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商业秘密的保护

时间:2022-05-22 02:20:41

试论商业秘密的保护

中图分类号:F272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4202(2013)11-000-02

摘 要 商业秘密,一旦丧失,永远丧失,其损失有时是无法用金钱衡量的。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商业秘密对企业的发展至关重要,它是一种可以给企业带来巨大经济效益的无形资产,更是某些企业赖以生存发展的资本。但是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人才流动的增多,商业秘密侵权行为的日趋增多已经成了业界的一大难题。本文从商业秘密的基本内涵入手,以我国现行相关法律为分析背景,结合比较法的视角,讨论了如何进一步有效地实现对商业秘密的保护。

关键词 商业秘密 法律保护 举证责任 侵权行为

一、商业秘密的概念及构成要件

商业秘密是继专利、商标、版权之后新兴的知识产权体系中的第四大领域,具有极高的商业价值,被视为企业的生命。就商业秘密而言,一旦丧失,永远丧失,盗窃商业秘密所造成的损害甚至要比纵火者将工厂付之一炬的损害还要大 ,其损失无法用金钱衡量。同时,商业秘密保护水平的高低,也被看成是衡量一国或地区投资环境好坏的重要标志。

一般而言,一项商业秘密必须同时具备以下几项条件:①秘密性,具体表现为不为公众所知悉。②保密性,即权利人采取了保密措施,如订立保密协议,建立保密制度以及采取其他合理的保密措施。③价值性,具体而言,即要求相关信息具有确定的可应用性,能为权利人带来现实的或者潜在的经济利益或竞争优势。④新颖性,一般而言,法律对商业秘密的新颖性程度只做了最低限度的要求,即只要客观上不是本行业内众所周知的普通信息。

二、商业秘密侵权行为

(一)商业秘密侵权行为类型

根据我国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商业秘密的一般侵权行为的种类有:

①不正当竞争获取商业秘密行为。我国《反不正当竞争法》第10条第一 款第一项规定,禁止“以盗窃、利诱、胁迫、或其它手段获取权利人的商业秘密”。

②违法使用、披露行为。我国《反不正当竞争法》第10条第一款第二项规定,“披露、使用或者允许他人使用以前项手段获取的权利人的商业秘密”构成侵权。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违反该条构成侵权的前提是“以不正当手段获取了该商业秘密”。相反我们也可以推出,如果行为人是以正当手段获取了商业秘密,违反了商业秘密保护合同的义务的情况,应该是一种违约的情况,应适用合同法有关违约的规定。

③第三人侵权行为。第三人侵权行为可以分为三种情况:Ⅰ、恶意第三人侵权行为,如我国《反不正当竞争法》第10条第2款规定,“第三人明知或者应知前款所列违法行为,获取、使用或者披露他人的商业秘密,视为侵犯商业秘密。”Ⅱ、善意第三人的侵权行为,善意第三人有上述行为一般认为不构成侵权,因为根据侵权行为的四个要素来看,缺少主观要件。当然,在善意第三人知道自己所用的是他人侵权的商业秘密后,除法律规定的特殊情况外,应该停止使用该商业秘密,同时应该负有保密义务,否则就构成了侵权。

同时,根据《反不正当竞争法》的规定,以下情形不构成侵犯商业秘密:

①使用或许可他人使用自己独立开发获得的商业秘密。

②善意第三人的使用,即第三人不知道所涉信息为他人商业秘密而加以使用或者披露。

③通过信息拥有人自己泄密或者通过反向工程获得有关信息,即持有人因自己疏忽而导致信息泄露,该信息因进入公有领域而为公众自由使用。

侵犯商业秘密的行为人应当承担相应法律责任,但是,在司法实践中,为了维护社会公共利益,法律也赋予了特定侵权行为的责任豁免权。就我国而言,这类行为主要有以下几类:

①商业秘密本身违反公共利益;②为履行符合公共利益的义务,如当事人履行作证义务、揭露违法犯罪行为时,出于公共利益的需要,也不受商业秘密的限制。

(二)商业秘密侵权行为的认定

依据我国相关法律规定,认定侵权行为的成立一般需要考虑以下几方面:

1、主体要件

商业秘密的可能侵权主体主要有以下几类:①企业内部因工作需要接触、了解、掌握、知悉商业秘密的员工。②因签订和实施合同而知悉商业秘密的对方当事人,主要包括负有保密义务的商业秘密的使用人,商业秘密的共同研制人、商业秘密的共同使用人等。③既非企业内部员工又非合同对方当事人的第三人,主要包括以盗窃、利诱、胁迫或者其它不正当手段获取权利人商业秘密的人员;披露、使用或者允许他人使用以非法手段获取的商业秘密的人员;明知他人是以非法手段获取的商业秘密而又获取、使用、泄露的人员。

2、主观要件

从我国有关商业秘密的立法本意来看,主观上只能是故意。

3、客观要件

行为人客观上须实施了侵犯他人商业秘密的违法行为,包括:①非法获取权利人的商业秘密;②非法处分其违法获得的商业秘密;③违法处分其通过合法渠道知悉的权利人的商业秘密;④第三人因过错从侵犯商业秘密行为人处获取、使用、或者披露权利人的商业秘密。

三、商业秘密的保护

(一)商业秘密保护法的立法目的

商业秘密保护法的立法目的主要表现为以下两种:

1、促使市场主体为交易行为时遵守诚实信用原则。

2、保护智力成果,激励发明创造,提高人们创造财富的积极性。

(二)我国保护商业秘密的相关部门法概述

我国保护商业秘密的规定散见于《民法》、《合同法》、《反不正当竞争法》及《刑法》中。《合同法》43条规定,当事人在订立合同过程中知悉的商业秘密,无论合同是否成立,不得泄露或者不正当地使用,泄露或者不正当地使用该商业秘密给对方造成损失的,应当承担损害赔偿责任。《反不正当竞争法》规定,对侵犯商业秘密的行为,检察监督部门应当责令停止违反行为,并根据情节处以1万元以上10万元以下的罚款。对于严重侵害商业秘密的行为,大多数国家都对这类行为规定了行为人和有关责任人的刑事责任,如我国《刑法》规定:侵犯商业秘密的行为,给商业秘密的权利人造成重大损失的,处以3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造成特别严重后果的,处以3年以上7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

(三)侵犯商业秘密的法律救济

根据我国相关法律规定,侵犯商业秘密的法律救济方法主要包括:

①民事责任:《反不正当竞争法》在第20条第1款对所有不正当竞争行为的民事责任作了概括性规定:“经营者违反本法规定,给被侵害的经营者造成损害的,应当承担损害赔偿责任,被侵害的经营者的损失难以计算的,赔偿额为侵权人在侵权期间因侵权所获得的利润;并应当承担被侵害的经营者因调查该经营者侵害其合法权益的不正当竞争行为所支付的合理费用。”

②行政责任:《反不正当竞争法》第25条规定:“违反本法第十条规定侵犯商业秘密的,监督检查部门应当责令停止违法行为,可以根据情节处以1万元以上20万元以下的罚款。”

③刑事责任:侵犯商业秘密罪。《刑法》第219条规定:“有下列侵犯商业秘密行为之一的,给商业秘密的权利人造成重大损失的,处3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罚金;造成特别严重后果的,处3年以上7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

Ⅰ、盗窃、利诱、胁迫或者其他不正当手段获取权利人的商业秘密的;

Ⅱ、披露、使用或者允许他人使用以前项手段获取的权利人的商业秘密;

Ⅲ、违反约定或者违反权利人有关保守商业秘密的要求,披露、使用或者允许他人使用其所掌握的商业秘密。

明知或者应知前款所列行为,获取、使用或者披露他人的商业秘密的,以侵犯商业秘密论。”

(四)我国现行法律的缺憾与完善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商业秘密在促进技术进步和经济发展,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但是,侵犯商业秘密的现象也越来越严重,制定《商业秘密保护法》已十分必要。具体而言,我国现行法律在保护商业秘密中存在以下明显的不足之处:1、没有专门的、系统的保护商业秘密的法律法规,只是在《反不正当竞争法》、《合同法》中作了些原则性规定。2、现有规定过于原则,缺乏可操作性。3、法律只规定了对侵犯商业秘密者的处罚,而缺乏商业秘密不受侵犯的保障条款。这样一来,企业只能是在受到损失后得到法律上的补偿,而无法依据法律来防患于未然,保护自身权益不受侵犯。

我国商业秘密法律保护的可以从以下方面加以完善:①制定统一、完整的《商业秘密法》,建立符合现代要求的法律保护体系。②增加惩罚性赔偿金的规定,从而为受害人提供更为充分有效的救济。③明确规定合理的竞业禁止条款。在

(五)商业秘密保护中的企业自我保护

依靠法律的威慑力强化对商业秘密的保护固然重要,企业自身以制度为切入点,采取积极的防范措施,做到未雨绸缪,防患未然更是取得保护实效的基础。企业对商业秘密的自我保护措施表现为以下几方面:

1、建立健全保密制度:①对那些关系到企业生死存亡的关键性商业秘密,应尽量杜绝个人知悉全部商业秘密,同时要严格限制知密人员以外的人员出入具有商业秘密的场所。②完善企业内部管理,建立商业秘密管理机构,建立相应的管理制度,依法保护企业权益。

2、与人员签订保密协议:①利用劳动合同与掌握商业秘密的内部职员、离退休人员及调动工作职工约定保密责任。②与高管或掌握重要秘密的人员签订竞业限制协议,约定在职期间不得在竞争单位兼职;在离开单位后一定期限内不得在生产同类产品或经营同类业务且有竞争关系或者其他利害关系的其他单位内任职,或者自己生产、经营与原单位有竞争关系的同类产品或业务。

参考文献:

[1]孔祥俊.商业秘密保护法原理.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1999年版.

[2]吴汉东,曹新明.知识产权法学.人民法院出版社.2003年版.

[3]聂洪勇.论侵犯商业秘密罪.载于高铭暄、赵秉志主编《刑法论丛》,法律出版社1999年版.

[4]张今.知识产权新视野.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5]张东生.海峡两岸商业秘密法律保护比较研究.商业经济.2006年2期.

[6]刘传华.论侵犯商业秘密罪.湖南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6年7月17卷第4期.

[7]马志忠.论商业秘密保护与竞业禁止.商场现代化.2006年7月总第473期.

[8]王彩丽.论商业秘密的保护方法.商场现代化.2006年6月总第469期.

[9].石雯.我国商业秘密侵权民事诉讼举证责任研究商场现代化.2006年2月下旬刊.

[10]我国商业秘密立法形式研究.窦雅萍.华北电力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7月.

上一篇:论企业劳务用工风险及其对策 下一篇:西部民族地区金融资源配置与小企业融资问题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