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依然很美

时间:2022-05-23 05:00:36

5・12汶川大地震已经过去好几个月了,逝者已去,国殇尤在,可活下来的人们,生活却要继续。

7月初,由网易发起“50名汶川人眼中的灾后影像”计划,在汶川当地选择了50位灾民,每人分发相机和胶卷,让他们拍摄自己的生活。

这是50位汶川灾民镜头中的灾后重建影像世界。“摄影师”身份各不相同:调皮的孩子、刚参加完高考的中学生、司机和爱照相的羌族大妈等。

和职业摄影师的影像不同,这些村民把生活还原到照片中。没有任何章法,也没把相机当作留影的工具,只是朴实地记录灾后生活的点点滴滴。在照片中你可以看出,他们甚至在田里干活的时候也带着台相机。有的时候,照片里只有一片蓝天,空无一物,观者似乎也体会到了那一刻摄者的惬意。那一刻的蓝天,真的很美。

借由这些照片,观者感受到他们的伤痛,分享他们的喜悦,更能看到他们顽强不息的精神,正是因为他们,四川才这么美!希望每一位没有经历地震的幸运的你我他,去为他们尽一份微薄的力量以重建生活。

曾爱媚,网易“50名汶川人眼中的灾后影像”活动策划者,借由和她的交流,我们可以了解更多四川生活:

《风尚周报》:为什么策划这个项目?

曾爱媚 :地震一个月之后,关于地震报道的反思越来越多,其中一个是灾难照片,这些照片都是媒体记者、志愿者、救援人员眼中的灾难,那些画面经过重新编排、构图,也许失去了某种意义上的真实。真正经历灾难的这群人,他们眼中的灾难是什么样?同时,对地震的关注开始降温,灾区进入重建阶段。最后,网易决定把相机送给一些汶川当地人,让他们自己记录这过程,我们认为这是有意义的事。

《风尚周报》:通过这个活动你们想达到什么效果?

曾爱媚 :第一,我们希望能持续下去。

第二,我们希望整个过程能真正能帮助到他们,譬如有人愿意购买他们的作品,有人愿意出版他们的作品,这些收益能够重新用到他们身上。

《风尚周报》:你在过程中最大的感受。

曾爱媚 :灾区人们很淳朴,很乐观,很坚韧。

《风尚周报》:是什么激励着你?

曾爱媚 :是这些人。

9月初,我收到这样一条信息:

艾媚姐,我是王胡全(在汶川拍摄的一个男孩),今天我要像你们道歉,我们没完成你们的要求,现在心里挺难过,没勇气给你们打电话亲口说,其实我们真的有很多场景拍的,但不知是我们使用相机不正确,还是你们的机子有问题,每次拍到一半的时候就坏了,换了两部都一样。我们快开学了,我真的对你们感到抱歉,你们从那么远,冒着危险过来,却没有给你们一个好的交代。

王胡全是其中一个拍摄者,他像所有接受相机的人一样,觉得这是件珍贵的物品,很认真地对待整件事,我常常被他们这种淳朴感动,实际上我们对每个人都没有任何要求。我在汶川期间,每次有余震,或者下雨,他们就会发短信提醒我注意安全。

《风尚周报》:拍照的汶川人可以说没有摄影技术可言,能向人们说明白问题吗?

曾爱媚 :这50个汶川人只是拍他们自己的生活,从来没有正儿八经地把它当“摄影”,我想不能在同一个层面来讨论这件事。

《风尚周报》:你认为灾后应以何种方式介入对灾民的关怀?

曾爱媚 :个人力量总是有限的,关注的热度也总会降温,这些都需要承认。也许需要一些专业机构长期来做一些非常具体和实在的事情。

同时,我们认为我们正在做的事(把相机送给他们),将随着时间的推移愈加体现它的价值。

《风尚周报》:有些商业机构呼吁人们去四川旅游,通过消费帮助当地或者去当地捐赠,比如近来招商银行号召人们“带着爱心去四川旅游”,你怎么看?

曾爱媚 :任何能够真正帮助他们的方式,我认为都可以接受,包括旅游消费。

《风尚周报》:你有没有预计在这项目之后,会对当地人产生什么影响?(有新近的消息吗?)

曾爱媚 :因为参加了这个计划而改变了人生轨迹的话,暂时还没有。

倒是有几个高三的孩子,都考上大学了,他们即将离开汶川,开始新的人生。有更多的孩子到异地复学了,离他们的家很远。

《风尚周报》:那些拍摄者对关注他们和他们的生活的人们有什么期望?

曾爱媚 :他们接收了一台相机,只是用这台相机给生活增添一点乐趣,从来没有想过这台相机能给他们带来什么额外的“收益”。

《风尚周报》:在你的人生中,地震是否是你遇见的最恐怖的事?

曾爱媚 :我没有亲历地震,从媒体接收的信息,5・12地震是我见过的最惨烈的事。

《风尚周报》:照片上看,家园虽毁,但是还有蓝天白云一派灿烂的时候,当地人怎么看这个生活的环境?

曾爱媚 :这个问题,我觉得我没有发言权,我觉得你直接问问他们比较好:)

上一篇:生活带“芯”,风尚成真 下一篇:艺术不是什么――2008北京798艺术节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