会计所核算的商品凝聚了人类劳动,并且价值是在交换中体现出来。所以对于那些非人类劳动,非交换的资源来说,不在其核算之列。传统会计不予反映的正是环境会计所着重核算的。而且必须要说明的,其实对资源进行计量的目的更多的是反映经济活动对资源的使用与破坏程度。不过这种反映最终得用货币来表现,因为数据是最能说明问题的。

与传统会计为个体组织服务,以追求的经济利润最大化为目的相比较,环境会计是为政府,行业及社会公众等提供相关信息;其主要目标是调整环境与经济两种效益的旧的对立关系以期形成全新的共同发展模式。

二、我国环境会计与国际环境会计比较

(一)与西欧地区比较。因为环境问题已经引起了整个世界的关注,许多经济学家开始将环境保护的理念与会计核算融合起来。到了10世纪七十年代,正式的环境会计体系建立研究工作于挪威与法国等西方国家开始了。在八十年代,经济决策者逐渐将经济与环境因素并重考虑。其中,布鲁特兰委员会已经认可了环境会计的重要性。环境会计于九十年代被引入中国,当时会计学家葛家澍教授的著作-《九十年代西方理论的一个新思潮-环境会计理论》,就旨在介绍西方的研究成果。至此,环境会计研究在中国才开始起步,晚于西欧国家,而真正的体制建立工作并未开始。国外的环境会计体系建设,虽未到达成熟的地步,倒也初见模型了。所以,此处便是中西方成果在不同方面的比较。表现为中国的偏理论与西欧的重实践。

欧洲国家大都国土面积较小,其在资源种类及储备数量的丰富程度都相对不足。再者说北欧的这些资本主义国家早在两个世纪前就走上了发展商品经济的道路,到了20世纪到各国资本主义经济基础与体制都趋于成熟时,经济发展所带来的环境负面效应已经不可掩盖了。所以当他们意识到需要用环境会计理念解决由环境与资源问题引发的经济危机时,已经没有时间来慢慢研究它的理论基础了,以挪威为例。挪威的环境会计是直接为经济决策服务的,它将自然资源进行细致分类并据此来确定会计核算的对象。1978~1985建立了以能源、鱼类和森林等为对象的环境会计核算体系,这些小会计系统提供的信息,在七十年代严重经济危机中起到力挽狂澜的作用。以挪威为模板,几个北欧国家,包括瑞典、丹麦、芬兰等国,都更加重视的是资源的保护,通过会计核算来控制经济资源的使用。不管是1973的中东石油危机,还是2012年的哥本哈根世界气候大会,都可反映出世界对资源与自然环境的重视程度。它们的环境会计因此将重点放在了怎样有效使用与保护自然资源上,根据经济学上一个关于合理消费的观点即量入为出,适度消费,有些国家的体系中有一个名叫投入产出会计的分支,它为建立会计体系起了奠基性作用。

到了英法德等国家,环境会计扩展到如何解决环境污染上。德国是以国际环境会计为基础建立其相应会计体制,并且在最近将其研究目标定位在对于环境自身的评估以及经济对于环境的影响上。但显然,它没有明确提出将环境会计用于解决污染问题。到了荷兰,这个方向就明确很多了。在20世纪八十年代该国建立国家会计体系时给予环境因素较为充分的考虑,该体系主要是为经济与环境之间相辅相成地发展提供一套宏观指标。以此为出发点,一些长久以来都为大众密切关注环境问题,如温室效应等被其相关国家部门用于环境会计体制的建设工作。其次,它的废物处理、资源消耗以及环境税相关的业务是独立于国家会计系统来核算的,总之荷兰的环境会计体系是较为完整的。英国对环境会计制度的建立更多的体现在法制建设中。1898年的公司法修正案强制企业罗列在控制污染方面的举措、披露一切因为破坏环境被惩罚而产生的支出,1990年又出台了一个着重保护环境的法律文件。综上几国的会计体系可见,它们的制度建设与法律建设多是从国民经济角度出发,统筹与规划整个国家的自然资源使和制定大的环境保护策略。

我国由于工业发展历史较短,环境问题不像他们那么突出,而且我国自然资源较为丰富,资源使用的紧张程度也比他们低。因此我国近20年的发展成果主要是在理论方面,并且这些理论研究到了较为细致的地步。根据《环境会计理论与实务的研究》(徐泓所著,被视为我国有关环境会计的第一部著作)。该书详细介绍了环境会计的基础知识,包括基本定义与核算方法。在2001年,中国又组织建立了环境会计委员会,进行一系列相关论题的讨论。但是在相关法制建设上,环境会计没有被明显提及。各种会计准则中更没有与之相关的明显信息。我国这方面的理论与实践是脱节的,所以在实务上,远落后于西方。

(二)与美、日等国家比较。美国和日本的环境会计研究是最为深入的,几乎是结合了理论研究与实务操作,整个体系比较完整,尤其是日本,其将环境会计已较为广泛地运用到实际操作中。该国环境省在2008年7月对东京、大阪、名古屋的六千多家企业进行调查后发现,环境会计已被超过一半的企业引入,它们把取得ISO14001视为企业经营的战略目标,体现了相当高的自主性。同时在企业组织结构建设中,建立专门的环境部来管理环境会计工作。比较之下,我国很少有企业自觉运用环境会计的,它们多是迫于法律、行政管制或者为避免在污染大户的名单上榜上有名,并非考虑企业在经营上可持续发展能力,更不用说拥有相应的社会责任意识了。在企业内部与环境沾边的,大概只有会计核算中的管理费用科目了,其下设的绿化费、或者污染环境的罚款支出能与环境挂钩。但是,这与日本企业的绿色会计文化建设从性质与目的上就已经是大相径庭了。如果说日本式民间积极性高的话,美国就是政府的引导相当到位。1970年,美国环境局成立,其目的就是专门对环境破坏进行补偿活动,随后该局通过了《空气清洁法案》并且在改善一氧化碳超标上取得了显著的效果。而且正是在环保局的大力倡导下,美国的环境会计体系终于得以建立,现在已经趋于完善。而在中国,政府对环境保护的关注还没有深入到相关会计法律制度的建设上来。不过发展绿色环保经济已经被广泛地提及,国民对绿色GDP一词早已不陌生了,这也许就是环境会计能在中国生根发芽的契机,那么我国如何在这股世界性的绿色浪潮中找到自己的开启可持续发展大门的金钥匙呢?

三、我国环境会计借鉴与发展

我国环境会计体系建立的最大阻力正好是在民间,以上已经提到,作为国民经济活动主要参与这的企业团体并没有意识到环境会计的重要性。归根结底是环保意识的薄弱。

政府在引导企业走发展绿色经济的道路时,必须做到恩威并重,相关法制建设不可少。就像最近整治腐败那样,敢于抓老虎,好的就该鼓励,坏的也要下决心惩罚。为什么那么多大大小小的企业都敢肆意践踏环境以谋一己私利,除了本身觉悟不高,监督与惩罚力度不够也是很重要的原因。如今中国进入了一个什么时代?这是一个网络与高等教育大普及的时代,中国有六亿网民!这是一种特别宝贵的社会监督资源。而且随着教育的逐渐普及以及周围环境各种各样问题涌现(现在关于食品安全,环境污染,自然保护的各种报道,节目在数量上可以用海量来形容),更加上网络通讯技术给我们交流带来的极大便利,可以说环境问题已经得到全国范围的高度关注。我相信,如果将国内某些企业那些令人发指的污染问题进行曝光,并且政府在其中担当一个批评且被批评者的角色来引导网络媒体与社会公众给企业正确施压,社会舆论的力量必能达到法律强压所不能达到的效果。毕竟,对企业来说消费者是创造利润的最终环节,金钱的损失哪能与失去民心相提并论。这样政府主导民众参与主要是鉴于日本成功建立环境会计的先例,他们的民间积极参与主要力量是企业。而在我国普通百姓完全可以成为创新的先锋,国内的企业没有环境意识,那么人民帮助他们觉醒。当然,最彻底方法是内部对环境会计重要性的重新认识,所有教育对环境友好型管理人才的培养也不失为好方法。

我们的教育部门是不是可以试着在高等教育阶段给学生们灌输一些环境会计的知识呢?不管现在大学生,硕士生就业情况如何不乐观,他们仍是社会高级人才的最大储备军。目前全国普通高校2,000多所,很多优秀大学的财会,经管专业实力是相当强的,那么日后随着我国会计理论与实务研究的逐步深入,完全可以将这方面的知识融入到会计教学工作中。当这些深受环境会计理念影响的高级人才在社会各个领域逐渐发展并最终在领导层独当一面是,我们企业的绿色血液最终会流淌到国民经济的整个身体。

总之,中国在环境会计探索与建立的道路上,学术界应坚持并更加深入环境会计的理论研究,外来成果应具有中国特色,这是建立体制的基石;在此基础上,政府要学习西方在法律、政策、准则的制定上逐步考虑环境会计因素;企业若想在经营之路上走得长久,环境成本将会是越来越重要的因素,应将它看作内部动力而非外界压力。如此三位一体,乘着国际发展的东风,顺利走上我国环境会计的发展之路。

主要参考文献:

[1]陈文君,王冯娜.促进中国环境会计发展的建议[J].绿色财会,2011.10.

[2]彭珍.国外环境会计发展对我国的启示――基于日本的经验借鉴[J].财政监督,2013.26.

上一篇:东莞市中小企业固定资产管理研究 下一篇:政治经济学教学中的一般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