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湖蓝藻事件探析

时间:2022-05-22 03:58:18

【摘 要】 本文简要回顾了太湖蓝藻事件的发生过程,分析了太湖水域污染情况及原因,对该事件造成的危害和影响进行反思。指出工业快速发展和环境保护不协调带来了严重环境后果,希望政府以此为鉴,在发展地方经济时应担负起相应的生态责任。

【关键词】 太湖;蓝藻事件;水污染;环境保护;政府责任

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在2006年底发表的人类发展年度报告中指出:世界范围内的不洁饮用水,比子弹更有杀伤力,每年仅仅死于和饮用水有关疾病的儿童就有200万。可见水污染已经成为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本文拟对太湖蓝藻事件进行分析与反思,希望能为各级政府提供教训与借鉴。

一、对太湖蓝藻事件的回眸

1、太湖蓝藻事件的典型意义

环太湖流域自古以来就是我国的鱼米之乡,水源充足、土地肥沃,人居环境优美。改革开放以来,该地区更是创造了中国县域经济的发展奇迹,环太湖的所有县域都进入了国家的“百强县”之列。代表了中国近些年来快速发展的经济步伐,可以说是中国发展速度的缩影。在一个如此富庶的地方,小小的蓝藻居然搅动了几百万人的生活,给经济、社会和人民的生活造成如此巨大的影响,而且事件爆发后,当地政府采取的一些做法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在仍然保持快速发展的同时,环太湖流域的生态环境得到很大改善,这一系列的事件和变化无不是围绕着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关系而展开。我们不得不回头来重新思考:是不是我们的发展模式出了问题?谁该为这样的生态问题负责?政府为什么没有负起生态保护的责任?后来的变化说明了什么?对于这些问题的思考将对于我国其他各个地方的和谐发展提供良好的借鉴意义。

2、事件掠影

2007年5月,太湖水质由于污染导致富营养化程度加剧,促使蓝藻大量繁殖。夏季的东南风把几乎整个太湖水域的蓝藻都刮到太湖无锡水域的梅梁湖和贡湖岸边。而高温天气和阳光的暴晒导致蓝藻在岸边死亡、腐烂,发出刺鼻的臭味,污染了湖水。5月25日下午起,无锡市贡湖水源地水中溶解氧急剧下降,5月26日早晨,无锡市自来水中夹带有较重的异味,有市民投诉,一夜之间,水管里流出的水如同下水道的水一般臭。与此同时,市民开始大批抢购纯净水,从无锡家乐福、大润发等大型超市了解到,纯净水销量猛增,到晚上已被抢购一空。29日晚9点,在无锡家乐福超市的纯净水柜台前挤满了市民,有的市民干脆一口气买了四五箱,而货架上仅剩下几瓶纯净水了……无锡市在高温季节突发饮用水危机,情况非常危急。与此同时,环太湖流域的其他地方也发生类似的状况,形势一度紧张,各地政府紧急行动,采取各种措施解决了当时的危机。

二、太湖流域的基本情况介绍

1、太湖流域的自然环境

太湖流域位于长江三角洲南部,行政区划包括江苏省苏南地区,浙江省的嘉兴、湖州二市及杭州市的一部分地区,上海市的大部分地区以及安徽省东北部的极小部分山区。太湖流域地形以平原为主,其面积占流域总面积的三分之二,水面面积占流域总面积的六分之一,其余则为丘陵和山地。太湖流域河网密布,湖泊众多,水域面积为6134平方公里,水面率达到了17%,河道和湖泊几乎各占水域面积的一半。面积在0.5平方公里以上的湖泊有189个。流域内河道总长度12万公里,平原地区河道密度达3.2公里/平方公里,纵横交错,湖泊星罗棋布,为典型“江南水网”。太湖流域有湖泊面积3160平方公里,占流域平原面积的10.7%,湖泊总调蓄容量57.68亿立方米,是长江中下游7个湖泊集中区之一。位于流域中心的太湖是流域最重要的水体,是我国第三大淡水湖泊,又是长江中下游五大淡水湖之一。湖面形态好似向西突出的新月。湖岸形态,南岸为典型的圆弧形岸线,东北岸曲折多湾,湖岬、湖荡相间分布,这部分地区的水体流动性较差,有部分水体甚至常年不流动交换,因此,水质较差,一旦发生水体污染,处理起来相对比较困难,容易造成局部地区水质重度污染。太湖具有蓄洪、供水、灌溉、航运、旅游等多方面功能,也是流域的重要供水水源地,无锡市、苏州市的主要自来水厂的取水口都设在太湖沿线,其供水服务范围超过2200万人,占太湖流域总人口的53%。

2、太湖水域污染情况

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太湖流域乡镇工业的飞速发展,大量废水未经任何处理直接排入流域内的江河水体中,使太湖流域水质发生巨大变化。目前太湖流域用水现状主要由生活用水、农业用水和工业用水三大类组成。在过去20多年间,太湖流域经济保持高速增长,对流域水资源进行了野蛮开发和利用,加之使用中存在许多不合理现象,所带来的水资源问题也十分严重,如水污染严重造成流域性水质型缺水、局部地区深层地下水超采严重引起地面沉降、流域用水浪费现象普遍存在等。2005年仅东太湖和南部沿岸区为中营养水平,占太湖水面86.8%的其它湖区均为富营养水平,其中梅梁湖等北部湖湾富营养化程度十分严重。2007年太湖蓝藻暴发的重灾区梅梁湖,其水质污染是太湖最严重的区域之一,尤其是蓝藻生长需要的总磷、总氮浓度(“十五”以来平均浓度总磷>0.1mg/l,总氮>4mg/l)已远超过国际公认的富营养化标准。随着乡镇企业的迅速发展,流域水体污染范围已经从原来的中心城镇及其附近河流扩展到几乎整个流域河网。由于污染治理投入的城乡差别以及边界地带水域行政执法的力度不够,流域内呈现出大中城市水环境质量略有改善,边界乡村地区污染不断恶化的态势。由于城乡结合部、城市边界地区属于行政权力薄弱区,类似于“两不管”或“三不管”的地区,由于多个行政权力机关并列,导致相关监督、管理工作混乱,致使大批的高污染高耗能小企业在此滋生,污水未经任何处理肆意排放,致使所在水域及周边水域水污染十分严重。“据2004年监测资料,在流域省界河流21个监测断面中,95%超标,其中Ⅳ类占28%,劣于Ⅴ类占67%。”

3、水域污染的原因分析

(1)工业化和城市化过程中的负面影响。太湖流域是长三角经济圈的核心区域,“2006年该流域以占全国0.38%的土地面积和3.5%的人口,创造了占全国11.7%的国内生产总值和21%的财政收入”,是我国工业生产门类齐全、配套能力强的综合性工业基地,加工工业较发达。这些企业大多是粗加工企业,由一些村办作坊发展而来,由于技术含量低、生产工艺简单、缺乏先进技术和治理污染的能力,大部分小厂直接将污水废水排入河道,使水体发生汞、酚及其他重金属污染以及水体酸化现象。农村城镇化进程加快,外地常住人口大量增加。城市人口与产业的聚集,必然产生大量废弃物。“据统计,太湖流域1999年工业及生活废污水排放量为49亿立方米,为流域水资源量的1/3,污水量与径流量严重失衡。”

(2)当地政府责任缺失的结果。地方政府追求短期经济利益,弱化了监管职能。许多重污染的化工厂、造纸厂能在此集聚,是地方政府放低市场准入门槛的结果,地方政府在既要向上级政府缴纳财政的支出之外还要负责本地的财政支出,这需要经济的大力发展才做得到,为了促进本地的经济发展,招商引资的企业准入门槛一降再降,甚至虚设。地方政府行政执法的执行力差,而且由于行政区划的原因存在管理的空白地带。比如在城乡的结合地带的水体污染更为严重就是明显的例证,因为此处既然是行政区域的分界带,就意味着分界带两边的相关监督检查部门都不会擅自对该区域的污染小企业小作坊行使监督检查处罚治理的行政职能,以防造成区域行政部门间的“不和谐”。

三、蓝藻事件的影响及引发的思考

1、太湖蓝藻事件造成的危害

这次蓝藻污染事件打乱了无锡市的经济、社会秩序,造成了一定范围内一定时间段的恐慌,直接和间接经济损失很大,造成了一定的社会不安定局面和群众对当地政府信任度下降。因为蓝藻污染自来水的供应源头,无锡的自来水公司无法供应达标的水,这直接影响到200多万人口生活。无锡是历史名城,是旅游的名胜地,旅游业的收入也是当地一大支柱产业,蓝藻事件的爆发使当地的旅游收入在当年锐减。在招商方面也是如此。作为一个工业发达的地区,在无锡投资的外资台资企业非常多,一直以来由于良好的区位优势和服务软环境,使得这些企业再次获得了良好的发展,同时也带动了大批的本地相关行业企业的发展,在蓝藻暴发期间,由于水体污染水质下降,很多企业因为没有工业用水而停产,无法正常履行订单,损失很大,无锡的城市名片大打折扣。

2、对“蓝藻事件”的反思

通过对环太湖流域蓝藻事件分析,可以得出太湖蓝藻事件曝露出的问题,就是要处理好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关系,二者必须相互协调、和谐发展。作为发展中国家,我国在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发展经济与保护环境时常发生冲突。我们要正确的处理好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关系,必须认识到保护环境是发展经济的本质要求。首先,我国发展经济是为了解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如果在发展过程中因破坏环境影响人民生活,就违背了发展经济的本意。其次,环境是人类生存和繁衍的物质基础,当代及其后代子孙都要在这里生存,“公平”的获得发展权利包括代际之间发展的公平,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更应该重视环境保护。再次,环境保护问题应该受到足够的重视,从战略高度认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当前要做到克服和杜绝因为历史和现实原因所造成的,在目前的许多地方、部门存在着的牺牲环境来发展经济的情况。

生态责任问题的出现是和现代工业的发展分不开的,“以史为鉴,可以知兴衰,以人为鉴,可以知得失”。本文对“蓝藻事件”的反思意义就在于,希望大家能看到在处理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关系中,地方政府的责任重大,地方政府必须认识到自己是生态责任的最主要主体,对保护环境负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上一篇:少数民族留守儿童的现状与思考 下一篇:垦利县社区趣味运动会的开展现状调查与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