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心不是难免的

时间:2022-05-22 01:37:20

伤心不是难免的

对于百货行业而言,2013年真是寒冬啊。在电商的冲击下,多家百货零售类上市公司的财报出现下滑迹象,不仅如此,以传统百货商业模式挑战者姿态出现的购物中心数量在过去的一年大幅增加,有机构预测2014年购物中心将保持加速布局的趋势。

压力之下,百货商场开始想办法扭转局面。在新一轮的商场招商品牌换血过程中,以无印良品、H&M、优衣库、ZARA为代表的国际快时尚品牌可谓好处占尽。这些被看做百货商场人气保证的快时尚主力门店,在进驻时不仅可以减免租金,甚至还有商场主动为其倒贴装修费。

对于磕破了脑袋想挤进各城市A类商场的自主服装品牌而言,看到百货商场倒贴钱请快时尚巨头入驻,这有多伤人。真金白银投进去了没个响动,人家却不费吹灰之力就能拿下上千平米的黄金位置。

当然,也不能只责怪人家百货商场,上市公司的财报大家也都看到了,现如今百货商场的日子也不好过,这些看似伤人的举动也有合理的一面。所谓大树底下好乘凉,事实上,在考虑是否入驻一家商场或购物中心的过程中,有很多自主品牌也把快时尚品牌是否入驻作为一个衡量指标。这就是所谓的聚集效应,其合理性多年前就在餐饮业得到了印证。

即便如此,也有人会问,凭什么聚集效应在服装行业应验的时候,国外品牌又成了聚集的核心?在国内的自主服装品牌中,流传着这样一种回答:因为在国人的消费观念中,外来的和尚会念经,多年来大家的消费认知、消费习惯形成了对洋品牌的追捧。

其实,这种狭隘的民族主义品牌观,恰恰是阻碍自主品牌发展的根源所在。其一,消费者是品牌的衣食父母,怎么能够不尊重你的上帝呢?这道理也不难理解啊,借用现在流行的段子:一个关于定制的电影没拍好,你反过来骂影评人、嘲笑观众看不懂导演手法的高明,没成想结果却把自己弄成了观众的笑料。再者,商场不给自主品牌好地段,难道是他们愿意“内外有别”吗?

非也。商场也是企业,竞争异常激烈,谁都想盈利,按其现行的运营模式,自主品牌如果能带来超高的业绩,商场一样会特别对待。所以,问题的核心不是消费者崇洋,也不是百货商场低三下四。这和品牌姓甚名谁、骨子里流没流外国的血也没有必然关联。

国家倡导品牌战略也有年头了,从数量来看,我们早已是大国,但在零售商业环境变革节奏愈发加快的今天,是时候对来时走过的路进行回望了。只有冷静地想过,你才会明白,像商场倒贴钱请他人入驻的这种伤心事儿,其实是可以避免的。

上一篇:茅馨之:设计改变人生轨迹 下一篇:城镇化为家纺带来几多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