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德育教育对大学生价值观影响分析

时间:2022-05-21 09:19:04

大学德育教育对大学生价值观影响分析

摘要:优秀的道德品质是广大大学生的立世之本,是自身发展的必备条件,在市场经济高度发展的今天,当代大学生存在着“学什么”、“活着为什么”、“信仰什么”等价值困惑。我们应该注重德育体系建设,加强大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学习,加强他们的社会实践,以帮助他们重建正确的价值观。

关键词:大学生;价值观;德育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30-0001-02

一、引言

“人无德不立,国无德不兴。”优秀的道德品质是个人立足社会的必备条件,作为国之骄子的大学生的德育状况如何,将直接关系到中华民族的整体素质,关系到和谐社会、和谐校园的建设进程。目前,由于国际形势的复杂性、虚拟网络充斥着一些不健康的价值观、网络上一些非主流文化的注入及信息获取渠道的多样性,使得大学生不同程度地存在着政治信仰迷茫、理想信念模糊、价值取向扭曲、诚信意识淡薄、社会责任感缺失、艰苦奋斗精神淡化、团结协作意识较差、心理素质欠佳等问题。

二、目前大学生主要价值困惑及形成因素

(一)当代大学生主要价值困惑

现代社会是信息化、多元化的社会,充满了机遇与挑战。面临复杂的社会环境,大学生已不是“两耳不闻窗外事”的“白面书生”了,而是与社会进行信息、能量、物质交流的“准社会人”。尚未成熟的他们在面对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时,不能理性地分析其本质和发展趋势,产生了价值观的困惑。

1.大学“学什么”?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一个人认知体系的建立是以系统接受一定的信息为前提的。如果一个人接受的信息是零乱的,在建构认知体系时就要受到一些不利影响。大学是大学生建立合理认知体系的黄金时期,因而必须系统学习相关知识。大学的学习方法和内容均与中学截然不同,中学的目标极为明确――那就是考大学,考上大学就有一种“船到码头车到站”感觉。很多大学生感觉到知识不是衡量人才的唯一标准,就没有确立明确的学习目标,处于茫然和无所适从的状态中,不知道学什么、怎么学。

2.活着“为什么”?这是一个古老却不断翻新的话题,实际上它就是一个人活着的目的何在的问题。人生目的是规范和引导人前进的方向。如果没有目的那只能是“朝看水东流,暮看日西坠”,无所事事地终其一生。如今,这个问题在当代大学生中普遍存在。自从高校扩招以来,大学生的就业压力急促加大。相当一部分大学生害怕毕业,不知道人活着除了读书还有什么可以做的。他们原以为读到大学,怎么也会混个好职位,月薪在几千元之上,这才能达到自己的标准,才能对得起自己这么多年的寒窗苦读,如果不是这样那活得就没意思,也没面子见“江东父老”。然而,现实并非如此。所以人到底为什么而活着是许多大学生困惑的一个难题。

3.人生“信什么”?信仰是人的精神生活的核心和灵魂,也是人生的航标。如果一个人没有一定的信仰,就不会有明确的生活方向。因而,信仰是一个人生活中必不可少的,是起到中坚作用的精神力量。但是许多大学生不明白自己到底该信仰什么,不知道该使自己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真理与金钱到底哪个是自己该追求的,奋斗和命运到底哪个是自己该相信的。而且在这其中还存在着到底到哪里寻找真理,到哪里赚更多的钱的实际问题。一个人的幸福和成功是奋斗得来的,还是命中注定的?所有这些问题使他们不知何去何从。

4.做人标准“是什么”?任何人都要有自己做人的标准,这个标准时刻都在激励人、监督人、规范人、提升人。正是有这样那样不同做人的标准,才有这样那样不同的人,才在现实生活中有各不相同的接人待物的方式。现代社会为大学生掌握信息提供了极为便捷的渠道,使他们能够在极短的时间内获得所需要的大多数信息。面对良莠不齐的各种信息,加之大学生自身甄别能力有限,判断和认识信息的方法和结果也就不同,并且不断地、反复地影响和改变大学生的做人原则,使他们难以确立正确的、合理的做人标准。

(二)形成大学生现有价值观的主要因素

1.道德认识和道德行为存在矛盾。大学生在道德认识上是非分明,崇尚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原则、奉献精神以及优良的中华美德,能对个人和社会的道德失范现象和行为进行鞭笞,而对于自己在道德行为上的失范往往缺乏自律,或者放任自流。在学习生活上,表现为缺乏人与人之间的协作精神,“凡事以自我为中心”,缺乏团队意识;在对待社会和他人时,则表现为缺乏奉献精神。

2.道德评判标准多元化。大学生面对纷繁复杂的诸多事物,能够做出自己的道德判断和选择。但由于各种传统的道德观、市场经济的道德观、民族的道德观、外来的各种道德观多元并立的影响,这种多元化的选择会导致青年大学生产生选择的困惑,也往往会出现道德评价标准混乱问题。

3.道德信念缺乏。一些学生反对任何道德约束,主张随心所欲,放任自由,对待社会所提倡的道德理想和道德规范表现冷淡,在道德信念、道德义务方面表现出“无动于衷”,学习先进认为无用,这些表现概括起来就是一部分大学生对“常德”的无知、对“美德”的麻木,对“失德”的无视。主要表现在理想信念淡化,集体观念淡薄,艰苦奋斗精神较差,常夸夸其谈、敷衍塞责、见异思迁、挑肥拣瘦等等,从整体上呈现出“道德信念滑坡”的趋势。

三、促进德育建设,重新树立大学生正确的价值观

1.高校校园文化与德育建设的基本要求。高校明确了校园文化与德育建设的价值取向,还要搞清楚如何发挥其功能,实现其价值的问题,即要探讨高校校园文化与德育建设优化融合的基本要求。学校作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阵地,担负着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主要任务。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是学校特别是高校德育的重要内容和实践环节,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推进素质教育、教书育人的有效途径。新的历史时期,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必须抓住举国上下贯彻落实《公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精神的契机,切实加强思想道德教育,努力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培养和造就适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新型人才。

2.增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的育人功能。增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的育人功能,就要使高校校园文化成为德育工作的最佳载体,这是由其自身的内涵所决定的。校园文化是以学生为主体,以课堂文化和课余活动为主要形式,以校园为空间的多方面、多类型的文化活动。校园文化建设就其内容而言,主要由学校的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构成的。作为一种意识形态和群体意识,高校校园文化通过特定的人文环境的熏陶、渗透和升华,将其长期培育和沉淀的专业精神与传统作风,形成该环境中人们共同的观念追求、价值标准、行为规范,从而不断作用于校园文化主体,实现以德育人的目标。

3.突出高校德育建设的主导功能。新时期高校德育如何适应形势发展的要求,牢牢把握住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主动权,增强高校德育的实效,是高校德育工作者必须正视的问题。

4.大学生文化素质、大学教师文化素质、校园文化理念三者合一的协调教育。“素质是指人们由先天察赋与后天教育(包括家庭、学校和社会环境)形成的,是人们为实现其社会价值和自身发展所具备的基本品质;其支撑要素是知识、能力、态度和体魄;它涵盖了思想道德、文化知识、业务能力和心理体格等几个方面。”校园文化作为一个有机的整体,有它自身的结构要素。其中主体要素,主要指校园的师生,师生是校园文化的创造者和传播者,其自身素质的高低,将直接决定或影响着新一代人才的成长和培养;校园文化中的客体要素,主要指校园中的文体环境,是师生在校园建设过程中认识和实践的对象,在这一过程中所形成的校园文化理念成为大学师生所认同的理想、信念、价值观和行为准则,成为高校办学的灵魂。大学生的文化素质、大学教师的文化素养以及校园文化理念,这三者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共同推进高校校园文化与德育建设的全面发展。

5.主课堂、辅课堂、社会课堂三堂合一的综合教育。主课堂、辅课堂、社会课堂三堂合一的综合教育强调的是校园文化中的人文环境影响作用。“近朱者赤”,优良、高雅的文化品味,浓郁的人文气息,在这样的校园文化环境中生活和学习,有益于促进人才的成长,大学生置身其中,就自然而然地受到熏陶与感染,成为高素质的人才,而残缺不全的校园文化培养出来的人也必定残缺不全。当代高校校园文化中的德育建设主要分为三个层次。一是主课堂(第一课堂),这是培育大学生高尚思想道德素质和文化素质的主阵地;二是辅课堂(第二课堂),这是通过开展校园文化活动对大学生实施思想文化和道德教育的阵地;三是社会课堂(第三课堂),即广泛开展社会实践活动,让同学们了解社会,在社会实践中接受社会公德和公民道德教育。在校园文化指导和统领下,三个课堂相辅相成,相互渗透,全面培养大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满足社会对高素质人才的要求,己成为当代高校德育建设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

6.宿舍文化、网络道德、党团组织三场共振的场域教育。高校德育建设是项系统工程,需要方方面面的努力。高校的根本任务就是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人才,后勤工作、网络建设及高校学生的党团组织等,都应朝着培养合格人才的既定目标而努力。实践证明,许多高校加强宿舍文化、网络道德、党团组织的综合教育管理,齐抓共管,使之三位一体,形成一股合力,其德育效果特别突出。

四、结语

大学生的德育教育不管从广义的社会影响还是狭义的个人发展方面都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为了进一步提高我们大学生的道德观,笔者认为必须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大学生的德育教育原则,采取灵活多样的活动或方式进行疏通引导,努力提高高校校园文化与德育建设的针对性、实效性和吸引力、感染力,努力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新型人才。

参考文献:

[1]刘献君.顺应时代潮流大力推进思想政治教育进网络[J].高等教育研究,2001,(3).

[2]张富良,王丽霞.网络时代思政教育的创新整合[J].思想政治教育,2003,(2).

[3]张红梅.浅析传统道德与大学生德育教育[J].时代教育,2011,(03).

[4]徐晓丽.王勇浅议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结合[J].中国校外教育,2009,(1).

[5]陈海华.当前我国大学德育教育为何遭遇尴尬[J],世纪桥,2009,(3).

[6]傅进军.大学校园文化[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1.

基金项目:西安工业大学教改项目,教改编号:13J2077。

作者简介:翟宁(1974-),女,西安工业大学,硕士,馆员,研究方向:网络信息技术。

上一篇:结合学科竞赛的城市轨道交通场站课程实验创新... 下一篇:融合词义信息的中文短语句法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