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港市椅圈镇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综合效益分析

时间:2022-05-21 12:23:42

东港市椅圈镇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综合效益分析

摘要通过对东港市椅圈镇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实施内容、可行性、节水措施的研究,并对该项目带来的经济、社会、生态效益进行分析,最后提出相应的建议,以期为高标准农田建设提供参考。

关键词高标准农田;建设;综合效益;辽宁东港;椅圈镇

中图分类号S2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007-5739(2011)11-0245-01

东港市地处辽东半岛东端,南临黄海,东依鸭绿江,隔江隔海与朝鲜半岛相望,土地总面积24.47万hm2,耕地9.07 万hm2。拥有水田总面积5.33万hm2。2008年粮食总产量47.37万t,是全国800个产粮大县之一。东港市作为国家和辽宁省重点产粮大县,粮食产量徘徊不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2]:粮食成本呈逐步上升的趋势,而粮食价格涨幅低于成本增幅,种粮比较效益长期偏低,影响未来粮食增产潜力发挥;农业基础设施依然薄弱,中低产田比重高,抗灾能力弱;粮食单产不稳定,年际间波动大;灌排设施老化失修、工程不配套,水资源利用率不高,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差。项目区属老水田区,地方投资有限,与农业生产建设所需资金相比差距甚大,致使农田灌排能力较弱,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落后,农业发展后劲不足。因此,通过加大投入,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实现粮食增产目标是当前的首要任务。

1项目区实施内容

东港市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从2008年开始实施,现已完成三期工程,主要针对中低产水田进行改造,采取渠道衬砌等节水措施,配套田间建筑物,产生了明显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促进了当地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2009年高标准农田建设示范工程项目包括椅圈镇1个乡镇,涉及于家村、康家村等9个行政村。高标准农田建设示范工程项目计划建设高标准农田1 333.33 hm2,计划兴建田间配套桥、涵、闸等建筑物549座(其中分水斗门26座,渡槽2座,分水农门248座,路涵265座,渠涵8座),灌溉渠道衬砌80.865 km(其中支、斗渠现浇砼衬砌25.165 km,农渠预制砼U型槽衬砌55.7 km),疏浚渠沟65 km。通过综合改造后,达到水、土、田、林、路综合治理,加强中低产田改造,集中力量打造高标准农田,真正做到“田地平整肥沃、水利设施配套、田间道路畅通、林网建设适宜、科技先进适用、优质高产高效”的示范效应[3-4]。

2项目实施的可行性

在项目区内开展高标准农田建设示范工程,是稳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保障国家粮食长久安全的物质基础,有利于解除制约该区农业生产的关键障碍因素,有利于稳步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有利于调整产业结构,促进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和农村发展,可充分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确保国家粮食生产安全。

项目区土壤肥沃,水质清澈,水源充沛,宜发展水稻生产和蔬菜种植及水产养殖业,发展高效农业、设施农业、绿色农业、生态农业、订单农业、观光农业前景较好;发展绿色无公害水稻栽植,发展稻田养蟹、虾、鱼等,农民积极性普遍较高。因此,通过建设高标准农田,积极推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大力培育主导产业,发挥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中的导向性、示范性和带动性作用,可以取得“建一点、带一片、成一线、富一方”的效应,把项目区建设成为增加粮食产量的支柱、标准化生产的楷模、现代农业建设的亮点。

3项目区节水措施

项目区节水措施主要是对现有斗、农渠进行硬化防渗;在农渠进口增设分水斗农门,在斗渠分水口处设置量水设施。渠道衬砌方案的确定:项目区水稻生产供水损失较大的环节是输配水过程中的渗漏损失。渠道的渗漏损失是渠系水利用系数不高的决定性因素。为解决这一问题,拟采用衬砌防渗技术对渠道进行防渗处理。采用衬砌防渗技术,可以大大减少渠道渗漏损失,提高渠系水利用率。同时,还可提高渠道的抗冲能力;减小渠道糙率,增加流速,加大输水能力。初步选择2个方案,即浆砌石防渗方案和混凝土防渗方案,现将各方案优缺点比较如下。

3.1浆砌石防渗

结构形式:500 mm厚浆砌石护坡、护底。优点:抗冲流速较大,浆砌石抗冲流速可达3.0~6.0 m/s;抗冻和防冻害能力较强。由于浆砌石衬砌厚度大,大于冻深,采用浆砌石衬砌等于基础采取了部分置换,且加大了抗力,从而减轻了冻害;具有较强的稳定渠道作用,浆砌石属刚性材料,本身即具有固渠和稳定渠道的作用。缺点:不易采用机械化施工,需要劳动力较多,施工质量较难控制;厚度大,方量多,劳动强度大,造价比较高。工程造价约为86元/m2。

3.2混凝土防渗

结构形式:面层为80 mm厚混凝土,下设400 mm厚砂石垫层。优点:混凝土衬砌强度高,耐久性好;混凝土衬砌能防止动植物穿透或外力破坏,在正常情况下,混凝土衬砌渠道可运用50年以上;过流能力强,允许流速大,一般为3~5 m/s。便于管理,渠道采用混凝土衬砌后,除解决渠道坍塌、冲刷外,还可防止杂草生长,减少淤积,便于管理,节省管理费用。缺点:适应变形能力差,易发生冻胀破坏,结构复杂,造价最高。工程造价约为95元/m2。

(下转第247页)

(上接第245页)

经方案比较,并考虑项目自身特点、该地区实际情况、工程造价及东港地区混凝土防渗技术的成功经验,该次施工渠道防渗采用混凝土防渗方案。

4综合效益分析

4.1经济效益

项目建成后可改善水田面积1 333.33 hm2,可增产3 t/hm2,每年可增产粮食2 000 t,水稻及副产品的现行价格按2.0元/kg计算,则年可新增产值400万元;项目竣工后灌溉水利用系数由0.43提高到0.53,节水量为3 420 m3/hm2,全区共节水456万m3,可用于椅圈镇居民生活和工业用水;项目竣工后,有利于形成稻养蟹、蟹助稻、稻增产、蟹丰收的稻蟹共生、一水两用、一地双收的高效、立体、生态种养模式,成蟹平均产量为300 kg/hm2,每年可产河蟹400 t,按12元/kg计,每年可新增产值480万元。项目区新增农产品生产能力2 400 t,农民收入总额增加,纯收入增加400万元,项目区人均增收256元。

4.2社会效益

项目区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实施后,改善了灌溉渠道的输水状况,提高了用水效率,做到了适时、适量的计划供水,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有利于当地农民调整产业结构,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农村经济实力、增加农民收入,可充分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确保国家粮食生产安全。

4.3生态效益

项目区开发后,营造防护林可增加林网覆盖率,有效控制水土流失面积,减轻了水土流失对土地的破坏,既减轻了对沟壑的割切,又避免了土地的石化和砂化,明显减轻河道的洪水、泥沙危害,减轻了风蚀和风沙的危害。同时可使农田防护林网内的温度、湿度、风力等发生变化,减轻了霜、冻和干热风的危害,更加有利于农、林、牧副渔等各行业的健康发展。

5结语

东港市水稻主产区为老水田区,农业基础设施相对薄弱,经过改造后综合效益十分明显。但是因资金有限,有部分水利设施尚未配套,不能充分发挥效益。建议在今后农业综合开发中加大投入,并且可以整合涉农项目资金、多家单位紧跟开发步伐治理一大片的局面,开发和其他部门相互配合、联合治理,以创造更好、更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6参考文献

[1] 刘晓春.东港市现代农业的发展策略[J].新农业,2010(11):60.

[2] 胡振德.东港市依靠科技进步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J].辽宁科技参考,2001(6):30-32.

[3] 郭秀宏.提高认识 加大力度 积极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J].中国农业综合开发,2011(1):20-22.

[4] 宋祥刚,朱跃文,马辰,等.高标准粮田生产系统集成研究[J].现代农业科技,2010(22):241-242.

上一篇:农作物灌溉制度分类与制定 下一篇:互助县乡镇水管站在解决三农问题中存在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