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本溶血的相关因素及预防措施

时间:2022-05-22 04:07:11

【摘要】 血标本的采集是常用的一项护理操作,本文通过对可能造成标本溶血的原因进行了多方面的分析,探讨了降低标本溶血的方法,并指出提高静脉穿刺率,规范静脉采血操作,及时正确运送标本可以有效降低标本溶血的发生。

【关键词】 标本溶血;溶血原因;预防措施

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2-0912-01

标本溶血是采集血标本时经常遇到的问题,是常见的不符合检验要求的标本。不仅会延误诊断和治疗,而且还增加了患者的痛苦,成为医疗事故的潜在隐患。因此,减少标本溶血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对近一年来血标本溶血的原因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相关的防范措施。对标本溶血的原因和预防总结分析如下:

1 溶血原因

造成标本溶血的原因很多,通过调查我们对标本溶血的原因分析如下:

1.1 采血时进针不准确 有些患者穿刺困难,护士在采血时针头不能一次性顺利刺入血管,而在血管内反复进出,容易引起红细胞及血管的损伤[1],造成局部血肿或标本溶血。

1.2 止血带不正确使用 有些患者静脉血管不明显,护士在操作时止血带扎的过紧,时间过长,可以干扰血流的速度和流向,破坏体液和血细胞间的平衡,造成局部血液浓缩或激活凝血系统[2],导致标本溶血。

1.3 用力拍打穿刺部位 当患者静脉血管不明显或充盈度差时,护士往往用力拍打静脉或嘱患者反复用力握拳并运动上臂,这样会造成组织淤血缺氧使红细胞破坏引起溶血[3]。

1.4 皮肤消毒剂未干 皮肤消毒是采集静脉血的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当皮肤消毒剂未干时即进针采血,针尖上的消毒剂与血液接触[4],可致标本溶血。

1.5 未使用配套的针 抽血针头过细,当血液通过过细的针头时易发生机械性破坏而造成标本溶血。

1.6 拉动注射器针栓用力过大,血液靠负压进入注射器过快可以导致溶血,或者是注射器针芯反复来回抽动导致红细胞破碎而引起溶血。

1.7 注入试管时用力过猛,并将泡沫一并注入 注入试管时用力过猛造成血液冲撞,血球破坏,而发生机械性溶血。混有泡沫的血标本放置一段时间后泡沫部分迅速干燥[5],造成血细胞破坏而溶血。

1.8 采血管使用顺序不正确 先注入抗凝管后注入促凝管,因为没有及时摇动抗凝管,血中纤维蛋白已凝固[6],这时再用力摇动抗凝管容易造成红细胞破裂而导致标本溶血。

1.9 过度用力摇晃标本 过度用力摇晃标本致使红细胞发生机械性破坏而导致标本溶血。

1.10 血标本放置时间过长 血标本采集工作大部分是由夜班护士完成,造成血标本送检不及时,放置时间过长,部分血液患者的血标本放置时间过长后,大量红细胞破坏,会出现溶血。

1.11 运送过程震动过度 运送过程震动过度也会造成标本溶血。

2 预防措施

在静脉采血过程中,应尽量避免标本溶血的发生,针对以上原因,可以采用以下预防措施:

2.1 采血前应认真评估患者血管情况,对于静脉充盈不好的患者,采血前可先对穿刺部位进行热敷,使血管扩张充盈,提高穿刺率。采血时尽量选择贵要静脉、头静脉、正中静脉,避免选择手背和足部浅静脉等不易穿刺的血管,以免造成穿刺失败。

2.2 护士在消毒皮肤后待静脉穿刺处的消毒液完全干燥后再进行穿刺。

2.3 采血时勿用力拍打采血部位,血管明显者可不握拳头。尽量减少扎止血带的时间,一般不超过一分钟。可以在穿刺成功后即把止血带松开,不要等采血完毕才松开止血带。

2.4 采血时采用配套针头,不用过细的针头。

2.5 抽吸不要过快、过猛 抽血后先拔去针头,将血沿试管壁缓缓注入,勿将泡沫一并注入。如确实抽不出标准的血标本,可将带有泡沫的血标本立即送检,而不要待其干燥后再送检。

2.6 采血后严格按照试管顺序注入血标本 先注入血清管,再注入血沉、凝血项等带有特殊抗凝剂的管,以便于及时摇动。摇动血标本时应避免上下过度用力摇晃,可将抗凝管放在两个手掌中来回滚动,可有效防止溶血。

2.7 采血后标本应立即送检,不应放置时间过长。送检过程中避免过度震荡。

3 讨 论

血标本的采集是护士常用一项护理操作,通过对溶血标本的原因进行分析并采取防范措施后,大大减少了标本的溶血的发生,从而减少了病人的痛苦,提高了病人的满意度。

参考文献

[1] 梁金玉,杨巍.避免用真空试管采集血标本发生溶血法介绍[J].护理研究,2004,18(11):1973.

[2] 张金环.血液标本采集不合格的原因分析及护理对策[J].齐鲁护理杂志,2009,15(12):114-115.

[3] 李惠玉,祈静,杨琛.366例不合格标本原因分析及护理对策[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0,14(6):7677.

[4] 杜平京.体检血标本采集中存在的问题分析及护理对策[J].现代护理,2006,12(13):1209.

[5] 张立红,周素鲜.标本溶血原因分析及对策[J].实用护理杂志,1997,13(6):283-284.

[6] 李昱晓.真空静脉采血标本溶血原因分析及预防措施[J].河北医药,2008,6(30):886.

上一篇:例举线段相等的证明方法 下一篇:临床护理路径在急性心肌梗塞患者中的应用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