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思”生成性课堂教学

时间:2022-05-21 12:09:41

“三思”生成性课堂教学

[课例]苏教版小学五年级上册第九课《推敲》(第2课时)

(我原计划是通过对课文的讲解,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推敲”二字的含义,引导学生把“推”和“敲”两个行为动词演变为“斟酌”之意,并引导学生将“推敲”的意识应用到习作之中去。可在教学的一开始,我就发现学生的理解出乎意料。)

师: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唐朝著名诗人贾岛与韩愈一起讨论诗句中用词的故事,谁来说一说,你从故事中明白了什么?

生:我明白了“推敲”的意思就是在写诗和作文时斟酌文字。

生:我明白了推敲文字对写作的重要性。

生:我明白了贾岛和韩愈之所以出名的原因。

……

(听着学生的回答,我发现,课前低估了学生的理解能力,学生完全能自主地理解。于是,我对讲解为主的教案进行了调整。)

师:大家愿不愿意做一次贾岛,来推敲推敲这篇课文中的词句呢?

生:(齐答)愿意。

师:那就请大家静静地读,细细地想,将文章中的一些好词句反复地琢磨与推敲。

(一刻钟时间内,学生静静地默读,反复地推敲,写出了读后感,留下了批注。在之后的全班交流中,有很多精彩的叙述远远超出了我的想象,更远远超出了我课前的预设。)

生:“早年因家境贫寒”中的“贫寒”这个词用得好。因为这里说的是“家境”,用“寒”字更能突出家里贫困穷苦,比“家境贫乏”或“家境贫困”要好些。

生:我觉得“他沿着山路找了好久,才摸到李凝的家”。这句话中的“摸”字用得好。“沿着山路”说明路难走,用“摸”字非常准确。

生:“行人、车辆纷纷避让,贾岛骑在毛驴上比比划划,竟然闯入了仪仗队中”。这句话中的“闯”字用得好,写出了贾岛的无意与推敲文字的“痴迷”。

生:当所有人都在避让仪仗队的时候,他的脑子里只有“推”和“敲”,怎么可能去控制他的坐骑――毛驴呢?

生:就是因为无人控制,所以毛驴才“闯”进了仪仗队里的呀!

生:贾岛挺可笑,但事实上并不可笑。因为这就是贾岛认真写诗的一种体现。

师:通过刚才的读、刚才的写、刚才的讲、刚才的听,大家想到了谁呢?

生:我想到了安培,他在马车后背箱上演算数学题。

生:我想到了牛顿,他把手表放在锅里煮。

生:我想到了法布尔对昆虫的痴迷。

……

一思:学生的思维为什么会如此活跃?

在生成性的课堂教学中,重要的是教师对学生学习需求的判断,以及敢于相信自己的判断并依照它改变自己原先的预设。如果我依照原先的教案,通过讲解让学生懂得“推敲”的含义,及时让他们自己讨论,也决不会有课例中的精彩出现。学生的学习需求有些是可以预先准确估计的,而有些则是无法正确预计的。当课堂上发现预设过高或过低时,就要调整自己的计划,以适应学生的学习需求。这样的“适应”表面上看是一种“迁就”,实质上是教师角色的转换。传统的课堂教学中,教学具有“传道、授业、解惑”的权威,教师的计划是课堂的“圣旨”,无论学生的学习需求怎样,反正整个教学过程都得按预先的计划行事,而在生成性的课堂教学中,教师作为“平等中的首席”,他的权威是内在于教学过程的,产生于教学过程的。“计划”本身也是在教学过程中生成、完善的,教师则为“组织者”、“促进者”,而非“控制者”。这一转变看似简单,但其中却蕴含着学生观、知识观、教育观甚至人生观的转变。然而。在生成性课堂中是否拒绝一切的“预设”,“预设”是否可以不要了呢?这便引发了我的第二个思考。

二思:有了“生成”还要“预设”吗?

课例中的“生成”是以我的“预设”的存在为前提的。我的预设目标偏低,而生成使得教学过程不得不打破“偏差预设”。如果因为临时“生成”,而省略了“预设”,想要把握住转瞬的灵光,是很难的。从某种程度上说,“生成”如果失去了“预设”,根本不算“生成”。其实,“预设”和“生成”从某种层面上看,都是一种“生成”,“预设”的生成先于课堂教学,而“生成”的生成则同步于课堂教学。在课堂教学之前,教师依据经验对将要生成的课堂事件进行预测(课上的引导提问及学生的反应)在传统课堂教学中便将这一预测毫无批判地直接移植到课堂教学现场,而在生成性的课堂教学中却需要对这一预测进行现场抉择,即时的批判并将结果反映在课堂教学中,生成性课堂实际是一个“即时性反思”的过程。由此可见,没有课前的“预设”,课堂教学中就失去了“反思”的对象,“生成”便成了无源之水。生成性课堂教学需要预设,而且是“充分的预设”。然而,怎样的预设才是“充分的预设”呢?这便引发了我的第三个思考。

三思:怎样的预设才是“充分的预设”?

一方面,把握住教学目标是主导生成性课堂教学的基础。弄清楚一篇课文到底需要教给学生什么,应让学生具有怎样的能力,这一方向需要好好把握。比如课例《推敲》,就是要让学生明白语文的字词不是信手拈来,而是斟字酌句的,尤其是要斟酌自己习作中的遣词造句。这样才能保证生成的结果不偏离课的教学主旨。

另一方面,把握住文章是主导生成性课堂教学的关键。如果生成的机会来了,由于教师对文章的把握不足而糟蹋了良机,实为可惜。教师对课文的把握充分与否,直接影响着生成性课堂教学中对学生的正确引领。比如课例《推敲》,我正是把握住了课文中用“闯”来形容贾岛的匠心所在,才会有“通过刚才的读、刚才的写、刚才的讲、刚才的听,大家想到了谁呢”的一问,也才会有学生们把学过的名人轶事融会贯通的场景。

以上是就一堂课引发出的“三思”,对生成性课堂教学,我要不断地观察、探讨和思考。

上一篇:让语文课多一些“语文”味道 下一篇:英语课堂改革与合作学习的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