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善若水:学校文化的追求与表达

时间:2022-05-22 11:56:16

上善若水:学校文化的追求与表达

“十一五”以来,学校文化建设一直是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重点和热点之一,几乎与教学改革、课程建设、特色建设、品牌建设一样,成为学校教育实践变革与创新的“流行话语”,并引发了理论界的高度关注和积极参与。宜兴市于2007年4月由教育局发文《关于加强宜兴市中小学校园文化建设的实施意见》,是较早地在行政方式中融入专业自觉,区域推进学校文化建设的地方之一。四年后的2011年4月,宜兴市教育局再度下发《宜兴市中小学校园文化建设年实施意见》,希望以年度全市重点工程的方式,进一步推进和提升全市学校文化建设的深入。认真研读《宜兴市学校文化建设经验选辑》,感受着实践创新和理性思考的冲击力,留下了较为深刻的印象。以宜兴市中小学学校文化建设的实践为对象,结合我对学校文化建设的认识和理解,尝试作出以下概括和评述。

一、从教育的本原上高度认识学校文化建设的意义和价值

宜兴市教育局明确指出并高度概括地强调:校园文化建设对“深入实施素质教育”、“优化学校育人环境”、“全面提高教育质量”、“提升学校办学品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和价值,从而将学校文化建设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重要战略主题紧密联系起来,赋予学校文化建设以更具包容性的丰富内涵,成为影响学校生存与发展的战略制高点。文化具有这样的包容性吗?回答是肯定的。“文化”这个词具有巨大的广延性和包容性,其广义概念是人类所创造出来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是能够共时性地包容传统与现代、东方与西方、精英与草根、高雅与凡俗等的综合体。因而诗人说“文化是空气和水”,哲人说“文化是一种空间和胸怀”。

学校文化建设对学校发展具有什么样的影响?宜兴市和桥高级中学在《“蠡水文化”的实践与思考》中的认识十分全面而到位:一,“文化”是学校发展的灵魂,因而十分强调学校精神文化的引领作用。所谓灵魂,是处于学校核心位置的一个点,通过这个点能够统领并引领学校方方面面的工作。二,“文化”是学校发展的持续动力,能够推动学校的持续发展和未来发展。持续动力,是从时间维度上将学校发展的过去、现在和未来统一起来进行表征。三,“文化”推动学校发展的深层建构,揭示全面育人的办学理念,形成自身特点的文化特色,生成动态的行为文化,营造校园的文化氛围。深层建构,是从空间维度上表征学校富有特色和标志的具体形态。也许和桥高中对学校文化的具体表述不完全准确,逻辑顺序也不严密,但这三个方面却充分揭示了学校文化是学校发展的战略制高点的性质,因而能够下结论说:“从本质上看教育追求也就是文化追求。”

我们常说,文化即人化。因此从教育的本原即“育人”的意义上,学校文化建设的最高追求就是“育人”,学校文化建设的所有工作要围绕“育人”展开,以“育人”为建设的基本标准,以“育人”为取舍的根本原则。宜兴市的学校文化建设特别强调文化建设的育人功能,将校园文化建设的首要原则确立为“教育性原则”,强调“校园文化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于培养一代新人”,“校园文化的各个方面均应凸显其育人功能,赋予学校生活的每个细节以丰富的生命力,并使其成为陶冶感染学生的立体的画、无声的诗”。

宜兴市实验小学《文化发展学校》的论述,把这一认识推向新的高度,并以诗意化方式表达到了极致:

学校文化管理的出发点和归宿点都立足于实现人的价值发展,其最终目的在于文化化人,把师生的生命成长、终身发展和一生幸福作为学校发展的第一要务。用文化的精神去熏染人,用文化的制度去约束人,用文化的氛围去感召人,用文化的魅力去浸润人,用文化的品位去提升人,进而丰厚人的精神底蕴,滋养人的文化气质,真正让学校成为传播科学的殿堂、弘扬文化的圣地、张扬个性的乐土、净化心灵的家园。

必须指出的是,上述论证过分强调了文化对人的“前置性”的影响和作用,有点海德格尔所说的“存在性的辞”的意味,而较少提及文化从本质上是人的积极、自主、能动的创造和积累,但却深刻揭示出“文化育人”其实是教育的最高目的,也是最终的“善”。

二、以广义的“学校文化”建设培育学校精神和学校特色

宜兴市教育局文件中用的是“校园文化”的概念,但全面考察其真实内涵,说的其实就是学校文化。从教育行政部门推进工作的角度,2007年的实施意见明确指出学校文化建设的工作重点是:“营造良好的校园环境”、“培育校园精神”、“建立促进师生健康成长的制度”、“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等;2011年的实施意见则进一步增加了“课程实施水平的提高”、“校本课程的建设”、“现代化设施设备的添置”等内容和要求。学校文化无疑是包涵了校园文化的更广义的概念。在这样一种广义的学校文化概念下的学校文化建设工作,我以为要特别强调两个具有全局性的要素:一是学校精神文化的培育,二是与精神文化直接相关的学校特色的形成。

我们可以把学校精神文化的建设看作是形成学校的办学理念和教育哲学的过程,这一过程既寓于学校的显性文化形态之中,更是超越性的形而上的精神形态的东西,这是学校文化建设的灵魂和核心。学校文化建设首要的或根本的任务是建构学校精神,即形成学校精神力。

江苏省宜兴中学《“精”与“和”》一文的副标题为“江苏省宜兴中学学校精神内核”,文章开头就把学校精神内核的培育放到了极高的位置:

学校精神是一种理想和价值追求,是一所学校的凝聚力、生产力、创造力和生命力的源泉和动因,是一所学校整体面貌、水平、特色、感染力和号召力的反映,是学校师生的需求、理想、信念、情操、行为和道德水平高低的标志。

学校精神的培育既是学校传统的“系统”梳理,更是学校在“系统”实践基础上的“系统”概括和“系统”表述。我一连用了四个“系统”,以强调和突出“系统”二字。宜兴中学“精”与“和”的学校精神,全面体现在“惟精惟一”的校训,“求实、求精、求美”的校风,“从严、从活、从新”的教风,“自信、自学、自律”的学风等多个方面、多个层次上,并最终凝练成“惟精惟一,和谐发展”的学校精神。在这个系统中每一个词都不是宜兴中学发明和独创的,但经过系统组织和建构,就成为宜兴中学自己的独特话语系统,一种学校精神的表达。宜兴市城北小学的学校精神为“坚净”,出自启功大师的名言:“一拳之石取其坚,一勺之水取其净。”以“坚净”作为学校的核心办学理念,构建了系统的学校文化:“坚净治校”的学校管理,“坚净校园”的文化环境,“坚净人生”的师生生命,并以“坚净之师”和“坚净学子”的概括体现师生的独特人格和精神气质。以学校精神“坚净”为灵魂和核心,形成了宜兴市城北小学的独特话语系统。

我们可以把学校特色的形成,看成是学校文化建设的应有之义和自然结果。以文化建设孕育和涵养学校特色与品牌的形成,是一种符合规律的可持续的学校发展。在广义的学校文化建设中形成学校特色,一直是宜兴市教育局对全市中小学学校文化建设的基本要求。2007年的实施意见明确提出校园文化建设的“个性化原则”:“体现学校的办学理念,因地制宜,因校制宜,形成鲜明的个性”,同时强调要以地方文化作为重要资源形成学校的文化个性和特色。2011年的实施意见更是明确要求“突出主题,彰显特色”,“立足一校一品,突出文化主题”。

然而,我们无法把地域历史文化特色简单移植进学校。地域历史文化需要经过教育化的开发和改造,需要植入学校文化的精神元素,使之充溢在学校环境、课程设置、课堂教学、师生行为之中,从而成为学校的文化氛围和文化气质。太华小学以“竹”的秩序赋予自然秉性的“竹文化”以教育的原则和精神,丁山小学开发出体现教育追求的“陶”元素、“陶”语言、“陶”精神的“陶文化”,悲鸿实验小学以“尽精微,致广大”概括“悲鸿精神”,芳桥实验小学以“淬气、丰智、加养、活化、绽放”描述“培源课程文化”,东坡中学以“真诚刚毅,自强不息”表述“东坡文化”的精神气质。对学校文化建设而言,地域历史文化只能是也仅仅是传统的“根”。根的生命和活力要能焕发出来,核心在于充分结合学校实际进行创造性的开发、转换和表达,使之具有教育学的意义和价值,从而使历史传统资源生发和成长出学校教育的新枝、新叶、新花、新果。

三、强化学校文化建设过程以推进学校内在品质的全面提升

学校文化建设既是手段也是目的,既是过程也是结果。学校应该是有文化的地方,学校文化的品位在相当程度上决定着学校的品质。因此,学校文化建设的过程就是全面提升学校品质的过程,这二者应该也必然是统一的。

宜兴市教育局将校园文化建设作为一个完整的过程,强调中小学要“加强领导、全员参与”,“科学规划、精心设计”,“加强管理、全面实施”,“加大投入、保障条件”,“深入研究、提升品位”,“分类指导、强化评估”,形成了系统化的推进措施。上述措施具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如“全员参与”的问题,学校文化建设绝不仅仅是校长的事,而应是全体师生的共同行为、共同实践和共同创造;又如“科学规划、精心设计”的问题,相当一部分学校的校园文化建设总是“想到什么就做什么”,始终处于“修修补补”和“不断后悔”之中;再如“深入研究、提升品位”的问题,学校文化建设不能闭门造车,需要研究和学习,需要交流和研讨,才能开阔眼界,提高品质。通过这四年的推进,宜兴市中小学学校文化建设有力地提升了学校品质和品位,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精”。“精”是文化的内在品质和要求,是一种“讲究”。孔子说“食不厌精”就是一种讲究和文化:讲究就有文化,不讲究就没文化;讲究就有品质,不讲究就没品质。人类会有意识地追求自然、粗犷和奔放,也是“讲究”和“品质”的另一种反转性的表达。宜兴市中小学学校文化建设多方面地体现了“精”的品质。如宜兴市万石实验小学追求“石文化”的精致表达,宜兴市实验小学“细节成就精彩”、“品质决定品位”的课程与教学,宜兴中学追求“精致、精业、精进”的学校精神。宜兴市实验中学更是围绕“精一”的学校精神,立体地建构了包涵着“精心育人”、“精致课堂”、“精细管理”的学校文化,以造就“精进不止”的气质风貌。对“精”的文化追求,不仅体现了学校自身的品质和品位,而且使学校充满了精气神,显得特别地有“精神”、有气质。

二是“美”。有学者说文化起源于服饰,起源于人类追求美、使自己更美(装扮和装饰)的需要和愿望,因此美是文化的内在品质和要求。在宜兴市中小学学校文化建设中,美无处不在,无论是竹的秩序、石的流韵、陶的元素、水的灵动、溪的欢歌的“自然美”,还是悲鸿精神、东坡文化、培源课程等“人格美”,无论是“墨香”、“诗书”、“书园”的传统教育之美,还是“参与”、“自主”、“对话”的现代教育之美,都丰富和充盈着学校文化的内涵。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宜兴市丁蜀二中追求一种“以美怡情”、“以美润心”、“以美养气”、“以美雅行”的美的教育文化。对美的文化追求,会明显改善学校环境的内在“心境”的品位,使师生获得放松、从容、淡泊、柔软的“心性”。这种“心性”对形成完整健康的人格,甚至生活和生命的幸福具有极为重要的价值。

三是“质”。如果说“精”是学校由外而内的一种品质,“美”则是学校由内而外的一种气质,二者统一于学校文化的品质之中。当然,教育的“质”也指与全面提高教育质量紧密相关的课程与教学。将课程与教学纳入学校文化建设的总体框架并作为重点,是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背景下当今学校文化建设不同于上个世纪90年代校园文化建设的一个显著特点,由此学校文化建设与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建立了“实质性”的“关联”。宜兴市中小学学校文化建设将课程与教学文化的建构作为重点,创造以学生为主体的“平等、开放、对话”的课堂教学,全面提高课程实施水平;加强国家、地方和学校三级课程建设,建设富有特色的校本课程和丰富的选修课程;开展富有地域特色和学校特色的综合实践活动和研究性学习活动,为学生的成长和发展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平台和天地。特别有中国传统文化意味的是宜兴市万石中学的“善文化”,建构了“善教善学、教善学善”相统一的学校精神,开发了包括《善言言善》、《善教教善》、《善学学善》、《善行行善》的校本课程和教材,追求教师意识和行为的“教善”和“善教”,学生意识和行为的“学善”和“善学”,从而将教书与育人、教学与道德融合在学校“善文化”的建构之中。以中国传统文化为根基,揭示了“善”作为一种教育核心价值的学校文化应有的品质,甚至是教育的最高道德目的。

有文化、有质地、有品位的教育就像水一样“泽被万物”、“滋润人心”。上善若水,这是学校文化建设所应该追求与表达的最高境界。

(作者系江苏省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

上一篇:绿洲国际 第8期 下一篇:中考英语听力测试题型分析预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