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寓言打开智慧经典之门

时间:2022-05-20 12:30:08

让寓言打开智慧经典之门

《寓言两则》是国标本苏教版语文教材三年级下册中的一篇课文,看似短小的故事中蕴藏着深刻的寓意,可以给孩子们深深的启示。本节课,我不停留于书本之中,结合我们学校语文主题学习丛书的系列拓展,结合平时的大量阅读,意图通过对某一类寓言故事的阅读,进一步拓展其他类寓言故事,理解、体验其中的寓意,激发学生阅读寓言故事的兴趣,从而懂得一些为人的基本道理。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通过学习让学生懂得自己的想法、做法必须符合事物客观规律,不要急于求成,否则事与愿违;懂得互不相让只能让别人得利的道理。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揠苗助长”“巴望”“焦急”“威胁”“毫不示弱”等词语的意思。

3.能够从本课中感悟到寓言的兴趣,激发学生对寓言的阅读欲望与兴趣,使阅读成为学生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理解、体会文中描写人物言行、心理活动的语言。

2.教学难点——引导学生透过文字体会隐含的寓意,并与实际生活联系思考。

教学流程:

一、猜讲故事——赏析“孩时寓言”

1.游戏“猜一猜”。请根据老师提供的信息猜故事,再讲讲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出示词语:

(1)农夫、树桩、兔子、等待。(守株待兔)

(2)水井、小鸟、天空、青蛙。(坐井观天)

(3)老虎、狐狸、吓跑、威风。(狐假虎威)

2.像这样隐藏着道理的小故事,我们称它为“寓言”。今天我们来学习《寓言两则》。

【设计意图】以猜谜的形式导入,既给了学生展示的机会,又培养了学生搜集相关资料的兴趣和能力,巧妙结合课题,引出今天要学生的任务。

二、检查预习——交流学习方法

1.认读生字词语;2.交流识记生字的方法;3.交流预习中解决的词语。

【设计意图】三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了较高的识字能力,教学时教师要大胆放手。本处教学就体现了这个理念。

三、故事搭桥——品悟《揠苗助长》

1.交流感悟。

读《揠苗助长》,思考:农夫为什么要帮助禾苗生长?农夫是怎样帮助禾苗生长?结果怎样?

2.追击原因,体会“急”。

种田人为什么要帮助禾苗生长?

3.关注经过,感受“累”与“喜”。

(1)种田人想出了什么办法帮助禾苗生长呢?出示书中插图,进行说话训练。你看到了什么?(引导学生从神态表情、动作、心理活动展开描述。)

(2)提供句式,帮助学生进行片段练习:只见他_______袖子,_______着腰,_______着背,_______着双腿,将禾苗_______,心里想:______________。

(3)“筋疲力尽”还可以换成什么词?

【设计意图】引导三年级的学生用心读书,抓住主要内容、关键句子、重点词语理解这些学习方法很重要。同时,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来说,片段描写开始起步。通过引导学生按照一定的顺序观察插图,并通过填空式的方法帮助学生进行说话训练,为学生的写作训练设置坡度。

4.考察结果,留存“疑”。

农夫累得筋疲力尽,可是禾苗最后却全部枯死了,他错在哪里?

5.表演推进,理解“意”。

这个故事可真有意思。同桌合作,一人讲故事,一人表演故事。

四、角色朗读——研读《鹬蚌相争》

1.这个农夫好心办了坏事,真是太傻了呀!嘿嘿,犯傻的人还不少呢!这不,还有两位!指名读课文中的另一个故事——《鹬蚌相争》。思考:河蚌刚张开壳晒太阳,鹬( ),蚌( ),双方( ),结果( )。

2.你觉得这两个人傻不傻?课文中哪些句子最能表现他们的“傻”?

3.分角色读二、三小节。

4.你想对他们俩说什么?

【设计意图】第二则寓言不难理解,通过板书进行渗透,分角色朗读,引领学生走进文本,激发学生探索的兴趣,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也是他们自我教育的过程,是一种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是不可替代的。

五、主题阅读——畅游中外寓言

1.这两个小故事,流传了两千多年,世代相传。揠苗助长、鹬蚌相争的成语也正源于此,你还知道哪些成语源自寓言?

2.活学活用:在我们生活中,有一些人的言行举止和成语中形容的特别像,你发现过没有?

3.有些寓言虽然没有形成成语,但是它深刻的寓意却让人深受启发。在我们主题丛书《多味童年》的第一单元,这里讲述了一系列古今中外神奇的寓言,四人小组交流主题:你最感兴趣的寓言是:__________主要讲了__________,我明白了__________。

4.这些寓言有什么共同之处?(小故事,大道理)

5.从古到今,世界各国都涌现了大量的优秀寓言,相机介绍世界的优秀寓言。

6.总结:寓言是个魔袋,袋子很小,却能从里面取出很多东西来,甚至能取出比袋子大得多的东西来。不要放弃寓言,这是一座智慧的宝藏,快快走进寓言,快快走进这座智慧的宝藏吧!

【设计意图】由于寓言丰富的想象力的感染和牵引,从单一的教材到丰富的读物;从有限的课内到无限的课外,加之这样有趣的交流形式得以架起延伸的桥梁,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还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再次体现课堂的开放性,学生“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真正将阅读纳入生活,逐渐使阅读成为自己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作者单位 江苏省金坛市金城镇中心小学)

上一篇:读写结合融会贯通 下一篇:新课程背景下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策略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