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短缺的经济因素探析

时间:2022-05-20 09:30:15

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短缺的经济因素探析

【摘要】市场经济条件下,相对于城市公共产品而言,农村公共产品的供给更容易市场失灵。基于此,本文构建了城乡公共产品有效均衡模型、借助蒂布特的“以足投票”理论和公共部门改革对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的影响,对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短缺进行了深度剖析。

【关键词】农村公共产品 短缺 经济因素 探悉

农村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供给短缺已是一个公认的事实。学界普遍认为,由于城乡二元管理体制的存在,政府缺位是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短缺的主要原因。笔者认为,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不足有其深刻的经济因素。因为相对于城市公共产品或公共设施而言,农村公共产品的供给更容易导致市场失灵,这是农村公共产品的特性决定的。基于此,本文构建了城乡公共产品有效均衡模型、借助蒂布特的“以足投票”理论和公共部门改革对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的影响,对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短缺进行了深度剖析。

一、城乡公共产品供给有效均衡模型

本文构建城乡公共产品有效均衡模型来阐释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不足的经济原因。图1是我国城乡公共产品供给有效均衡模型。其中:MRA是农村公共产品的边际收益曲线,MRC是城市公共产品的边际收益曲线,MRA、MCC分别是城乡公共产品的边际成本,QA、QC为供给均衡时城乡公共产品的供给量。由于农村居住分散,单位面积聚集的人口远远少于城市,所以农村公共产品的边际收益要低于城市。图形上表现为MRC曲线在MRA曲线的上方,并且MRC曲线更为陡峭。这是因为,城市人口一般比较集中,交通、通讯等设施比较发达,所以公共产品的辐射范围和受益面积比较大。如动物园、公园、图书馆、博物院等文化活动中心即使建在城市中心,城市周围的居民仍可以以很低的成本享受良好的服务。相应地,增加或减少单位数量的公共产品受益或受损的城市居民也越多,因此,边际收益曲线更为陡峭。

农业生产活动在广阔的天地里进行,是自然再生产和经济再生产的交织。面对自然风险,农民需要农田水利、农村电网、农业信息等基础设施。这类基础设施一般投资额大、投资回报期长,投资经济收益低。农村居民大多数居住分散,使得单位农村公共产品承载或受益的人口比较少,加上农村大多数地处偏远,公共产品的筹建成本更高,尤其是在一些偏远山区,公共产品的建设就更为不便,单位成本更高。所以,农村公共产品的边际成本曲线在城市公共产品边际成本曲线的上方,也更为陡峭。

按照公共产品有效供给理论,在一定的预算约束条件下,城乡公共产品有效供给的条件是MRA=MCA=MRC=MCC,因此,城市公共产品的供给量QC远远超过农村公共产品的供给量QA。

二、蒂布特“以足投票”理论的作用

蒂布特(Charles・M・Tiebout)在其《地方支出纯理论》(A Pure Theory of Local Expenditure)中给出了地方公共产品有效供给均衡模型。蒂布特将一个地方的居民看作自由流动的既是消费者又是投票者的个人(consumer-voters),居民(consumer-voters)根据一个地方公共产品供给的水平和价格(税收)来选择是否在此居住,如果一个地方的公共产品供给难以满足其需求意愿,公民将会选择离开(即“以足投票”)。

Tiebout模型是建立在严格假定基础上:(1)consumer-voters自由流动,选择最适合自己偏好的社区居住,一旦定居,将获得最大满足;(2)consumer-voters有各个地方政府收入和支出模式的充分信息;(3)有足够多的社区供consumer-voters选择;(4)就业机会限制不在consumer-voters考虑范围之内;(5)社区之间的公共服务不共享;(6)要素固定,各个社区的特征不能复制;(7)社区追求最佳人口规模,并以此决定公共产品供给水平。简单说来,在Tiebout模型中,consumer-voters会对不同社区提供的公共产品和税收水平进行对比,以选择最适合自己居住的社区,如果个人不满意社区提供的公共产品,将会选择离开,即consumer-voters将“以脚投票”。这样各个社区在不断的取舍中,达到最优。Tiebout对此作一个非常形象的比喻,他说:“个人在购买私人产品时,他进入市场,产品价格一定,根据价格他决定购买多少私人产品并达到均衡。在消费者充分流动的前提下,让消费者进入社区,这个社区的公共服务已定,公共服务的价格(税收)也已定,他也难以掩盖自己对公共产品的真实偏好,他是否选择留下就是其判断的结果。”

在公共支出一定的条件下,蒂布特模型为地方政府公共支出投向的选择提供了理论基础。虽然满足蒂布特模型的假设前提有很多困难,比如consumer-voters对社区的充分信息、足够的流动性以及不考虑工作和其他社会因素选择居住点都是不现实的。尤其在我国,对大多数居民而言,打算经常搬家或迁居别处的人毕竟是少数。可通常会有足够多的人,尤其是年轻人或富有冒险和创新精神的人(具有企业家精神的人、如高校毕业生、有异地投资倾向的企业家等),他们足够给地方政府造成压力,要求各地方政府像其他竞争者那样以合理的成本提供适当的公共基础设施和服务。目前,不同规模和水平的城市为了吸引投资和高素质人才的进入,都非常重视当地公共产品供给的数量和质量,高水平公共产品的供给吸引了大量的投资和高素质的人才进入,导致经济高速增长,经济高速增长积累的大量财富使城市有充足的实力投资于公共产品,形成良性循环。

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最重要的职责之一是提供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对于地方政府而言,将公共投资投向城市无疑能带来更大的回报。农村由于农民自身的积累和基层政府经济实力差,无力进行大规模的公共产品建设投资,农村生产生活环境的恶化使农村中优秀的人才和资本外流,恶性循环的结果是农村公共设施相对于城市更加的落后和衰退。

三、公共部门的改革对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的影响

由于公共产品消费的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特征,公共产品供给存在市场失灵,因而也是政府公共支出的主要内容。公共财政理论研究结果表明:公共财政支出随着经济发展有不断增长的趋势。19世纪德国经济学家阿道夫・瓦格纳(Adolph Wagner)通过欧洲、日本、美国的公共财政支出记载发现:国家的公共财政支出的绝对数随着经济的发展呈现出不断增长的趋势。这种规律被称为“瓦格纳法则”。美国财政学家马斯格雷夫夫妇(Richard A・Musgrave and Peggy B・Musgrave)也认为,公共财政支出增加的法则应由公共部门份额的提高来说明。即随着人均收入的提高,政府公共财政支出的绝对规模和相对规模都会提高。

公共支出的持续增长使世界各国都面临日益沉重的财政压力。主要表现在:财政支出占GDP的比重持续增长,财政赤字严重。如1998年我国实施公共财政政策以来,我国财政支出占GDP的比重和财政收支差额都呈现持续增长的趋势(见表1)。

巨大的财政支出和财政赤字压力迫使世界各国开始对公共部门进行的改革,将民营化和市场化引入公共部门,以缓解巨大的公共财政支出压力。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和不断完善,我国公共部门的改革也逐渐开始。如城市用水、电、气等基础设施建设逐渐允许民间资本参与投资和经营,公路、铁路、民航等领域也逐渐对民间资本开放。

城市部分可以以较低成本实现消费排他性的公共产品如水、电、气、热、交通、通讯等行业由于存在规模报酬递增的特征,成为民间资本新的投资热点。农村公共产品尤其是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农村社会公用事业方面,由于投资成本高、投资收益低,投资回报期长,很难吸引民间资本进入。如果政府在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中不能尽到应尽的责任,公共部门的市场化改革对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将会更加不利。

由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短缺有其深刻的经济原因,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弥补市场失灵是最为有效的化解之道。

上一篇:资源衰竭型城市劳动力转移问题研究 下一篇:中国金融市场与经济增长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