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爱无痕的思考与践行

时间:2022-05-20 09:09:19

大爱无痕的思考与践行

教育到底是什么?这是我长时期思考的话题。其实,归根结底,教育的全部艺术是“爱”,无“爱”,不成其为“教育”。记得夏口尊就说过:“没有爱的教育就像池塘里没有水一样,不称其为池塘。”决定教育成败的关键是什么?那就是教师。彰显教师人格魅力的核心又在于师德,师德是实现教育理想的基石,无“德”的教育是苍白而又可怕的。“德”,既是教育的起点,更是教育的终点。

教育作为培养人的事业,是塑造美好人性,培养美好人格的工程,应蕴含着无限的“德”与“爱”。在当前物欲横流的功利化时代,从教育的原点来思考办学的方向、找寻教育的本真显得尤为必要。正是基于这样的最朴素、最原始的想法,“以德育德,以爱育爱”的教育理念应运而生。治校先治德,教书先育人。学校只有找准了工作的切入点,坚持德育核心地位,树立大德育观,全方位育人,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营造抓好德育工作的浓厚氛围,才能全面提高德育工作的质量。

在具体的操作实践中,我们对此理念进行了不断的思考与提炼。“以德育德,以爱育爱”理念,逐渐渗透到具体的办学行为中,成为学校重要的办学方略和校园文化的核心价值观,并逐步内化成学校全体教职员工的自觉行动。下面就对“以德育德,以爱育爱”的理念作具体阐释。

“德”是涵盖了仁义、诚信、忠孝等一切美好品行的道德范畴,“德”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是民族精神的“精髓”。《周易・系辞》说:“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礼记・大学》提出“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的道德纲领。“德”的价值原则,被孔子发展为“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的王道原则;被孟子发展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民本原则。

“德”成为中国伦理的核心概念,成为中华民族文化的核心概念。“以德育德”中的“德”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师德”,二是“生德”。“师德”,是育人的前提和关键。“师德”是教师的灵魂所在,高尚的师德本身就是一本好的教科书,它对学生的教育力量是巨大而深远的。教师的师德力量对青少年心灵的影响是任何教科书、任何道德箴言、任何奖励和惩罚手段都无法代替的。因此,学校特别重视师德师能建设,提出教师要在思想政治上、道德品质上、学识作风上全面以身作则,自觉率先垂范,真正为人师表。

“生德”,是教育的终极目的,更是“以德育德”的作用与效果的体现。对“生德”目标的思考,是着眼于对“学校最终要培养什么样的学生”这一命题的理性思考。其培养目标是,帮助学生具备“道德自律、人格健全”的发展素养,拥有“德能兼修,知行合一”的良好品性。

从宏观上看,“以德育德”是学校治校方略,强调德育核心地位,走的是教育本真的回归之路,学校确立“全员德育、全程德育、全方位德育”,学校“事事无小事,处处有道德”的指导思想。从中观上讲,“以德育德”更是一种教育理念,强调师德感染、熏陶作用,追求“桃李不言,下自成蹊”的育人境界。从微观上讲,“以德育德”是一种方法与手段,体现育人的过程与阶段。首先是重德,德才兼备,以德为先;其次是树德,就是教者的“榜样”“示范”和“感召”;再次是立德,即学生形成宽广的胸怀、独立的思想、健全的人格;最后是“践德”,是指师生员工共同实践社会公德,提升道德品质,实现道德内心的自我内化,形成优良的道德品行。

“爱”是实现教育的手段和方法,是师德的核心价值。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没有情感,道德就会变成枯燥无味的空话,只能培养出伪君子。”爱更是一种情感的润泽,是一切教育工作的“催化剂”。

谈到教师的“爱”,可能有多种偏差表现,比如,有的“爱”显得过于刻板。那是教师自以为根据《中小学生行为规范》的要求,以及学校的规范与制度对学生施行的“爱”;有的“爱”不顾惜孩子的身心健康,“加班加点”,过于“功利化”,怀的是自私心,其实违背了《教师法》《儿童权利公约》,不一一枚举。

我们追求的“爱”,是教育者的大爱,它具有下面两个特征:首先是一种“真爱”,是发自教师内心的对孩子负责的爱。其次,它是一种“博爱”,即对每个生命个体都要有“爱”的付出,无论是成绩的好坏,性别或生理差异,还是家庭背景的不同,都应得到平等的关注。“以爱育爱”,体现了教育规律所在,即用爱的情感与行为去影响学生,使他们也拥有爱的情感和爱的行为。教师应当在“以爱育爱”的过程中体现出高尚的师德,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第一,从爱的基础看,教师的专业素养是能否实现教育目标和大爱的基石。教师必须努力提高自身素质,既要有正确的教育思想,又要有科学的教育方法,这样才能取得显著的教育效果。

第二,从爱的情感层面看,教师对学生的爱是师生之情,只有把学生当作平等的人、自主的人,才会产生情感;只有把学生的成长真正与自己所从事的事业紧密相连,才会增强情感;只有在教育学生成长的同时体验到自己的人生价值,才会感受到情感。

第三,从爱的行为层面看,教师对学生的爱,不能只停留在口头上,必须贯穿于教育教学过程之中,体现在教师的教育教学行为上。教师要从细微的小事做起,真正关爱每一个学生。

“以爱育爱”绝对不能是一句空话。有了爱,人人都可能是高才;没有爱,学富五车也难免糟粕。这是教育的真谛,也是所有教育者最该奉行的信念。教师通过“自爱”,对学生“施爱”,让学生“懂爱”,指导学生“去爱”。以胸怀对教育事业的一颗赤诚之心去关爱学生,感染学生,只有只样,才能实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美好境界,实现“传递爱”的人文氛围。

“以德育德,以爱育爱”绝不是个人“梦中的呓语”,更不是“墙上的标语”,它是具体的实实在在的行为,它需要学校各个管理层面、各个部门、全体教职员工认真学习并去积极主动践行的具体行为。把“以德育德、以爱育爱”聚焦在师生的课堂上,“德”与“爱”是“呵护学生,引导学生,激励学生”的“点金石”。这样的课堂,一定有甜蜜与快乐,有创造与激情,这样的课堂一定是展示学生才华的自由天地,是师生的温馨家园。“以德育德,以爱育爱”落实在学校层面上,它是坚持“以人为本,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基”办学理念的行动指南,是学校进一步深化内部体制改革,提升办学品位的核心价值。

“以德育德,以爱育爱”,永远是我们的教育信念。在这样的教育理念指导下,教师的榜样示范作用得到了彰显,高尚的品德、美好的爱心得到了传承,在“德”与“爱”的浸润下,学生定会加倍的努力,主动地学习,快乐地成长!不难想像,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必定是一个个品德高尚、富有爱心的新型人才,而教师,也在这样的理念下完成了自身的有效提升与完善!

上一篇:学生文明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实践与反思 下一篇: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