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是我说 第4期

时间:2022-05-21 07:33:55

我曾经刻过“愧能”一印,原本是看了清代黄小松“金石刻画臣能为”一印所引发的感慨之作。“金石书画”是我平生所爱,又时时因此而累,曾有愧对之情。也曾想要放弃一二,专司其一,但又每每难以取舍,困顿其中,因为它们都已深深的融入到了我的生命之中。

对书画的记忆,最早可以追溯到上学之前的涂鸦时代。那是,83版《射雕英雄传》热播之时,我总是一边看电视,一边用粉笔在地上画郭靖、画杨康、画桃花岛……诺大的房间竟然不够我画的,地上的痕迹自然能得到亲友的夸赞。有时也用粉笔在地上写仅认的汉字,“逯”字当然在其中。我想大凡中国人对于字多半是从姓氏开始,这代表了中国人对于祖先的崇敬,对于传统的尊重。我的伯父是我们家族公认的“文化人”,有见识,也有很多的藏书。我就不止一次偷偷钻到他家,翻看那一大柜子图书,小人书中的孙悟空、白骨精、九头狮、土行孙……有很多到现在我都历历在目。伯父看了我写的字,很严肃地告诫我,“逯”字的最后一捺一定写的要向刀一样,说着用粉笔在我原来的字迹上修改。我清晰的记得被伯父修改之后的捺画,真的像一把刀一样,是那么的有力好看。这可能是我对书法用笔最早的记忆吧!而对于绘画的最早兴趣,来源于对我二哥的崇拜,他是我们村子中“有名”的小画家,在市里的比赛拿过奖,还曾得到过一位乡贤的赞赏,以一本《芥子园画谱》相赠。这本画册由于我的喜爱,也自然成了我的财产,一直陪伴我到初中毕业,后被朋友借去未还,从此发誓再不外借书籍。其实对于那本《芥子园画谱》记忆实在太少,一方面因为它是黑白的,还没有我们的美术课本好看,另一方面,没有毛笔更不知道宣纸为何物,再加上没有老师的引导,自然是束之高阁,绝少问津了。

对于金石书画的全面学习,是从我初中毕业考入焦作师范美术专业开始的。之后又求学京华,中央美术学院大量严格的技法训练,中国国家画院自由开放的教学环境,中国艺术研究院严谨缜密的学术氛围都给我留心了深刻的印象。

记得美院第一节课是王镛先生上的,先生以自己的经验告诫我们:学习书法的同时,可以多涉猎一些绘画篆刻知识。在学习的过程中,会时常遇到许多一时难以解决的问题,这时候,索性就把书法先放一放,画些画,刻些印,将思绪转移一下,过段时间,原来困扰自己的苦而不得的问题竟然会迎刃而解。在学习过程中,我也时时困惑,困惑如山重水复,而绝少有柳暗花明的快乐。困惑技法的不纯熟,困惑风格的确定,困惑有太多的问题没有解决,总感觉时间不够用,“恨不长绳系日”。对于金石书画,自己很清楚,每一门都精深宏大,都值得自己一辈子皓首躬身。特别是当今社会,专业分工越来越精细,人才讲究越来越专一,而自己的坚持是否有意义?

清代学者沈宗骞在《芥舟学画编论山水》曾言:“要知从事笔墨者初十年但得略谙笔墨,又十年而规模粗备,又十年而神理少得,三十年后乃可几于变化。”细细品读,沁人心肺,如释重负,原来时时困扰我的问题根本不是什么问题,全是自己急功近利的心态所致。

我时时告诫自己:艺术是一种修行,一辈子的事,不要急,慢慢来,要用自己一生去实践。但无论成败,千万不要失落了内心深处的那份纯粹与简单!

上一篇:试论欧阳询楷书艺术特点及形成原因 下一篇:造像精粹 方圆自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