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法”并举析诗情

时间:2022-05-20 07:44:58

摘要:把握古代诗歌的思想情韵,首先要敏感于作品描绘的意象特征,同时要能够将“只言片语”串接起来感悟,尤其要善于把握诗作的关键“词眼”,然后将析得的感情碎片放到作者的处境、心境中整合沉淀,这样才能够较为准确地理解诗歌的内涵和意义。

关键词:意象特征;词眼;心境;技法;诗歌情韵

对古诗情韵的考查,是中学语文的重要考点,也是学生的学习的难点。笔者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总结出以下五种方法,以期帮助学生较为准确地把握诗情。

一、 抓意象特征,吹沙见金

《天净沙・秋思》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这首小令分三组呈现了十种意象:枯藤、老树、昏鸦、古道、西风、瘦马,小桥、流水、人家以及西下的夕阳。第一组,藤蔓是枯萎的,树木已是苍老,黄昏归巢之鸦,道路古老荒凉,秋风萧瑟,还有瘦弱疲惫的马匹,这些意象组合在一起,于浓郁秋色之中显现着无限凄凉悲苦的特征。第二组写到了小桥,桥下潺潺流水以及水边人家组合在一起,让人倍感温馨清丽,这显然是穿插在上述意象中的美好想象,通过比衬,更增添了凄凉萧条之感。“夕阳西下”是最大的一组意象,为整曲勾画出一幕宽幅背景,并将前述意象统一起来,给人以无限苍凉凄楚之感。“一切景语皆情语”,这些意象均出自“断肠人”旅途所见所想,亦是其心中之物,从中我们不难察觉到羁旅行人内心的孤苦惆怅,浓浓的悲秋情怀。马致远年轻时热衷功名,但由于元统治者实行民族高压政策,他一直未能得志,几乎一生都过着漂泊无定的生活,抑郁不堪,困窘潦倒一生。羁旅途中的这曲小令,恰如其分地展示了他的内心。

抓住了意象特征,串联起来思考,往往即能触及诗情这块“金子”。

二、 拎关键词,合情境领悟

《题破山寺后禅院》常建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万籁此俱寂,但余钟磬音。

这首诗既是为破山寺所题写,就当切合寺庙特征,具有禅院意味。“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是在描摹环境的幽深;“万籁此俱寂,但余钟磬音”则是在极言寺院的寂静。景有了,境也有了,人在哪里?所言之志是什么?不难发现,一个“空”字,即是在表明诗人此时的心境。破山寺,花木掩映,天光山色,鸟儿欢悦不已;碧绿的深潭映照着诗人的身影,不免让诗人的心“空”了起来。这里的“空”,因了寺院的幽深寂静环境自然生成,可理解成“空明”“澄净”之意。诗人身处破山寺后禅院,受到环境感染,内心杂念顿消,显现了沉浸其境一忘尘俗的情志和旨趣。为此,这首诗的情韵全为一个“空”字打开。

三、 合诗人即时处境心境

《卜算子・咏梅》陆游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词的上阕,压住一“愁”字,写梅的艰难处境:寂寞无主,还要加上风雨催逼!下阕再写梅花的“泥”“尘”遭遇,显其气节操守:无意争春,即便是零落成泥,依然保持那一份清香!至此,本词的情韵似乎已出。然而,仅仅停留在“梅”的层面,未免显得肤浅,当还要见到咏词之“人”。

我们知道,陆游一生主张坚决抗金、收复中原,这与当时南宋统治集团中的求和派格格不入。创作本词时,陆游正处在人生低谷,屡遭主战派挤压,士气低落,一如词中所言梅之艰难处境,其间能够见到词人的寂寞孤独。南宋当朝局势,亦如求和派的春天,然而,词人依然坚守自我,无论妒忌,无论排挤,甚至于遭受碾压,化作了泥尘,也要留“香如故”。显然,作者在以梅自比,表现了词人陆游绝不与恶势力同流合污的孤高、雅洁志趣。

学生把握了作者创作时的处境、心境,才能够将诗词情韵理解到位。

四、 析表现技法,拨云见日

《江南可采莲》汉乐府

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鱼戏莲叶间。

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

该乐府诗描写了采莲时观赏鱼戏莲叶的情景,似乎没有什么特别的情韵。事实上,这是一首饶有意蕴的乐府民歌,其意蕴的独特即在表现手法上。

首先,诗中的“莲”谐音“怜”,含有“怜爱”之意。以鱼儿戏水于莲叶间来暗喻青年男女在劳动中相互爱恋的欢乐情景。诗中没有一字直接写人,但是通过对莲叶和鱼儿的描绘,却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如临其境,感受到一股勃勃生气,领略到采莲人内心的欢乐。另外,后四句用到了反复的修辞。表面看,似乎仅在做简单的“东南西北”方向的铺排,实则表现了鱼在莲叶间穿梭往来的轻灵,而这正巧妙地传达出采莲人相互间追逐嬉戏的欢快心情和热闹场面。

唯有对表现手法细析,方才领会到该诗并非“鱼戏莲叶图”的寡淡描摹,恰是一首与劳动相结合的动人情歌。

五、 贯通诗中的“片言只语”

《江雪》柳宗元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把握这首诗的内在情韵,我们可以从绝句的“片言只语”开始。诗的一二两句关键在“绝”和“灭”二字。千山范围,万条路径,为什么不见鸟飞,不见人行?――大雪覆盖,这是在写景。三四两句则转向了人――“蓑笠翁”,也即是诗人自己。这里的关键在“孤”和“独”二字。因了“鸟飞绝”和“人踪灭”,只能“孤”与“独”,这似乎再正常不过了。然而,诗人为什么要不畏严寒孤舟独钓,且钓寒江之雪呢?

这正是诗人的与众不同之处。冰天雪地,一片莹白世界,与其说是钓“雪”,不如说是诗人正在享受这片纯净无暇的绝美境界。相比于人世的喧闹浮华,诗人似乎更醉心于这番淡泊宁静。“钓”当然是形象的说法,分明写到了诗人对超凡脱俗的精神境界的渴求,而这一点为世人所不屑,所以“孤”“独”。写作这首诗时,正是柳宗元被贬到永州之后,精神上受到很大刺激和压抑,于是,他纵情于山水,借蓑笠翁的刻画来寄寓自己超然物外的清高孤傲的志趣。

留意诗歌的“只言片语”,就是在感悟其感情碎片,把它们串连起来,再作思考,通常即能挖掘出诗人想要传达的情志。同古代诗歌的创作一样,对其内在情韵的挖掘是个系统工程,需要抓意象特征,需要我出关键词,需要结合诗人即时心境,需要留意“片言只语”,也需要细析诗歌的表现技法。

上一篇:给学生一片蓝天 下一篇:小组合作学习及管理模式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