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欧崛起欧洲最引人注目的事件

时间:2022-05-22 01:34:00

20年前处在铁幕下的一些中东欧国家备受经济停滞和消费品短缺的困扰,而如今多数东欧国家实现了经济的持续增长,告别了短缺经济,消费者得到了充分的保障。

自1989年以来,中东欧地区的政治、经济、社会和国际环境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中东欧的转型涉及到政治、经济、社会以及对外关系诸方面,其变革的深度、广度和速度在人类社会经济史中实属罕见。匈牙利经济学家科尔奈认为,转型不仅包括经济的转型,而且包括生活方式、文化的转型、政治和法律的转型等多个方面。

迄今为止,中欧国家(波兰、匈牙利、捷克、斯洛伐克和斯洛文尼亚)和东南欧国家(罗马尼亚、保加利亚、阿尔巴尼亚、克罗地亚、塞尔维亚、黑山、波黑和马其顿)之间的分化日益明显。一方面是中欧国家的和平、稳定、繁荣和面向未来,另一方面是东南欧国家的冲突、动荡、落后和回归历史。中欧国家的成功转型促进了中欧国家的崛起。中欧国家的转型与崛起是近20年来欧洲最引人注目的事件,值得关注。

中欧国家的转型成就斐然

中欧国家转型的进展集中体现在如下方面

1 自转轨以来,中欧国家政党之间纷争不断,但政治冲突能够通过合法手段得到解决,政局更迭通过选举得以实现,权力转移较为平稳。最近几年来,民粹主义在中欧国家有所抬头,一些民粹主义政党甚至进入了政府。但,与民粹主义政党为伍的法律与公正党在2007年波兰议会选举中败北,其民粹主义伙伴未进入议会。2006年匈牙利总理久尔查尼说谎风波引发了大规模的抗议,而反对党在议会中罢免总理的提议未获议会通过。在政治体系中发挥着主要作用,如波兰裁定法律与公正党推动的《清查法》违宪,纠正了执政党政策的偏差,维护了秩序的稳定。中欧国家实行司法独立,政府官员必须接受法律的制约,法治国家得以确立。

2 中欧国家通过经济转轨建立了市场经济,为经济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制度条件。经济转轨的重大成就是实现了政治与经济的分离,建立了良好运作的市场经济。市场经济有助于资源的合理配置,是后进国家实现经济起飞的必由之路。应当说市场经济的形成是中欧国家实现赶超最重要的制度条件。中欧国家形成了私有制居主导地位的产权制度,而且产权得到了有效的保护。有效的产权可以产生稳定的预期,是促进经济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的重要因素。就2007年私营经济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看,斯洛文尼亚达到了70%,波兰为75%,斯洛伐克、捷克和匈牙利为80%。中欧国家建立了适应市场经济的法律制度,为加入欧盟实现了与欧盟法律体系的接轨。法治的确立有助于保护经济当事人的利益,有助于竞争的经济秩序的形成,是促进经济增长的长期有效的因素。

3 中欧国家告别了封闭经济,走向开放经济,积极参与欧洲经济一体化和经济全球化进程。中欧国家在经互会解散后,积极扩大与西欧的经济联系。目前中欧国家的贸易主要是与欧盟国家进行的。中欧国家在欧洲一体化上取得了重大进展,2004年5月中欧国家正式成为了欧盟成员国。中欧国家积极参与国际经济组织的活动,捷克(1995年12月)、匈牙利(1996年5月)、波兰(1996年11月)和斯洛伐克(2000年1 2月)先后加入了作为富国俱乐部的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斯洛文尼亚正在申请加入经合组织。2008年1月,斯洛文尼亚加入欧元区,斯洛伐克预定于2009年加入欧元区。

4 中欧国家加入了北约,其地缘政治地位发生了根本的变化,中欧国家纳入了美国支配的欧洲――大西洋联盟的体系之内。随着冷战结束和苏联解体,“东欧”摆脱了苏联长达40多年的控制,获得了国家的独立与自由,面临着在新的国际格局中如何定位的问题。面对冷战结束后国际格局的变化,政治精英将加入北约作为其外交政策的优先重点。1999年3月,波兰、捷克和匈牙利成为了北约成员国。2004年3月,斯洛伐克和斯洛文尼亚正式加入北约。中欧国家从欧洲大西洋联盟获得了安全保障。虽然最近由于美国在中欧部署反导体系导致了俄罗斯与美国关系的紧张,但是从目前的国际力量对比以及国际格局演化的趋势看,中东欧国家所处的地缘政治环境会保持基本稳定。

中欧国家的崛起归根结底取决于其经济发展

中欧的崛起主要体现在如下方面:

中欧国家的国际地位得到提升。加入北约和欧盟提升了中欧国家的国际地位,扩大了中欧国家的国际影响力。2008年1月仅有200万人口的斯洛文尼亚正式接任欧盟轮值主席国,斯洛文尼亚将在解决科索沃问题等欧洲重大问题上发挥作用。2009年捷克也将担任欧盟轮值主席国,捷克不仅将在欧洲重大问题上而且在其关注的全球问题上发挥其影响力。波兰试图在欧盟的东方政策的制定上发挥积极作用,不失时机地向前苏联国家推销其民主改革的经验,积极介入乌克兰政治危机的解决。波兰成功地将波俄双边关系的问题变为了欧盟与俄罗斯关系中的问题,提高了自身在对俄关系中讨价还价的力量。作为中欧国家政治对话机制的维谢格拉德集团在欧盟扩大后继续发挥作用,波兰、捷克、匈牙利和斯洛伐克的领导人经常就共同关心的地区性问题和国际问题举行磋商。2007年12月21日,中欧国家加入了申根区,中欧国家的公民可在大多数欧盟国家自由旅行,欧洲分裂的最后一道藩篱轰然倒下。

中欧国家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得到提升。中欧国家属转轨经济成功的典范,其转轨后的经济发展备受瞩目。中欧国家加入经合组织凸现了中欧国家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中欧国家在经历了转轨性衰退后实现了经济的持续增长。与1989年相比,到2006年波兰经济增长了58%,斯洛文尼亚增长了39%,匈牙利增长了34%,斯洛伐克增长了34%,捷克增长了29%。与转轨之初相比,中欧国家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有大幅度的提高。波兰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从1991年的2180美元增长到2005年的7946美元,斯洛伐克同期从21 61美元增长到8810美元,匈牙利同期从3228美元增长到1 0819美元,斯洛文尼亚同期从6330美元增加到17006美元。捷克从1992年的2890美元增加到11959美元。斯洛文尼亚按照购买力平价计算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已经超过了希腊和葡萄牙,捷克共和国已经超过希腊。

上世纪80年代东欧国家的短缺经济早已成为历史,目前中欧国家消费市场异常活跃,已成为消费者购物的天堂。从1990年到1 999年,只有波兰和斯洛文尼亚与欧盟的差距没有扩大。自2001年以来,尤其加入欧盟后,中欧国家的赶超进程加快。除匈牙利入盟前后经济增长率没有显著变化外,其他中欧国家入盟后的经济增长明显加快。斯洛伐克2001―2003年平均经济增长率为3.8%,2004―2006年平均的经济增长率达到了6.6%,捷克2001―2003年平均经济增长率为2.7%,2004―

2006年平均的经济增长率达到了5.5%,波兰2001―2003年平均经济增长率为2.1%,2004―2006年平均的经济增长率达到了4.9%,斯洛文尼亚2001―2003年平均经济增长率为2.9%,2004-2006年平均的经济增长率达到了4.6%。2004―2006年中欧五国平均的经济增长率则比欧盟1 5国高近3个百分点。

在巨变后,中欧国家吸引了大量外资,成为了外国投资的热点。1993―2005,捷克吸引了540亿美元的外国直接投资。包括松下电器公司、霍尼维尔公司、摩托罗拉公司、梅塞德斯一奔驰汽车公司在内的许多跨国公司在捷克有研发或设计中心。仅有1000万人口的匈牙利1990―2006年累计的外国直接投资为817亿美元,许多世界500强的跨国公司在匈牙利投资并获得良好的收益。通用电器、可口可乐公司、花旗银行、安永全球、西门子和国际商用机器公司等大型跨国公司在匈牙利的存在是推动匈牙利经济可持续增长的重要因素之一。目前有3万家外资企业落户匈牙利,投资领域涉及汽车、研究与开发、信息通信技术、生物技术、物流等高附加值产业。根据波兰信息和外资局的资料,1993-2006年波兰累计吸引外资1080亿美元,外资投资的领域有汽车制造业、金融服务业、房地产业等。斯洛伐克在吸引外资上取得重大进展,汽车制造成为了外资青睐的主要部门。继大众汽车年产30万辆之后,年产30万辆的标致――雪铁龙汽车制造厂和年产20万辆的起亚汽车制造厂的投产将使斯洛伐克成为人均生产汽车最多的国家。外资的进入不仅促进了中欧国家的企业改造,而且提高了中欧国家经济的竞争力。

在有利的国际环境下,中欧国家的崛起归根结底取决于中欧国家的经济发展,取决于中欧国家能否实现经济的赶超。实现快速的经济增长面临一些有利的条件:良好运作的市场经济体制已经形成:促进增长的出口导向的经济政策正在实行:临近西欧的地缘优势i缓慢的人口增长有利于赶超;全球大型跨国公司大举进入中欧国家;欧洲一体化在支持中欧国家的迅速赶超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来自欧盟的转移支付的贡献相当于中欧国家年国内生产总值的2%-3‰中欧国家从与西欧的制度、贸易和金融一体化中受益匪浅。中欧国家贸易额的增加、风险的降低和日益多地利用国外储蓄将有助于促进经济的持续增长。斯洛文尼亚2007年1月加入欧元区,其他中欧国家也将以欧元取代本国货币。加入欧元区有助于消除货币和汇率风险,有助于使中欧国家更好地利用国外储蓄。

中欧国家的赶超尚面临许多挑战

但是,中欧国家的赶超尚面临许多的挑战。劳动力市场缺乏灵活性,一些中欧国家税楔(雇用工人的费用与工人实际税后收入的差额)过高,不利于就业的增加。教育体系不能完全满足劳动力市场的需要,人力资源管理和高级营销人才不足。与西欧国家相比,中欧国家金融市场的不发达是制约增长的一个要素,而有效的金融体系有助于促进投资、创新和风险承担。中欧国家的储蓄率过低,因此中欧国家不得不利用国外储蓄。但是利用国外储蓄也有潜在的风险,会造成外债占GDP的比率的增加、货币升值和信贷扩张。在经济全球化时代,中欧国家面临着应对全球通胀压力的挑战。

中欧国家社会领域如医疗、养老和教育等领域的改革尚需要进一步完善。与西欧国家相比,中欧国家在政府稳定性、民主的问责制、法律与秩序、行政机构的素质、政府的廉洁程度上存在一定的差距,制度层面上的缺失也会影响经济的发展。

一些中欧国家在加入欧盟后改革动力明显不足,出现了“改革疲乏症”,政治上民粹主义势力抬头,出现了政治的不稳定。如果民粹主义政治力量的经济政策主张转化为实际的经济政策,那将对中欧国家的赶超产生不利的影响。美国、俄罗斯和欧盟在中欧地区的博弈仍将继续,俄罗斯与美国围绕中欧反导系统之争不会偃旗息鼓,中欧国家的地缘政治环境尚存不确定因素。

上一篇:先做人后做事 下一篇:七里海旅游经济:必然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