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物质文化遗产摄影艺术论文

时间:2022-05-20 06:41:54

非物质文化遗产摄影艺术论文

从摄影发明之初开始,这一神奇的技术被运用到记录周边事物,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推进,摄影技术不断更新进步,由原先的拍摄不能运动的建筑、风景,最终到记录运动的生活百态,摄影技术由于其纪实的特性彻底进入媒体行业,体现了图片的魅力,出现了大量的摄影家,有从事人像、风光、纪实、艺术等不同种类的拍摄。随着工业时代的推进,很多古老的文化风俗面临消失,在这种情况下,出现了很多专门记录当时社会百态、民间民俗的摄影家,如布勒松拍摄了大量的纪实作品,还提出了决定性瞬间这一影响巨大的理论;马克吕布——法国知名摄影师,多次深入东方国家进行纪实拍摄,留下了非常有研究价值的历史照片。上个世纪在法国,发明摄影术的国家银行家科恩资助了一项伟大的人文计划:建立地球档案,资助大量的法国摄影师对50多个国家进行拍摄,取得了大量珍贵的人文历史资料。例如100多年前中国人的社会生活百态:从留着辫子的男子到三寸金莲的妇人,从老街上各式各样的店铺到马车、独轮车、轿夫等各种社会百态,这些照片包含了晚清时期的各种风土人情、宗教文化及各种建筑、各阶级社会生活。自古以来,人们利用文字图片或口传历史,但自从摄影技术的出现,由于摄影能够真实地再现瞬间的事物,人们发现这时的图片所包含的信息是以往文字难以比拟的,真实客观记录的特性使许多百年照片已成为历史变迁的记录。而在文化遗产的承传与保护中,一张照片所蕴含的不仅仅是本身的意义,还赋予着深刻的社会文化意义,对文化的传播与保护具有重要的意义。

有关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摄影不仅仅是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形式上的表现,而是全方位的反映和再现,必须能够达到记录史实和说证的效果。由于非物质文化遗产几乎包括了社会生产、节庆、礼仪、民居、民间舞蹈、民间音乐、体育等各种民俗活动,我们面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时,可能会想这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听得见,摸不着,如何拍摄出好的作品,怎么拍摄,需要探究。

首先,笔者认为,无论是拍摄什么主题的作品,都要对其先有一定的了解,才能拍摄出好的作品。在进行某一项非物质文化遗产摄影之前,必须做到对这一遗产项目心中有数,要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民俗学内涵、了解其和民俗的关系、了解其背后的文化空间。

其次,拍摄手法主要以纪实为主,客观真实地记录现象,在摄影语境中寻求艺术表达。通过考察以确定对项目摄影的表达和拍摄技巧。不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特点不同,其表达方式截然不同,例如传统戏剧类反映的是舞台表演,主要以演员表演为主,具有戏剧夸张的效果,在拍摄的时候可以运用大胆夸张的拍摄手法,运用夸张的角度或镜头勾勒出富有戏剧性的照片,从而达到以形式的张扬去适应项目的内涵;民俗类则更适应相对平实的表现手法,以事件的第三者的姿态拍摄,不要刻意摆拍。在不干涉主体展现的情况下,真实地记录和再现非遗项目场景,在拍摄的时候可以注重动感、气势以及节奏的表现,突出主题,讲究形式美,在表演的轨迹中截取最具美感的瞬间,抓住瞬间的美丽,以表演轨迹的高潮点为重点,留下发展轨迹。

最后,是资料型叙事般的记录,对拍摄项目进行完整的图片记录,按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流程进行拍摄,运用拍摄不同的景别和画幅,透过组照构成一个整体,全面而集中地阐明项目主题和整个项目事件,达到看图知事的要求。最后,一幅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摄影作品一定要有文字解说:非物质文化遗产有的存在形式特别,一些信息很难从画面上完全体现出来,如拍摄时间、地点以及项目名称、项目内容等,图片无法明确表明的信息,需要有相应的文字资料补充。这样,随着时间的变迁,后人不仅可以从图片中了解到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更能从相应文字里清楚了解到该项目的整体来龙去脉。例如笔者曾经拍摄过一组有关湖南滩头造纸术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照片,该民间手工技术自宋朝初期流传至今,传人现在已经有80岁高龄,如果没有照片的文字说明和当时事件的简述,以后人们恐怕很难弄明白照片中的人物和记录的事件。所以说,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摄影作品只有图文并存,才能给读者传递既有艺术欣赏价值,又有知识性和史料价值。

当代很多民俗学者、人类学者、建筑学者、历史学者都参与到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这一主题的摄影拍摄,已经不仅局限为单纯的摄影家进行拍摄,并出现很多优秀的作品,不过,每一个优秀的作品后面,摄影师都会根据社会需求去寻找自己的任务和选题,既要掌握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的内涵,还要了解项目保护的地域文化、风俗习惯等,然后运用敏锐的摄影家眼光去观察、发现和创造。

作者:朱彬单位:湖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

上一篇:生态宜居住宅设计绿色建筑论文 下一篇:国际化摄影艺术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