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着名著学说话

时间:2022-05-20 09:18:02

《说话的诀窍》是资深语言文字研究者杜永道集十几年对我国交际语言研究心得而成。虽以《红楼梦》为标本,但该书超越了对红楼语言艺术的简单解读,对我国当代人际交往有很好的指导作用。

如果有人问我,人生在世最易也最难的事情是什么?我会毫不犹豫地回答:说话。说其易,绝大多数人——除少数生理上残缺者外,从一两岁咿呀学语开始,就能随口表达自己的意愿,向父母求食,与玩伴调笑,这实在是多数人习以为常的一件事。说其难,有些人天资、学历并不低,也有较为丰富的人生阅历,然而往往说话不中听,开口就得罪人。日常生活中,人们往往会评价某个人“会说话”或“不会说话”。那么。“会”与“不会”究竟是如何形成的?是天生的性格使然还是后天的训练导致?杜永道的这本书做了恰当的解答。

从古至今,我们都肯定语言交际能力的重要性。如俗语说,“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宁与明白人吵架,不与糊涂人说话”。然而,我们在学校教育中并不十分重视说话能力的培养。在古代科举时代,从孩童发蒙开始,教育始终围绕科举这一指挥棒,即如何能够写好八股文、试帖诗、策论。因此无论是私学还是官学,重视的是如何培养学生能替圣人立言,写出一篇对仗工整、辞藻优美、阐释经义精准的文章。我国古代一些典籍有关经典对话的记载,往往侧重于外交或君臣之间事关政事的内容,如人们熟知的“触龙说赵太后”,以及春秋时鲁国大夫叔孙豹出使晋国向范宣子解释何谓“三不朽”。由于供学子们阅读的典籍以及学子们写作的文章是地地道道的书面语,即现在所说的文言文,和日常生活中人和人交谈的口语几乎是两个体系,语与文分离,大多数人的口语交际能力培养主要靠家庭教育以及自己的悟性。

现代语文教育的目的不外乎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口语交际训练进入课堂也有十余年了。然而由于高考这一指挥棒的作用,学校语文教学主要围绕读和写,即阅读和作文,因为要在考试中拿到高分;而对更为基础的听和说,由于没有高考的硬指标,不甚重视。和我国传统社会一样,今天我们的“听话”和“说话”能力的培养依然和学校教育有相当程度的脱节,对“听话”和“说话”不重视。如果一个人在这方面又缺少长辈和亲友的指点,那么往往会出现看上去奇怪的现象:这人考试能力很强,一路绿灯念到硕士、博士,而且重大考试中作文成绩也不差——因为他能遵从教师的指导,知道如何写作能取悦于阅卷者,但却不会“听话”和“说话”,听不出别人话中的弦外之音,不顾及说话的对象和场合,说出来的话常言不及义、枝蔓过多……这种反差固然有性格的因素,但在成长过程中缺乏系统的、恰当的口语交际教育是重要的原因。

元朝以后,特别是明清两代,戏曲和白话小说的勃兴,客观上为普通人的说话能力培养提供了很好的参照系。用文言文写成的典籍,往往寥寥数语,人物性格全出。《红楼梦》《西游记》《水浒传》《儒林外史》以及“三言二拍”是其中佼佼者。

《红楼梦》描写对话之妙,又超过了其他优秀的古典白话小说。对《红楼梦》,笔者也阅读过多遍,故事情节、人物形象还算比较熟悉,看到一些精彩的对话时常击节赞叹,但直到读完《说话的诀窍》,才豁然开朗。从对文字之美的感性欣赏,进入到对口语交际的理性思考,更能明白《红楼梦》为什么是我国古典文学巅峰之作。

《说话的诀窍》第一章就探讨说话人要有听话人意识,首先要想到这话说给谁听。许多人读《红楼梦》时,很佩服宝钗和袭人这身份迥异的两位年轻女性——一位是豪门小姐,一位是卖给贾府的丫鬟,两人善于处事,深得贾府当权者的喜欢,最重要的原因是她俩“会说话”。这“会说话”不是一味地巧言令色、拍马奉迎,而是能清楚地认识到听话人的身份和说话的语境,从而选择合适的表达方式。

与两人身份对应的另两位年轻女子:林黛玉和晴雯,都长相清丽,且聪明善良。她俩有“会说话”的智慧,比如黛玉刚进贾府,见外婆贾母以及表嫂熙凤、大舅母邢夫人,说话非常得体。然而在一些场合,她俩比之宝钗、袭人,不善于控制自己的情绪,本来“会说话”的人屡屡失言,最终给自身带来麻烦甚至灾难。

同样是贾府的同族远支子弟,贾芸和贾瑞,一人会说话,一人不会说话,两人的结局有霄壤之别。贾芸会说话,原因是他能根据交谈者的身份和所处环境及时调整,表达得当。比如他本来去求贾琏谋差事,当他观察到凤姐比贾琏更有话事权,于是改求凤姐。当凤姐说客气话敷衍他时,他心知肚明,一边说些让凤姐高兴的问候,一边把借钱买来的礼物送给凤姐,还编了个理由说朋友店铺关张将贵重补品送给他,他转送给凤姐以示孝敬,免除“收礼才给办事”的尴尬。贾瑞恰好相反,他并非笨嘴笨舌,而是很善于甜言蜜语但近乎油滑。因言惹祸,说话不看场合不看对象,以一寒门子弟身份去和荣府掌握内政大权的凤姐调笑,他最终中了凤姐设的局,得病而死,可谓咎由自取。

身为社会底层的老人,有人经历了许多风雨,人生阅历颇深;有人不善于学习,交际能力一生无长进。比如功劳很大的老仆人焦大,酒后失言被灌了一嘴马粪。他自取其辱的根本原因是一直没明白,身份之差别是维系社会秩序最重要的因素,等级不可逾越。尽管他救过老主子,但在少主子面前,他依然是仆人。老主子的后人如何败家,作为仆人无权公开评议。不明白这个道理,忠心换来的是惩罚。而刘姥姥明白人情世故,能言善谑,最可称道的是她善于改正言语交际中的错误。刚进贾府时,凭借生活经验和凤姐套近乎,指称自己外孙板儿是凤姐“侄儿”,这种逾越等级的攀附显得唐突,甚至是冒犯。经指责后她立刻明白,在第二次进贾府时察言观色,说话非常符合自己的身份,从而哄得贾母、王夫人等人很高兴。

尽管《红楼梦》产生的时代距离今天已有几百年,中国人的生活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但今天我们读这些白话小说中的精彩对话,常会心一笑,心有戚戚焉。究其原因,乃是一个民族文化传统中的基因,相比社会经济生活,变化极其缓慢。今天在摩天大楼里办公、出门驾驶汽车的年轻白领,其面临的社会交际问题,和大观园里那些青年男女,并没有本质的区别。《红楼梦》中人物的价值观、人情世故以及家庭关系、社会分层等诸方面的因素,在今天中国社会里还有相当程度的保留。因此,认真阅读《红楼梦》之类古典小说,可以悟出许多言语交际的诀窍。杜永道先生的《说话的诀窍》,能帮助读者更好地欣赏《红楼梦》中对话之妙,读者也能领会到中国人言语交际的奥妙,更深刻地明白如何说话关乎到人生成败这个道理,从而对现实生活中的言语交际有所助益。

(《说话的诀窍——解读〈红楼梦〉言语交际》,杜永道著,语文出版社2013年9月出版)

上一篇:高考文本阅读选考题考查趋向反思 下一篇:从瞬间到永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