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艺养德,彰显人文理念

时间:2022-05-20 08:02:59

以艺养德,彰显人文理念

摘 要:本文透过当前青少年德育和美术教育的现状,通过对初中美术教育课程内容的德育功能进行分析,探讨如何在初中美术教育中渗透德育元素。

关键词:美术教育 德育 学科渗透

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和良好的品德情操是中小学美术教学的目的之一。美术教师不仅要向学生传授美术基本知识和技能,更要针对不同课型中出现的德育元素对学生进行灵活多样、潜移默化的进行德育渗透。

现实生活中,青少年思想意识现状令人担忧。上海市妇联儿童和家庭工作部以及上海社科院青少年研究所对近千户家庭所作的调查发现对坐公交车不买票、在公共建筑上随意刻画、吸毒等8项明显违反公共规范的行为认识上,只有吸毒因其明显的危害性,遭到绝大多数未成年人的拒绝。在对诚实、守信的评价上,46.1%的未成年人认为“诚实就意味着吃亏”,42.5%的小学生崇拜黑客,以及对生命的漠视。所以赵薇穿日本军旗时装照出现在《时装》杂志、学生对非主流文化的追求、学生伤害事件、以及“丁锦昊到此一游”等事件的出现就不足为奇了。

我们的美术课堂中依然存在着只重视美术技能而忽略德育的现象。美术教师应善于变通,能够灵活的将美术技能同德育巧妙融合。美育和德育在教育事业中是一个有机不可分割的整体,作为中小学美术教师,应结合本学科特点,做好学生的思想道德工作,也是所有老师责无旁贷的责任和义务。

一、强化养成教育,为今后的培养目标打好基础

美育,是素质教育中的重要任务,它可以提高学生对美的感知能力,可以达到培养学生个性和创造力的目的。如果要让学生接受美育,一个乱哄哄的课堂是没有效果的,作为教师必须对学生在课堂上的行为提出必要的要求,强化养成教育,为今后的培养目标打好基础。

初中美术在应试教育背景下,俨然成为了边缘化学科,美术老师不能把美术课当副课,更不能当作可有可无的课看待,要是美术老师自己都这样认为,学生就不会重视美术课了。在合作型课堂上教育学生养成节约工具、爱护工具的好习惯,学生的听课、发言、作业、卫生、使用工具的规范都有严格的要求。当然作为教师要言传身教,潜移默化,教师对自己也要有较高要求,课前的备课,教具准备要充分。对学生既尊重信任,又严格要求。反之,只要求学生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注意自己的形象、要求学生怎样怎样,而自己却马马虎虎就会给学生一个错误的导向,效果肯定不会很好。

许多音乐、美术、体育、计算机、综合实践等课程的老师上课时学生不听话,上课吵闹,甚至学生和老师顶撞,很大一部分责任在于老师,老师对学生的要求不高,上课随便,导致学生认为这是副课,不重要,所以才会出现这些不和谐的现象。因此作为非中考科目的老师也要强化学生的养成教育,为学生很好的接受非智力教育提供保障。

二、在不同课程内容中渗透德育内容

1、美术“欣赏·评述”是渗透德育的主阵地

在“欣赏·评述”课程内容中有许多爱国主义的材料可以挖掘,通过欣赏作品的同时进行爱国主义思想的渗透。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运用一些方法和技巧,引导和培养爱国主义情怀。如欣赏《加莱义民》时,当告知学生作品的时代背景,动之以情,学生们无不为这些英雄的挺身而出而拍手叫好。罗丹以彻底逼近真实和深入探索的精神,尖锐的心理刻画和强烈的性格表现,震撼着人民的心。在欣赏《格尔尼卡》一画时,为了引导学生思考并挖掘该画本身包含的丰富的爱国主义思想,教师可以事先描述一下这幅作品的时代背景,作者毕加索作为西班牙人是在怎样的心情下创作了这幅作品。此画有一种史诗般的悲壮触动着学生的视觉和心灵。画面里没有飞机,没有炸弹,却聚集了残暴、恐怖、痛苦、绝望、死亡和呐喊。被践踏的鲜花、断裂的肢体,抱着孩子尸体号啕大哭的母亲、仰天狂叫的求救,断臂倒地的男子、濒死长嘶的马匹……这是对法西斯暴行的无声控诉,撕裂长空。在欣赏《荷拉斯兄弟的宣誓》时告诉学生们个人感情要服从国家利益,作品的主题是宣扬英雄主义和刚毅果敢精神。

当我们在欣赏齐白石作品时,不妨把“生将冷眼观螃蟹,看尔横行到几何”的故事告诉学生;在欣赏《奔马图》同时把徐悲鸿多次到国外举办筹赈画展的事告诉学生。诸如此类的作品、故事、典故有很多,均可以进行爱国主义情怀教育。

此外,通过对我国美术作品的欣赏来了解我国悠久的美术历史和独特的艺术传统,增强民族自豪感,激发爱国热情,让优秀作品及艺术家的优秀品质成为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的引路灯。

2、在“造型·表现”中蕴含的德育元素

“造型·表现”学习领域,深受学生的喜欢,它可以培养学生对美术的基本态度和行为方法,为学生的情感和观念的表达提供最直接和最有效的方式,给他们带来极大的身心愉悦。“造型·表现”课程内容强调自由表现,大胆创造,能运用对称、均衡与和谐的审美原则,来审视生活的美,从而思考人与社会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让学生学会用眼睛去发现美。

“造型·表现”中强调“从整体到局部、再从局部到整体”,是我们作画的基本原理,同时也可以培养学生建立良好的整体意识。它可以将学生引领到现实生活中,引导学生思考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让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在造型绘画中得到提炼。

在湘美版《梅竹精神》、《苍松翠柏》时让学生知道中国画的艺术特征之一,“托物喻情,画中有诗”。中国画家最擅长借景抒情、托物喻情,使有限的画面蕴含无限的情思。让学生了解到梅、兰、竹、菊、苍松、翠柏等蕴含的精神品质,使学生的审美趣味和能力不断提高,情操不断得以陶冶,从而增强对自然和生活的热爱和责任感,形成尊重生命和保护自然环境的态度和创造美好生活的愿望和能力。同时学习中国传统绘画的形式和方法,了解民族传统,弘扬民族精神,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

3、在“设计·应用”、“综合·探索”中潜移默化地渗透德育

“设计·应用”领域让学生了解“物以致用”的设计思想,并运用设计和工艺的基本知识和方法,进行有目的的创意、设计和制作活动,发展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感受各种材料的特性,合理利用多种材料和工具进行制作活动,提高动手能力。了解艺术形式美感及其与设计功能的统一,激发美化生活的愿望。养成事前预想和计划的行为习惯以及耐心细致、持之以恒的工作态度。以“人与生活”为中心,注重情感认知、激发赏析、拓展思维、个性创意、主动评价,对学生掌握美术的一般能力以及非智力因素的培养有很大帮助,尤其是情商的培养。湘版《心灵的关爱》重点是引导学生珍视亲情、友情,关注人与人情感,培养学生成为充满爱心的人。这一课可以安排在5月初,在“母亲节”前完成作业,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并要求学生记住父母的生日及传统节日,学会爱的表达。“综合·探索”领域主要是了解美术与其它学科的差异与联系,认识美术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发展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体验探究的愉悦与成功感。体现在兴趣、情感、意志、性格、道德思想和态度等方面,具有寓教于乐、陶冶情操、完善人格等多种教育功能。两者的结合能更有效的达到道德渗透的目的。例如湘版《我们的奥运》教师在介绍了奥运的相关知识后,重点在于结合学校实际为学校“运动会”或“艺术节”设计一套图文信息,如活动标志、招贴画、活动手册、T恤衫、活动旗帜、标语或背景等,让学生分组合作,体验共同参与,体验成功乐趣,使学生认识到美术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综上所述,通过美术教育有效地促进道德教育,达到美育和德育双丰收是可行的。

(奉化溪口中学 浙江宁波)

邱积钏点评:

古人言:做人德为重,做事德为先,教育孩子从小养成良好的道德品性是学校教育的根本。蒋老师作为一位普通的初中美术教师,他的论文从美术课堂教学入手,讲述以艺养德、注重德育渗透的教育事例,读来颇有启示。

一、有效利用美术课程资源,在美育中渗透德育

优秀的美术作品都是打动人的心灵的。蒋老师在欣赏活动中,精心挖掘这些作品的人文精神进行德育渗透,避免了单一而空洞的说教。既有良好的教育效果,又有美术学科的独特魅力。

二、从日常教学中提炼,事例生动真实

好文章大都是日常生活中的点滴感悟的积淀。只有做个生活的有心人,把日常美术教学中的点滴体会加以整理,结合教学理论,写出来的文章就有可读性,蒋老师做到了这一点。

上一篇:天真幽淡?大巧若朴 下一篇:天空中有多少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