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我国企业内部控制实施存在的问题和防治

时间:2022-05-20 07:02:00

试析我国企业内部控制实施存在的问题和防治

摘要:文章分析了我国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实施的现状,结合内部控制发展的最新理论成果――COSO报告,对我国企业进一步优化内部控制做了有益的探索。

关键词:内部控制;现代企业制度;COSO理论;风险

安然事件的暴露,引起了各国的专家学者以及大众的关注,促使许多国家纷纷通过立法,加强内部控制。比

如美国制定了《萨班斯――奥克斯利法案》,其中该法案404条款要求公司管理当局对内部控制的有效性进行披露报告,注册会计师必须对该报告进行审计,其目的就是加强内部控制的有效性。近年来,我国财政部先后了系列内部会计控制规范。内部控制已在许多企业得以实施,也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本文就我国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实施存在的弊端进行了相关分析,对我国企业进一步优化内部控制进行了有益探索。

一、我国内部控制的现状

(一)观念落后,重视不够

从目前来看,我国理论界和实务界对内部控制的认识还没有形成很一致的意见。许多学者和企业内部控制的认识还停留在内部牵制或内部控制阶段,还有很多人认为内部控制就是内部监督,企业大多把内部控制看作是一堆堆的手册,各种文件和制度;也有的企业甚至对内部控制仅有一些感性的认识。我国的内部控制真正起步的时间比较晚,经过十几年的发展,虽有一定的发展,但与发达国家相比仍有明显的差距,由此导致我国国有资产大量流失,这样的案例举不胜举。

(二)法人治理结构不完善,内部控制组织虚位

由于过去我国长期处于计划经济的条件下,许多管理者的思想和经营方式好停留在行政领导的角色上,没有从根本上改变经营观念――把企业当作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法人实体和经营个体。企业的公司改造也没有从根本上解决这种情况。我国虽然设立了董事会、监事会,聘任了总经理班子,但是在实际工作中,监事会的监控作用严重弱化,“董事”不“董事”,经常只有一个虚职,而且缺少必要的常设机构。

(三)风险意识差,内部压力不足

当今社会经济的风云变化,企业之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企业经营不断提高,然而,从我国企业的现状看,其风险意识并没有提高到应有的高度,很多企业还停留在计划经济条件下卖方市场的水平上,或者说没有形成风险意识。

(四)权责不清,责任不明

一个良好的信息系统应该能够确保组织中的每个人都能清楚的知道其所承担的特定职务。在我国的企业中这一点做得并不是很好,在企业中往往存在一些谁都可以管但都可以不管的区域,这可以从一些事物处理的踢皮球现象中看出,然而出问题的往往是这些区域。出了问题后常常是相互推卸责任、相互指责,最终不了了之,无法追究责任,而且由于信息流动不畅,常会发生资源浪费和决策的失误。

(五)内控机制不健全,控制乏力

我国企业控制活动中最大的一个薄弱环节就是考核奖励机制不够健全。计划可能是好的,但由于没有去考核,去检查或者说没有认真的去考核,去检查,而只是搞形式,走过场,其执行结果往往很差。无论制度有多么健全,多么完备,在没有有效控制、考核的情况下,都很难发挥它应有的作用。

二、加强我国内部控制的对策

(一)转变观念,走出误区

一是走出“控制就是牵制”的误区,建立现代控制的理念;二是走出“控制越多越好”的误区,防止高度集权,僵化运作,效率低下;三是走出“用人不疑,疑人不用”的误区,防止过分依赖人的素质,忽视制度建设和机制建设;四是走出“放任自流”的误区,防止目标不明确,标准不具体,具体责任不清;五是走出“为控制而控制”的误区,防止将控制视为权利的象征,使控制脱离企业目标;六是走出“控制就是处罚”的误区,防止将控制的有效性体现在惩罚力度上,以罚代控。

(二)深化改革,健全机制

1、完善法律治理结构,建立相关的法律制度。对经营者的控制不但要有资本市场,产品市场以及法律规章制度为主体的外部控制机制,而且要有以董事会,监事会,审计委员会为主体的内部控制机制。董事会是内部控制的最高层,拥有最高的权利。董事会只有具有相应的能力和作用,才能充分发挥监控、引导和监督的职责,必须明确界定董事会,审计委员会和高级管理当局的责任。企业管理者应该针对人员、财务、作业和和组织的总体绩效建立适当、有效的控制政策和控制措施,建立有效的控制系统,一个有效的控制系统应该是准确的、及时的、经济的、灵活的和易懂的。它应当采用合理的标准,具有战略性的高度,强调例外情况的存在和发生,并且能够指明纠正问题的方向。它需要领导的重视,通过相关的政策、法律法规,来督促实施。只要建立相关的法律制度,提高内部控制的强制力效率,进一步确保其实施效力,才能增强内控的有效性。

2、改善人力资源的管理机制,提高企业员工的素质。一个企业的人力资源政策直接影响企业中每一个人的业绩和表现,良好的人力资源政策,对培养企业的员工,提高企业员工的素质,更好的贯彻和执行内部控制有很大的帮助,因此,我国企业的管理者和员工必须依靠人才市场,引入竞争机制来配置,在企业内部,根据市场竞争、优胜劣汰的原则,形成任人唯贤的用人机制,为企业的发展壮大配置合格的人才,管理者的素质不同,对企业发展产生的影响也有所不同,并直接影响到企业的行为,进而影响到企业内部控制的效率和效果,应尽快提高企业管理者的素质,其不仅仅是指知识与技能,还包括价值观、道德观、世界观等各个方面。企业承受经营风险的种类,整个企业的管理方式,企业管理层对法规的反应,对企业财务的重视程度以及对人力资源的政策的看法等,都深深地影响着内部控制的成效。

3、重塑组织文化,加强企业的凝聚力。据美国经济学家罗宾司的说法,在每个组织中,都存在着随时间演变的价值观、信念及实践的体系或模式,这些价值观和模式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雇员的看法及对周围的世界的反映,它是组织内部的一套通用的价值体系,用这套价值体系来无形中约束和组织成员的言行,使之向着实现组织目标的方向前进,我国的经济体制在经历了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轨之后,企业并没建立相应的组织文化,从而造成企业内部组织文化混乱。单纯依靠道德、素质、理想等无形的东西已很难凑效,企业必须通过严格的规章制度这种有形的东西来促进良好的、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组织文化的形成和建立。从而,形成良好的控制环境,促进内部控制的有效运行,加强企业的凝聚力。

4、强化企业经营的风险意识,提高风险管理水平。现代社会是个竞争激烈的社会,每一个企业都面临着成功的挑战和失败的风险,对风险的管理成为企业管理的主要内容之一,风险影响着每个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及行业中的竞争力和在市场上的声誉和形象,所有的企业,不论其规模结构、性质或产业如何,其组织的不同层次都会遭遇风险,管理层都会密切注意各层次的风险,并采取必要的管理措施。我国目前有些企业的风险意识比较低,往往很少考虑存在的风险,面对如今的市场,必须加强企业的风险意识,只有企业意识到风险,才会主动采取措施。加强内部控制,存在风险是实施控制的根本原因。

5、建立有效的管理信息系统。一个良好的信息沟通系统可以使企业及时掌握营运状况和组织中发生的各种情况,可以及时为员工提供履行职责所需的各种信息,从而使企业经营管理流畅地进行下去。管理信息系统是指由人和计算机组成的能进行数据的收集、处理、存储、输出的系统,其通过对内外部数据的处理来获得有关信息,以控制企业经营的行为。其系统不仅可以提供各方面所需要的会计信息、企业各部门管理控制生产信息、考核工作成果以及高层人员所需的决策信息。只有企业人员能够及时了解企业状况,才能对可能发生的异常情况做出反应,以防重大损失的发生(如我国企业发生的一些携款潜逃案,犯罪分子走了很长一段时间,而企业有关人员却一无所知)。

三、建立标准,示范指导

目前内部控制规范还缺乏一个成型的体系。首先在内容层次上,虽已制定了几部法律和规范,但从完整性来看,还远未达到市场经济对内部控制规范体系完整性的要求。目前《内部会计控制规范》已颁布实施,已在内部会计控制方面形成一个较完整的规范体系;但应注意到,在操作层次上尚有相当艰巨的任务,因为许多规范的原则性很强和规范的缺失会影响到规范的有效性,则实务中操作性相对较差。关于内部控制规范目标定位方面。目标定位是规范对其规范对象战略高度的确定。只有目标定位明确了,相应的范围才能够确定,设置方式及评价体系的建立才能有所参照依据,内部控制才能有效的实施。目前我国内部控制的目标定位与COSO报告相对完整的定位相比还有较大的距离。COSO报告将内部控制的目标定位于:财务报告的可靠性,经营的效率效果以及法律法规的遵循。我国内部控制的定位还主要局限于保证业务活动的有效进行、防弊纠错、会计资料的真实、合法与资产的安全和完整性。这种目标定位的相对低调与我国经济发展和企业状况确实相符合。但从长远看,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企业的状况的不但改善,目标定位应有相应的提高。不仅要借鉴国际上内控目标的定位,还要结合我国企业的实际情况,从改善我国企业现状和完善相关的法律角度出发,应遵循适当的前瞻性与发展性。

四、强化监督,督促实施

内部控制示范体系建立之后,企业能否建立完善的内部控制系统并切实予以实施,需要监督力量。从传统上,对内部控制体系的监督一般是依赖企业内部审计部门,但由于内部审计部门其独立性差的先天不足,难以担当此任,应借助于外部审计和独立董事来实现,美国和中国台湾已采取了定期聘请注册会计师对内部控制制度予以评价的做法,我国也可借鉴这一先进经验,注册会计师可结合年终审计对企业内部控制体系进行评审,出具内部控制体系评审报告,一方面有利于监督企业设计,实施内部控制体系,及时发现内部控制的疏漏,采取补救措施;另一方面也有利于注册会计师对企业年终审计。

五、绩效挂钩,建立激励制度

财务部门和有关管理层应该定期举行绩效考评,对工作目标的完成情况进行相关分析,做出事后控制和未实施项目的事前控制,并对于业绩突出者和参与内控的人员进行奖励。参与内控人员承担着监督和督促相关政策和制度的实施,促进了内控的有效性,因此建立激励制度,给予其相应的报酬是合理的。参与内控人员的报酬可以分为两方面,一是提高声誉,二是获得物资报酬。一旦公司业绩由于内控实施而突出,无形中将极大地保护和提升他们的声誉,并拓展他们的未来市场。至于物资报酬要注意两个方面,一是确保合适的数量,太少,不足以吸引更多的人专门参与内控,兢兢业业为企业服务;太多,可能会夸大其作用降低其效益。二是要切断参与内控人员的报酬与其被监督的相关人员的关系,为内控人员确定制定一套薪酬体系。鉴于我国企业普遍存在的权利集中的弊端,无论是谁的薪酬都免不了会受到高层管理人员等的影响,进而影响到内控的独立性,因而要建立其一套公共的内部控制评审体系,由第三方机构进行考评,最终确定参与内控人员的薪酬。

参考文献:

1、高一斌等.加快推进内部会计控制建设若干问题的思考[J].会计研究,2005(2).

2、吴水澎等.企业内部控制理论的发展与启示[J].会计研究,2005(5).

3、冯巧根.会计控制的委托分析[J].会计研究,2000(11).

4、郑石桥等.现代企业内部控制系统[M].立信会计出版社,1997.

5、王世定.企业内部控制制度设计[M].企业管理出版社,2000.

6、朱容恩等.现代企业内部控制制度[M].中国审计出版社,2000.

(作者单位:湖北经济学院会计学院)

上一篇:绿色物流理论及其发展路径探析 下一篇:行业协会促进湖南产业集群发展的问题和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