舜生诸冯在垣曲

时间:2022-05-22 05:12:15

舜帝,姚姓,名重华,因帝尧厘降二女嫔于虞而称虞舜。舜是姚重华死后的谥号,意思说他是一位仁慈圣明的帝王。

《史记》对舜的家世、婚姻、家庭事务和个人事业的发展情况都作了详细的叙述,但对舜的出生地仅说是“冀州”,《尔雅・释地》:“两河间曰冀州”。冀州地域广阔,到底在何村落,语焉不详。而春秋时代的鸿儒、亚圣孟子对舜的出生地却做了明确具体的交待。

孟子生于公元前4世纪,比司马迁早200余年。他曾历游齐、宋、滕、魏等国,对舜的研究可以说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在《孟子》一书中,叙述帝舜的地方达32处之多。他不但说清了舜的出生地,而且还把舜的出生地和文王出生地的距离也说得清清楚楚。

“舜生诸冯,迁子负夏,卒于鸣条,东夷之人也;文王生于歧周,卒于毕郢,西夷之人也。地之相去也千有余里,世之相后也,千有余年。得志行乎中国,若合符节,先圣后圣,其揆一也。”

孟子这段话,首先清楚地说明了舜的出生地在诸冯。其次,锁定了诸冯距文王的出生地岐周相距“千有余里”这一前提条件。由此可推导出,距岐周“千有余里”的地方属东夷。那么,诸冯位于何处,经笔者考证,诸冯即今之垣曲县历山镇境内之诸冯。

目前的问题是,虽然《史记》并未交待舜的出生地在何处,但为《史记》作注释的宋、唐大学者裴慈、司马贞和张守节却在注释中不厌其烦地罗列出舜出生地的几种说法,即越州余姚姚墟说,会稽上虞姚丘说,濮州雷泽东13里姚墟说。据当代学者王雪樵先生介绍,还有山东诸城说,湖南苍梧说等。目前在运城流行的说法却是舜生于山西省西南部的永济,虽然古往今来任何史籍都无此记载。

孟子不是说舜的出生地距文王出生地陕西的岐周“千有余里”吗,如果说舜的出生地是永济(蒲坂),那么这里距岐周不过700里地,显然和“千有余里”不对卯。即使《史记》中的《集解》、《正义》、《索隐》里所说的上述那些个所谓“舜之生处”,以及王雪樵先生例举的山东、湖南等处,它们距岐周远隔两三千里,更与“千有余里”不对卯;而孟子所说的(垣曲)诸冯,距岐周1100余里,正好是“千有余里”。这就从方位(诸冯属东夷)和间距(千有余里)上得到了实证。

下面从另一个层面和角度论证舜的出生地诸冯在垣曲历山镇境内的问题。

历山镇,位于北纬35、东经112,山区,4年前由同善镇改为现名,而同善镇在民国以前名为瞽冢。瞽冢,即舜父瞽臾的故墓,村以墓而命名。但人们却俗称为“上堡”村,因为亘古以来这里就是一个城堡。在上堡村修建于明万历四年(公元1576年)的北城墙门额上镶嵌着一块1平方米大的石匾,匾上赫然大书“帝舜故里”四字,至今犹存。咸丰三年(公元1853年)重修的南城墙门额的石匾上则镌有“古负夏”三字。统而言之,负夏、瞽冢、同善、历山乃是“上堡”村不同时代的名称。

在“古负夏”即上堡村的南边6里处,便是舜的出生地诸冯。诸冯山的西坡上有一石龛,名叫“舜石龛”,传说舜即生于此石龛之内。中科院考古队曾在此地发掘出绳纹陶片及磨光陶片,证明此处在四五千年以前有过人类的活动。

孟子曰,舜迁于负夏,《史记》说舜“就时于负夏”。负夏在何处?东汉经学大家郑玄说,“负夏,卫地”。而卫地在豫北,与垣曲紧邻,公元前254年卫被魏吞并。其时垣曲县乃魏地。推而论之,正好说明“上堡”村即是舜所迁居或逐时的负夏。况且,虞舜研究的专家孟轲又亲自在魏国游历考察过,对这里的地理比较熟悉,他所说的负夏应是现名“上堡村”的负夏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史记》说,“舜,冀州人也,舜耕历山,渔雷泽,陶河滨,作什器于寿丘”。垣曲县尧舜时属冀州。史记所载舜的活动许多是在垣曲历山镇。北魏郦道元的《水经注》说:“教水南流历鼓钟山峡,悬洪五丈,飞流注壑,北四十里大舜浚井在焉。东有大阜为瞽冢,南有诸冯,北有历山,东南有雷泽,东北有耕田遗迹。”这是公元530年左右的记载。《山西省志》说:“瞽冢山在(垣曲)县北五十里,一名鼓钟山。在瞽冢村南有雷泽,东北有耕田遗迹。”

经考证,发源于历山,南流经同善、谭家、至古城注入黄河的垣曲第一大河西河古名教水,亦名舜清河。在原县城(今已为小浪底水库所淹没)北40里距负夏2里的神后村,有舜井。笔者幼时曾在此井中汲水,现在周围大多数河流水井干涸的情况下,此井依然水位不减。垣曲县博物馆今存明万历三年(公元1575年)和清康熙二年(公元1663年)重修舜井纪念碑二通。清顺治十九年(公元1661年),一位董姓的乡绅重修舜井重建宇祠,还树碑刊石记载了舜井的神异之处。道光年间,山西太守王炳勋在《重修舜井庙记》碑文中说“虞帝庙寝宫之前有井焉。斯井也,相传即亚圣孟子之书所谓浚井也。祀典尚载志矣。井上有亭,翼然列于其上,曰圣井亭。斯亭也,形势高峻,层次巍峨,北景历山,面仰诸冯,前临负夏,后依瞽冢。遥而望之,出云降雨,凤峙鸾翔,固若有龙盘虎伏之象。”而远在唐朝初年,诗人朱庆余在神后参观水井后,挥毫吟曰:“碧粼粼不记年,青箩锁在小山巅。向来下视千山水,疑是苍梧万里天。”明代垣曲籍诗人文皓在“瞽冢村晚眺”中吟道:烟里人家雾里村。我来访问欲断魂。舜王井上生秋雨,虞帝祠前曳夕沉……”

《水经注》所说的雷泽,即在“上堡”村南5里的观坡村、古堆村一带。地质学家考察认定,此处为古水域,属第四纪以后堆积层,深60余米,现在已淤为一个小盆地,相传舜帝曾在这儿打渔、制作陶器。此处距舜出生地诸冯仅2里之遥,距舜迁居地负夏5里。考古队在此处地层中发掘出夹沙附加堆纹罐口沿,人字纹和波浪纹鼎足,绳纹陶罐、粗豆把及残石刀。这些都为舜的渔猎、制陶活动提供了证据。

座落在“上堡”村北50里处的历山主峰舜王坪,即舜耕之处。笔者曾两登此峰,亲眼目睹了传说中的舜耕犁沟以及娥皇女英居住的皇姑幔等处的山光水色。从当地山民口中得知,舜王坪曾建舜庙一座,颇具规模。清光绪三年垣曲知县薛元钊在《重修历山舜庙记》中说:“耒耨之兴,肇于神农。衣裳之化,断自唐虞……垣邑东北距城百有余里,旧有历山圣庙在焉。地居沁、翼、垣三县之中,左控诸冯,右接鸣条,沩水发源于合流其即。所谓往田耕稼地乎……诚三邑之壮观,实古圣之遗迹也。”清张尔庸有《登历山》诗:“古帝躬耕处,千古迹已迷。举头高山尽,极目乱石低。花气闻幽静,泉声过远溪。黄河遥入望,天际一虹霓。”

《水经注》所载的名为瞽冢的大阜,乃舜父瞽叟的坟茔所在地,距“上堡”村北4里,因形似骆驼,今名骆驼腰。笔者幼年时,每逢清明和村里大人们在此土山南端的瞽冢前焚香烧纸,祭奠舜帝的父亲瞽叟。试想,有关部门能在此土山作考古开掘,说不准还会给研究上古史提供一些证据或资料呢。

通过以上考证,即可证明“舜生诸冯”乃垣曲历山之诸冯,此论可谓不谬。

笔者世居舜帝之乡垣曲县同善镇(即今之历山镇),乡人无分老幼,皆知本地乃舜帝之桑梓。对于舜之出生地诸冯,迁居地负夏,及渔、陶处古堆、观坡村,舜耕耘之弛历山,舜井所在地神后村,瞽冢土山骆驼腰,余皆极熟谙。有关舜的种种传说,亦耳熟能详。昔年读《史记》,深为这部宏篇巨著中未能提及舜之故里亦余之故乡而遗憾,后感有关舜生之处多有异说,因此撰写此文,非为情感所驱使,旨在为舜生诸冯乃垣曲历山之诸冯而正本清源。(责编 书福)

上一篇:回忆外公张景拭 下一篇:“金砖”墁地琐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