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二代――80后新贵的另一个“标签”

时间:2022-05-21 08:03:15

中国有句古话说“富不过三代”。麦肯锡的一项研究表明,约有70%的家族企业未能传到下一代,87%未能传到第3代,只有3%的家族企业在第4代及以后还在经营。

关于钱的问题,中国企业家可以有两条箴言教育自己的子女:

一,“不得谈钱,连想都不许想”。美国女作家伊迪丝・华顿(代表作《纯真年代》)出身贵族,这是她妈告诉她的头条戒律――这些人确实不需要考虑钱的问题。

二,卡内基说:“我给儿子留下了万能的美元,无异于给他留下了一个诅咒。”

当然,也可以学老摩根,他去世后留下了34页的遗嘱,全国报纸都引用其两千字的摘要,一个讨厌的编辑却把它总结为两句话:“摩根将灵魂交给上帝,金钱则交给儿子。”

很多人都意识到,全球都在经历规模最大的一次两代人之间的财富交接,“未来5到10年将是中国企业交接班的高峰期。”一个靠继承财富而上位的“富二代”阶层,将完成中国历史上从未真正有过的代际传承和阶层变迁之使命。“富二代”三个字就像一个密码,一旦开启,则无人能预测其命运。

普罗大众的你我或许会遇见他们,那是遇见机会,还是遇见自卑?

中国“富二代”的魔咒

雷晓宇丁伟

“富二代”的诞生

“富二代”接掌财富与权力的时刻并没有真正到来,但他们承上启下,不但承担着家族财富传承任务,还有可能带来中国“从富到贵”的商业文明变迁。

伦敦。梁冶中18岁到英国华威大学留学,过上了被父亲梁稳根安排好的接班人人生。他没结交到什么“名媛”朋友,“东软老总刘积仁的儿子是我的同学。”

巴黎。20岁的汪小菲一边学法语一边画画,但觉得自己艺术天分有限,应该“学个正正经经的专业”。他开始思考一个问题:要不要按照家族的需要修正自己的人生轨迹?一年后,他从艺术设计改学酒店管理――说到底,谁让他是俏江南张兰的儿子呢?

美国。很多大学校园里闪动着来自中国的影子。他们的名字,不,他们父辈的名字更加耳熟能详:碧桂园杨国强的女儿杨惠妍在俄亥俄州立大学;左宗申的女儿左颖在迈阿密大学;娃哈哈宗庆后(博客)的女儿宗馥莉先读了加州圣马力诺高中,又上了佩珀代因大学;新希望(行情论坛)刘永好的女儿刘畅16岁就去了美国读MBA……

在国外的精英教育、财富氛围中,他们已经感受到了这一代年轻人身上的相似之处:与生俱来的优越,以及终将不可避免的压力。现在,大部分人都已经学成归国,名片上印着高管的头衔和父辈企业的标志――犹如一枚家徽。

这是一份还在不断增加、不断更新、并且有可能不断删除的名单。它像是一张通往未来商业世界的门票,正被心照不宣地流传着。终究有一天,它会像美国的新富名单一样,被描述成一个阶层的“社交名流录”或“种马登记簿”(不要觉得粗俗,请记住沃伦・巴菲特的话:欢迎成为“幸运俱乐部”的会员)。

用一个老辈企业家的话说――他在一个“接班人学校”对富二代们谆谆教诲,企业从第一代传承到第二代的成功率是30%,从第二代到第三代的成功率则只有15%。

他还说:“你们的父亲母亲能在这三十年留下来,发展壮大,和他们同时创业又倒下的有多少?在座各位承担着伟大的使命,不仅是对你们父母,也是对中华民族的工业。你们是革命事业的接班人。”台下肃静。肃然起敬。

被催熟的一代

一个典型的富二代是这样诞生的――大多数人的生活是以妥协告终的,他们的生活却以妥协开始:

襁褓中,父母已经准备好了成长教育基金和将来职业规划;

四五岁,上贵族学校,学钢琴等家教,被大人抱着参加重要场合,学着跟大人物握手,当老师问你们将来长大了要做什么,脱口而出“企业家”;

七八岁,列席老爸的董事会(最著名的是李嘉诚),坐在专设小椅子上如听天书;

十来岁,出国留学,早恋被扼杀,读什么专业早已指定,在陌生的环境里孤独成长,每月收到爸妈寄来的账单和家书,一度放纵、反叛;

二十多岁,少主镀金归来,在父辈的企业体验多个岗位,两代人之间有摩擦,也重新认识对方;有的被委以重任――当总裁或执行董事,或“影子持股”,有的独立创业、搞投资、玩艺术去了;婚姻问题突出,“选妃”、“招婿”,并开始进入下一轮循环……

这种“被催熟感”简直洋溢在每个富二代的身上。采访过很多一代企业家的记者不由有一种奇怪的感觉:这群二代在扮大人状,说着与年龄不相符的话,是“男孩”、“小大亨”。

袁岳说,“富二代有‘三好’:生活条件好、教育条件好、创业条件好,普遍不愿意接班,大约有1/2创业,1/3接班,1/5游手好闲。”

但“看起来有作为的富二代是少数,而且太少了”,袁岳认为这有五种表现:一,明显不成器,缺乏危机感与对于压力的心理反应机制;二,缺乏对父辈事业所在社会环境的认知;三,具有在优越生活环境中形成的消费能力,极端缺乏对自我、社会关系与团队的管理期待与能力;四,缺乏自我节制与妥协能力,个性计较张扬;五,物质至上思想突出,极度缺少公德修养与道义感召力。

不过,今天就得出富二代的悲剧性断论还为时太早。接触越多,袁岳就觉得越有必要提出“富能不能过二代”的问题,“中国的家庭形成财富不容易,中国能有系统创造财富的生产力不容易,中国能有稳定与高品质的财富传承机会非常重要,我希望能引起依然重于事业而疏于教养之道的‘富一代’的重视,引起富二代的警惕或者争议。”

最终说来,富二代的问题是中国普遍的子女教育问题的现实版。被催熟的这一代,最需要避免两种症状:国外成长期的“照片”,和接班过渡期的“人格面具”。

穷爸爸,富儿子

关于钱的事,投资家琼斯这辈子只被叮嘱过一次:十岁时他爸带他到欧洲,庄严地站在卡尔・马克思的墓碑旁,“孩子,这个人预言全世界的多数人最后都将成为工资的奴隶。不过,你永远不会成为这样的一个人。”

与国外的富二代不同(更不要说贵族传统了),中国的富二代是“穷人在教育富人”,即第一代是白手起家摆脱贫穷,但仍然没有摆脱“穷人思维”,第二代天生优越但“精神贫穷”。慧泉国际教育集团总裁苏建诚对《中国企业家》指出了富二代现象中一个重要的问题。

“富二代是少数的幸运儿,但是社会普遍觉得他们不知足。他们没穷过,也就不知道有钱了的幸福。大家常常觉得,为什么你那么有钱还不快乐?父亲不理解他们为什么不惜福,我当年挣钱多么辛苦……两代人的人生价值观不同就在这里。”

值得欣慰的是,“代沟是进步的表现。这些代沟充满了亲情和分歧,从痛苦中发生新的转型。”茅理翔说,“最终父亲要放手;当然前提是儿子有使命感、责任感,要成才。”“中国人讲三代为官才懂吃穿,时间、环境才能养成富人思维,到了三四代才好。”苏建诚本身是台湾“富三代”,“我父亲就是一个富二代,所以明白我的想法,不框我。为什么常说富不过三代?其中二代要负责,但是二代不起来,一代又要负很大责任。”

富N代的未来

经过30年的创富动荡,中国终于迎来了历史性的财富传承,以及“从富到贵”的商业文明变迁的可能。五六十岁的“婴儿潮一代”(Baby Boomer)逐渐变老,接近退休,二三十岁的“Y一代”(Generation Y)开始登场,崭露头角。

说到底,富二代们有自己的阴影、魔咒、悲哀和存活率,但就一个家族企业的发展史来说,他们也是绝对关键的一代。

在陈凌教授看来,富二代是“新的一代”,“是改革开放以后出现的新鲜事物,在中国断裂的商业史上没有先例。他们也承担着中国商业时代在柳传志、王石这代人退出之后的转型任务,无论是产业转型、管理模式的转型还是经营理念的转型。”

茅理翔也认为,“第二代还能够感受到第一代的奋斗,并且能够继承这种使命感,这些东西到了第三代又会淡化。二代承上启下,国外也是如此。”

总之,第一代人艰苦创业,第二代人玩着创业,这对他们是一场游戏。袁岳说,“不能寄望太高,一代人有一代人的分化。总的来说,80后崛起的总量会比90后少。这一代人的特征就是和前后两代人的关联性不强,独,自我封闭。”

也许用不了多久,这群人就会成为商业史、文化史记录和反思一个时代的最佳素材。但且不说盖茨比,这些人里会出现“下一个柳传志”、“下一个王石”吗?直到所有采访结束,也没有任何人敢下任何结论――包括他们自己。“富二代”三个字就像一个密码,一旦开启,则无人能预测其命运。

(摘自《创富时代》)

“帝王之子”的困惑:一个“富二代”的自白

口述 | 梁冶中

中考的时候,我没考上全省最好的学校。这可被我爸逮着机会了。他说,你必须暑假在岳麓山上给我做一个月的和尚。我也没办法,理亏,就在庙里背了一个月的古文诗词。这段经历我受益匪浅。《长恨歌》、《琵琶行》、《古文观止》,都是那时候背的。现在还记得“汉皇重色思倾国,御宇多年求不得”。还有一句我挺喜欢的,“行宫见月伤心色,夜雨闻铃肠断声”,我的QQ网名就叫“行宫月”。

他是那种有话放在心里、特别“中国式”的父亲。他从来不会当众表扬我,不说我坏话就不错了――只有一次,我刚去英国的时候给他写了一封信,讨论“为什么中国人不像欧美人那样善于制造偶像、尊重信仰”。后来我知道,我爸在董事会上宣读了那封信,可能很兴奋,觉得儿子开始琢磨事儿了。

小时候,我很少见到他。一个星期能见一面吧,到了高中可能一个月见一面。反正自个有自个的事儿,他懒得理我,我也懒得理他。留学的时候,能两个月给他打个电话就不错了。唐总他们老劝我说,兔崽子,多给你爸打打电话呀。回国后,我俩基本天天都能见面,但从来都是这样的开场白:“爸,我觉得我最近有点问题。”然后两人就坐下来,有事说事。总之,从来都是说大事、工作上的事,生活从来不谈,绝对不会说。

他有超乎寻常的自制力,简直不可思议。上大学时我看了很多名人传记,觉得只有林肯有点像他。林肯为了理想不断地暗示自己,自己就是做这个事儿的。当暗示的次数越来越多,就变成下意识和条件反射了。这是一种强大的意志力,我爸也是这样。按他的解释,他和他的同事们都有一种极其伟大的信念和理想,觉得这就是他人生的最终价值。有了这个以后,他能够让所有的事情服从于这个目标。他对于自己的追求简直有一种膜拜。

眼下,我跟他只有学的份儿――哪有没谈过多少恋爱就自称情圣的?但现在我也会给他一些建议。比如说,在车间工作一年以后,我觉得三一的管理方式太粗糙,跟他提过好几次,要注重信息化、量化管理,毕竟三一今后不只是要跟徐工竞争,还要跟世界竞争。他就老反问我:你怎么变成个量化主义者了?

他身上也有些东西是我不会去学的――他不顾家。老爹长年在外头蹿来蹿去的,觉得有些事情妈妈做是理所当然的……话说回来,谁的妻子好做呀?哪个成功人的妻子不受了很多委屈呀?

(摘自《南都周刊》)

陈豪:邻家男孩般的80后“老娘舅”

接力

和陈豪见面的地点,是在苏州河边上的一个由旧仓库改造而成的创业园区。陈豪在这里租下了270多平米的办公房,用来做他刚一手创立的“接力中国”青年精英协会的办公场所。

“这里是餐厅,这里是会客区,我会放很多书在这边;这边是活动区,我考虑放一张台球桌……”陈豪眼中的“接力中国”就是这样的一个俱乐部性质的团体:汇聚“第二代企业家”,给像陈豪一样家庭背景的人提供学习和交流的平台,“我们收取会员费,但是并不以盈利为目的”。

陈豪是典型的富二代。由于性格开朗、处事圆滑、老练见识广并乐于助人,陈豪身边聚集了一大群和他一样背景的“富二代”:不甘平凡接手家族企业,梦想自主创业实现自我价值。相同的背景和类似的经历,让他们走到一起。这也是陈豪的“接力中国”创意的起源。

“我们协会将不定期举行各种培训,专门针对第二代企业家,如请各种企业界、学术界的名师过来讲课,不断充实自己。”26岁的陈豪如是说。在他看来,他和他身边的朋友最终是要接过父辈手中的企业,并将之发扬光大,“但是我们现在还不具备接班的能力”。

“我们都才20多岁,我们现在最大的任务就是学习,积蓄接力的能力。”陈豪口中的学习,当然不仅仅是书本上和学校中的那种学习,应该是广泛的,当然包括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学习,“每个人的背景不一样,特长也不一样,相互学习可以优势互补”。

转型

从小就跟着父母走南闯北的陈豪,亲眼目睹自己的父辈是如何发家致富的,正是这种耳闻目睹的熏陶,和父辈那样创业,然后打下自己的一片天地,一直是陈豪的目标。

目标离陈豪是如此之近。

从商最难的就是选准行业,找到商机。而陈豪凭借他敏锐的头脑和独到的眼光,从大二经营二手书市场开始,先后经营过门面店,卖过手机短信促销卡,校园消费联盟卡等。在不断的探索之中积累了资本和经验。

“任何事情都有切入点,比如我不卖二手书,就不会去开门店,不开门店就不会去卖手机电话卡,也就不会想到去做SP(无线增值服务)。”陈豪这样说起他的创业史,虽然家境富裕,但是陈豪创业启动的资金却并没有来自家庭的出资。“用的是大学四年的学费和生活费,这个是考取大学的时候父亲一次性给的。”

2004年SP是火爆的,也让陈豪挖到了第一桶金。他给自己买了辆帕萨特,大学毕业后又和浙江的几个朋友投资了自己的网站“团购网”,并自己任总经理。管理了一年才发现,“我自己不是好的管理人才,尽管战略方向是正确的”。合伙的投资者一个40多岁,一个60多岁,都很看好他的点子,这时候劝他退出管理,专门做风险投资。

在朋友带领下,陈豪认识了风险投资业的专业人士。“去他家里,他在那里吃面,我在旁边滔滔不绝说我自己做过的事情,面吃到一半,那位资深人士放下碗说,你做过的其实就是风险投资,但你要完成从企业家到资本家的转变。”并劝他专心做风险投资,不要介入到直接管理。

“80后”

陈豪说:“过去,我的创业是自己投资自己,想的是怎么去操作,找谁帮忙的问题;现在,我变成了投资人,只能是学着做。商业模式的判断需要经验的积累,有一个学习的过程。路没走过,就不知道石头在哪儿。根据我的经验,倾听60后、70后,就是80后成功的捷径。”

说到80后,陈豪开玩笑说:“我要远离80后这个词。在以前很长一段时间内,这是个偏负面的词,甚至有人说中国的80年代是废掉的一代。” “每一人都有自己独特的特点,都有自己的中坚力量。比如60年代的人做官的多,70年代的企业家多,80年代的呢?还有待我们去向世人证明。”

在蓝海天使资本的团队里,有1个是“60后”、2个“70后”、再加陈豪这个“80后”,相当完美。“80后”投资人有啥优势?陈豪笑称:“我们最大的优势就是年轻,我们有激情。大多数风险投资人都是结果控制,根据创业者的报表来掌控。但我们可以过程控制,我们精力旺盛,可以参与进去,边学习边探索。同时,我们对新鲜事物、新型商业模式的接受度更强,我们本身就是80后,就是未来的消费大军,我们可以站在消费者的角度考虑问题。此外,大家都是年轻人,我们与创业者沟通更容易。”

“老娘舅”

在朋友的眼中,陈豪几乎是无所不能的。“朋友们有什么事情或者遇到什么问题,首先想到的都是我。”陈豪对这一点很自豪,有朋友父母来上海体检,会让陈豪联系医院和医生;来上海投资,会让陈豪介绍项目或者合作伙伴……因此,朋友们都笑称陈豪为“老娘舅”。

“我觉得我在我们这群朋友中起到了一个枢纽的作用。”陈豪说。在朋友的每一次聚会中,陈豪都是最活跃的哪一个,也是调动气氛的那一个人。

作为富二代,陈豪和他们的朋友和别的“二世祖”群体不同,他们中多数开普通车;每周在茶馆集会多次,“思想PK”。他们将来的总部,“接力中国”青年精英协会的办公地点,月租才1万多元,“我们觉得能做事就行了,不要排场。”陈豪说。

他们开会讨论时会穿上名牌西装,“平时很随便,有几个喜欢网吧气氛,坚决上那里打游戏的,穿得尤其普通――主要原因是,从小什么名牌没见过?”

稍带些纨绔子弟气息的,是他们租下了位于上海杨浦区复兴岛上的白庐。这是当初撤离上海前最后住过的地方。坐在白庐八角会议室里,宛若是在挥斥方遒。

三亚是陈豪最喜欢去的地方,不忙的时候几乎每隔一周就要去逛逛,最喜欢做的一件事情就是潜水,“水下的世界和陆上的是完全不一样的,在下面没有声音。你只能眼睛去感受,感觉很奇妙。”说这话时候的陈豪,没有80后的稚气,有的只是70后甚至60后的成熟。

这种超越同龄人的成熟,在他看来,是他最大的优势。“我们做了别人40岁时候才会做的事情,比别人多赢了一点时间。”

(摘自《新阶层》)

上一篇:教育比尔·盖茨 下一篇:也谈人生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