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Q群里的红包雨

时间:2022-05-20 10:27:38

①天空明净,秋风清爽,校园里又迎来一批新生。王老师站在教室门口,微笑着迎接来自四面八方的学生。

②一天开完班务会,王老师拿出手机说:“同学们,你们都加入咱班的QQ群了吗?”同学们大多回答已加群。

③“那我给你们发个红包吧。”此言一出,学生们争先恐后拿出手机,准备抢红包。5元钱的红包刚投放到QQ群里,立马被抢光。王老师翻看着抢红包的记录,笑得意味深长。是谁抢的一目了然,她按图索骥,让带手机的学生把手机交出来,没一会儿工夫就收了十几部。

④“抢到了1分钱,手机却被没收了。”被没收手机的同学一脸懊悔。

⑤王桐摸摸口袋里的手机,暗自庆幸:幸亏在QQ群里没有把网名改成真实的名字。奇怪的是,每天都有三五个人在QQ群里发红包,都是网名,不知道是谁发的红包,王桐不敢抢,他害怕又是王老师“钓鱼执法”。

⑥“王桐,你的手机不是没有被没收吗?快去群里抢红包啊,那么多红包,真诱人,可惜我的手机被老师没收了。”王桐的死党邱华说。

⑦“会被老师发现吗?”

⑧“不会,这几天快考试了,老师没时间进群了。”

⑨王桐点开一个红包,居然还没有人拆包,他打开,竟然有200元!他很高兴。他又拆开了一个红包,是100元!他激动得心怦怦地跳,但没再点别的红包,他怕被王老师发现,没收他的手机,那就耽误大事了。

⑩周末,王老师把没收的手机还给了同学们,说:“同学们,课余时间可以当当‘手机控’,也可以用手机做点有意思的事情,比如此刻,在我们班的QQ群里来场红包雨。”

{11}王老师话音刚落,红包雨就开始了。王桐这下抢得心安了。

{12}发红包的人越来越多,抢红包的人越来越少,王桐查看着别人的“手气”,紧皱的眉头渐渐舒展,眼里却盈起点点泪光。

{13}“王老师,谢谢您!”下课铃声刚响过,王桐走上讲台,给王老师深深鞠了一个躬,然后,转身,面对同学们,说:“谢谢同学们,谢谢你们给我发的红包。这些钱给我们家解了燃眉之急。我的妹妹患有自闭症,爸爸妈妈已坚持给她治疗好几年了,把家里的钱全拿到了医院,还借了亲友一些钱,我的生活费已成问题。但我宁愿自己饿几顿,也想让妹妹走出那个寂寞的世界。谢谢老师和同学们!”

{14}“王桐,王老师向我了解了你家的情况后,一时不知道怎么帮助你,王老师就出了这个下策。”邱华说。

{15}“谢谢您!”王桐望着王老师,感激之情濡湿了眼睛。

(选自2016年1月《意林・少年版》)

【我来挑战】

文章多次设置悬念,举一例说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本版参考答案见第一版)

一般意义上的表现手法,是指使文章整体或部分产生鲜明强烈的印象,达到感染读者的艺术效果的手段或方法。从这个角度讲,表现手法也可称为表现技巧,主要着眼于使文章的整体或部分产生效果。中考现代文阅读中常考的表现手法有对比、衬托、铺垫、伏笔、照应、象征、悬念、借景(物)抒情、托物言志、欲扬先抑、以小见大等。

【常考题型】

表现手法赏析能力的考查题型多为简答题,常见以下几种提问方式:

1.联系全文,说说“××”在文中有什么象征意义?

2.请从表现手法的角度,对第x段中画线的句子作简要赏析。

3.第x段中写到:“××××”这句景物描写形象生动,请分析它在表达感情方面的作用。

4.本文以“×××”为题,却又写到“×××”,这种写法及其好处是什么?

5.文章运用了××的手法,请举一例,并分析其作用。

【解题策略】

理解概念,归类总结效果。

做好这类试题的前提是深入理解每一种表现手法,把握各概念之间的区别与联系。当然,对于每一种表现手法,不必深究它的定义,即使有明确的定义,也无需死记硬背。另外,每一种表现手法的作用是不一样的,需要考生在平时训练中进行分门别类的总结,梳理各种鉴赏术语。如,对比:将两个相对或相反的事物进行比较,从而突出某一事物的特征,表达作者的情感。作用:鲜明地突出人或事物的特点等,有力地表现文章的中心。

结合文本,简述力求具体。

分析表达手法,不单单要看所给文字本身,要联系上下文才能准确判断。所以,对于表现手法类试题,作答时应具体阐释该手法在文章中的体现,结合人物、结构、中心等,简述时力求做到言之有物,有理有据。如《藤野先生》一文中写到了“几个职员”和“本级的学生会干事(日本所谓的爱国青年)”,这对于表现本文的主要人物藤野先生来说,是否属于赘笔?为什么?

不是赘笔,这里运用了衬托的手法(明确手法)。写仙台医专的职员对“我”的优待,是为了下文写藤野先生对“我”的关心和帮助作正面陪衬。而写日本“爱国青年”对“我”的寻衅无礼,则是为了反衬藤野先生的正直无私,毫无民族偏见(结合文本具体阐释)。

掌握套路,规范答题格式。

语文试题的参考答案往往按点给分,也就是说,答题时有固定的格式,如果格式不对,就使人感到别别扭扭,容易失去“感情分”。对于这类试题,一般的答题模式为:这篇文章采用了……手法,作者通过……(文章相关内容),使文章写得……具体如:

对比:运用了对比的手法,将××和××进行对比,突出了人物(事物)……,有力地表现文章的中心。

欲扬先抑:该文采用了欲扬先抑的手法,先……,后……,前后形成鲜明的对比,从而突出了……,有力地表现了文章的中心,使文章的情节曲折,深深地吸引和打动读者。

了解更多表现手法的作用及答题模式,请扫描右方二维码,关注并回复“表现手法”即可获得。

(本版主持/山东 樊会莹)

上一篇:湖南新能源产业发展的财税政策探析 下一篇:剖宫产手术后子宫切口处瘢痕妊娠的诊断和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