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高中化学课堂教学中问题串的设计

时间:2022-05-21 09:34:15

谈高中化学课堂教学中问题串的设计

摘要:文章针对目前课堂教学中问题设计中存在的不足提出了问题串的设计原则,结合化学课堂教学具体阐述了问题串的设计的四种形式。

关键词:问题串;设计

文章编号:1008-0546(2013)11-0026-02 中图分类号:G632.41 文献标识码:B

doi:10.3969/j.issn.1008-0546.2013.11.009

问题串是指教师针对每个学习内容(或学习材料或学习任务)及目标,设计的引导学生开展学习的核心问题(主问题),即具体的能引领学生展开学习活动的问题。问题串的设计是教师组织学生有效开展活动的关键。

一、问题串的设计原则

1. 最近发展区原则

问题串设计应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内。所包含的事件应为学生所熟悉的,是学生通过现有知识“跳一跳”就能解决的。而做到这些最有效、最经济的途径便是与课本的内容相匹配,将典型的例题或习题进行适当的改编。

2. 本源性原则

教师在设计问题串时,应紧紧围绕核心的知识和教学目标,不在一些细枝末节上大做文章,以免影响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3. 弹性原则

问题串设计要体现一定的弹性,要能让学生积极地、主动地去思考,不要过于“琐碎”,以免让学生过于依赖教师,过于依赖教师的问题。

4. 整体性原则

问题串的设计要从整体出发,整体把握课程内容。“课堂教学中的问题串往往反映知识的逻辑结构,体现教学目标,所以教师首先要明晰教材的逻辑系统,理清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清楚课程、章、节、每一节课的核心内容,这样才能融会贯通,使每一节课的问题串为整体课程教学服务”。

5. 针对性原则

问题串设计要把握其核心,要针对教学重点、难点和疑点,应考虑围绕一节课的知识主线和能力培养目标等核心设置问题串。问题串的设计是激发学生的思维,而不能强迫学生的思维。问题串的设计一定要注意预设与生成的关系。教师预设的问题串是按照课程内容、学生情况等设计的,反映教师的教学思路,具有科学性和合理性。

6. 分层性原则

问题串设计并不是把几个互不关联的问题随意地叠加在一起,要根据教学目标,把教学内容编设成一组组、一个个彼此关联的问题,这些问题必须指向一个目标或围绕一个主题,成为系列。问题之间有着内在的逻辑联系;符合学生自主建构知识的条件。教学中,一般采用“低起点,小梯度,分层次”的方法,将学习目标分解成若干层次,设计出由浅入深的问题,让每一个问题都成为学生思维的阶梯,在适合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内运用一系列问题串设问,层层递进。

二、问题串的设计形式

1. 整体式问题串

整体问题串的设计就是从整体出发,整体把握一节课的内容,根据教学目标,以完整的主动建构知识的学生活动过程整体设计。教师要明晰教材的逻辑系统,理清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清楚每一问题引发的学生活动,这样才能融会贯通,使一节课的问题串为整体教学服务。

例如,学习《二氧化硫的性质和应用》时,可以设计为以下问题串。

Q2:信息很多,是不是可以把这些信息分类处理?例如物质类别及性质的分类处理,反应类型的分类处理等,从而从“酸雨”这个现象中,找到SO2及相关物质的性质的规律?

Q3:从刚才的信息分析中,请你猜想SO2具有哪些化学性质?你想用什么化学试剂去验证你的猜想?

Q4:请你利用所给试剂通过观察实验现象验证你的猜想,并做好相关记录和分析。

Q5:根据你对实验现象的分析,归纳二氧化硫及亚硫酸的性质,写出化学反应方程式。

Q6:请根据你所学的知识,思考如何防治酸雨?

上述六个问题,通过自主学习――信息分类――提出假设――实验探究――归纳整理――解决问题,通过整体设计,帮助学生建构了实验探究的过程。

2. 分层式问题串

对于一个知识跨度大,对学生思维能力要求高的学习板块,如果要求学生一下解决可能难度较大,因此,在问题串设计时,我们要由浅入深,分层设计,让学生在解决一个个小问题时得到提升。在教学中可以把教学内容设计成一个个彼此关联的问题,这样每一个问题都会成为学生思维的阶梯,学生在问题串的引导下,不断探索新知识。

例如,在学习《化学反应速率》时,可以设计以下问题串:

Q1:回顾一下你已经学过的化学反应,哪些进行的比较快?哪些进行的比较慢?

Q2:观察以下化学反应时,一般你会通过哪些现象来判断反应进行的快慢?

Q3:如何对化学反应快慢进行准确的定量描述呢?

Q4:化学反应速率是如何定义的?

Q5:氮气与氢气制备氨气,在反应的前100s,氮气的浓度从2mol・L-1降到了1.7mol・L-1,则在这100s里用氮气表示的反应的平均速率为________。

Q6:如果用氢气表示这段时间里的化学反应速率数据会一样吗?不一样的话请你算一算是多少?

Q7:仔细比较2组数据,是否可以发现一些规律?

Q8:N2 + 3H2 = 2NH3在三种不同条件下的反应速率为(1)v(N2)=0.3mol/(L・s)(2)v(H2)=0.6mol/(L・s) (3)v(NH3)=24mol/(L・min )

则该反应速率的快慢顺序为______________。

Q9:你能归纳出运用化学反应速率的注意事项吗?

前两个问题结合学生已有基础知识,能力要求低,大多数学生可以顺利解决,第三个问题主要起过渡作用,第四个问题引出定义,第五个问题巩固化学反应速率的概念,第六、七个问题通过学生计算发现规律,第八个问题是知识的应用,最后一个问题考察学生的归纳能力。通过这九个问题,将难点化解,问题设计层次分明,让不同的学生都有所收获。

3. 对比式问题串

在化学学习内容中,有很多知识点之间有相关性或相似性,比如乙烯和乙炔、碳酸钠和碳酸氢钠,在教学时我们可以将性质相似或通过对比突出性质不同的内容放在一起,设计系列对比式问题串,通过学生解决这些问题,加深对知识的理解,然后要求学生按照同样的方式去解决其他知识点,培养学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能力。

例如,学习《碳酸钠与碳酸氢钠性质》时,我们可以设计对比式问题串,具体如下:

阅读课本“碳酸钠与碳酸氢钠的性质比较”表格,思考并讨论以下问题:

Q1:若用碳酸钠或碳酸氢钠做洗涤剂,请问你选择哪一个?为什么?

Q2:若用碳酸钠或碳酸氢钠做泡沫灭火器,请问你选择哪一个?为什么?

Q3:若用碳酸钠或碳酸氢钠做面包中的发酵粉,请问你选择哪一个?为什么?

Q4:往饱和的碳酸钠溶液中通足量的二氧化碳气体有何现象?为什么?

Q5:请设计尽可能多的实验方法来区别同浓度的碳酸钠和碳酸氢钠?

4. 循环式问题串

循环式问题串就是通过“演绎――归纳――演绎”,让学生在解决问题中归纳出一般规律,再利用所学知识应用到新情境和新问题,避免了对知识的死记硬背,实现知识点之间的贯通和转换,有利于学生认识事物的本质规律,提高解决问题的灵活性和有效性。

例如,学习《盐类水解》知识时,可以设计以下问题串:

Q1:观察实验将石蕊试液分别滴入氯化钠、氯化铵、硫化钾溶液中分别有何现象?

Q2:请你从影响水的电离平衡的角度分析产生这些现象的原因?

Q3:……

Q4:请你归纳盐类水解的一般规律。

Q5:分析碳酸钠为什么可以去污?铵态氮肥为什么不能与草木灰同时使用?

有效的问题串设计充分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的主导作用体现在对于学习内容以“问题串”为导向的设计过程中,同时,教师的主导作用还体现在学生活动过程中教师对活动的指导作用及活动后对教学目标达成反馈全过程中。

上一篇:撒播平安种子,收获安宁、幸福 下一篇:富滇银行应对转型:数据成为银行安身立命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