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波方言第一人称代词“数”的转指及文化内涵

时间:2022-05-20 03:39:35

宁波方言第一人称代词“数”的转指及文化内涵

摘要:宁波方言第一人称代词单数有“吾[ŋo213]”和“吾侬[ŋo213-22nəu213-35]”,复数为“阿拉[ɐʔlɐʔ]”。在日常方言运用中,它们通常是与其他词汇组成句子的,在句子成分中主要充当主语、宾语和定语。其中在主语、定语两大句法功能上较集中地存在着语用中的转义现象,并且大多出现在代词的“转指”方面,也就是“数的转指”,即通常表示第一人称代词复数的“阿拉”指代单数“吾”“吾侬”。这一现象的产生主要受吴越“水文化”的影响。

关键词:宁波方言第一人称代词转指吴语是中国方言之一,宁波方言是其颇具地域特色的一支。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宁波人依水而居,傍海而栖,甬江、姚江、奉化江纵横交错,“水文化”极为发达。水涤荡人的心灵,自然也作用于人的语言,因而吴语具有温婉、典雅的特质。人称代词是日常语言中使用频率最高的词类之一,自然成为体现方言文化风俗特色的代表。本文通过对宁波方言第一人称代词中“单复数”的形式及其转义的研究,初步探寻吴越“水文化”,进而确定其诗意而典雅的教育价值。

一、宁波方言第一人称代词的单复数形式

宁波方言第一人称代词单数有“吾[ŋo213]”和“吾侬[ŋo213-22nəu213-35]”。现时宁波方言中,常以“吾”作第一人称代词。而“侬”在古代也是吴人常用的第一人称,相当于“我”。《广韵・冬韵》:“侬,我也。”《玉篇・人部》:“侬,吴人称我是也。”古书中常以“侬”来表示吴语第一人称的单数,如《红楼梦》第二十七回:“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但“侬”字的增加并不意味着“吾侬”表示复数,它也指第一人称代词的单数,是宁波方言中老派的读音,现使用地区较小,且使用人群多为宁波当地老人。自古以来,北部吴语方言区就有“三侬之地”之称,而“侬”从六朝时代的吴语,以方言的形式一直传承下来,并形成宁波方言中第一人称代词“吾”后的词缀,已失去了复数意义。不过,“侬[nəu213]”在现代宁波方言中,又代表了第二人称代词的“你”。总之,现所使用的宁波方言中,第一人称代词的单数形式通常有“吾”和“吾侬”,两者用法没有明显区别,可以替换使用。

宁波方言第一人称代词复数为“阿拉[ɐʔlɐʔ]”。在宁波方言中,“拉”通常加于人称代词之后,表示复数。如宁波方言第三人称代词复数叫“其拉[dʑieʔlaʔ]”,口语中“姐姐拉”即“姐姐们”,“宁客拉”即“客人们”。这是一种单数式后加复数词尾的形式。“阿拉”中的“拉”与方言中的“气she拉”(气死了)“拥倒拉”(晕倒了)中的“拉”不同,前者表义,代表复数的形式,而后者并没有实际的意义,是一个表示语气的虚词,用以增加表述者的语气。

二、宁波方言第一人称代词“数”的转指

“人称代词的基本作用是称代,但在实际语言运用中,有时意义会变得很虚,失去称代作用;有时会由于说话人所站角度的不同,改变原称代意义;有时会因感情表达的需要,改变原称代意义。这些用法都是‘语用中的转义’。”宁波方言第一人称代词在日常方言运用中通常是与其他词汇组合成句的,在句子成分中主要充当主语、宾语和定语。而其中主语、定语两大句法功能上较集中地存在着语用中的转义,并且大多出现在代词的“转指”方面,也就是“数的转指”,即通常用第一人称代词复数“阿拉”指代第一人称单数“吾”“吾侬”。

(一)第一人称代词作主语时的“数”的转指

在宁波方言中,第一人称代词充当主语时,常出现“数”的转指,并且其用法往往体现出不同语境下言说者不同的感彩。

1.较为含糊地表示“我”时,用“阿拉”强调个体本人。如:

(1)侬勿要再走勒,阿拉赶勿上嘞。(你不要再走了,我赶不上了。)

(2)噶是个秘密,阿拉勿要噔侬话。(这是个秘密,我不想和你说。)

(3)侬好好涅浪,阿拉上班去嘞。(你好好呆着,我上班去了。)

以上例句均取自于普通陈述语境。除此之外,宁波人使用“阿拉”强调个体本人,更多是在表示“得意”的语境之下。如:

(4)阿拉噶条手链牢牢贵噶。(我的这条手链非常贵的。)

(5)今么夜到,阿拉要到XX大酒店吃饭去哉!(今天晚上,我要到XX大酒店吃饭去!)

(6)噶简单的题目啊做勿样,阿拉伐想噔侬扛了。(这么简单的题目也不会做,我不想跟你说了。)

(7)阿拉囡囡多少乖嘞!(我的孩子很乖的!)

以上宁波方言的两种语境中,“阿拉”都表示第一人称代词的单数,指代言说者本人,强调了个体的自我主体性。尤其是例(5)中的“阿拉”,在突出言说者主体性的同时,通过这样的一种单复数的转指,更加明显且生动地表达了言说者的得意之情。

2.擅自以“我”指代一类时,用“阿拉”强调语意倾向。如:

(8)噶么笔账,阿拉格种人咋算得清楚的啦!(这一笔账,我这种人怎么算得清楚啊!)

(9)这桩事体,阿拉老太婆勿好话。(这种事情,我这种老太婆是没什么好说的。)

(10)“侬是阿里宁啊?”“阿拉宁波宁。”(“你是哪里人啊?”“我是宁波人。”)

(11)“XX,噶种东西侬吃过伐?”“噶高级的东西,阿拉咋吃得起啦。”(“XX,这个东西你吃过吗?”“这么高级的东西,我这种人吃得起吗?”)

以上例句中,“阿拉伽种人”“阿拉老太婆”“阿拉宁波人”等均指代言说者“我”所属的一类人,由反身代词或者地域名词与人称代词组合而成。这种组合在某些特定的语境中,除了陈述句意之外,往往还带有言说者自贬的语气,如例(8)。但是在不同语境之下,“阿拉”的单复数转指中也可能隐藏着言说者深层的感彩,如例(11)中,除了自嘲之外,也隐含着对另一对话者的嘲弄,有“吃过也没什么了不起”的不屑语气倾向存在,是对对话方“显摆”的暗讽。

总之,在宁波方言第一人称代词作主语时,常常因为代词“数”的转指而呈现出言说者丰富且隐含的心理倾向和感彩,需要根据不同的具体语境进行细致分析才能判断。

(二)第一人称代词作定语时“数”的转指

宁波方言第一人称代词作定语时,由于修饰的名词不同,也存在着单复数的转指现象,分为两种情况。

1.“阿拉”+亲属称谓

(12)阿拉姆妈还没回来,侬所彼等嗦。(我妈妈还没回来,你稍微等一会。)

(13)阿拉阿娘会做觉怪好吃的生煎包。(我奶奶会做非常好吃的生煎包。)

(14)阿拉阿爷每日去体育场锻炼,身体牢牢好!(我爷爷每天去体育场锻炼,身体非常好!)

(15)阿拉舅舅找吾啥事体?(我舅舅找我有什么事情?)

在这种组合情况下,“阿拉”表示的是言说者自己,以第一人称代词单数的形式存在,改变了指代复数的情况。其实,例句中“阿拉姆妈”“阿拉阿娘”“阿拉阿爷”“阿拉舅舅”中都省略了结构助词“的”(宁波方言中常以“格”来表示),所以也可以理解为“阿拉”作亲属称谓词的定语。具体展开为“阿拉的姆妈”“阿拉的阿娘”“阿拉的阿爷”和“阿拉的舅舅”。我们认为这种代词“以复代单”现象的形成,与江浙一带吴越“水”文化有着密切的关系,在下文中会详细论述。

2.“阿拉”+地点名称

(16)阿拉学校是奉化最好的学校了。(我的学校是奉化最好的学校。)

(17)阿拉房间来得那边。(我的房间在那边。)

(18)阿拉厨房有点点乱,侬勿要介意啊。(我的厨房有点乱,你不要介意啊。)

实际上,复数人称代词“阿拉”用于地点名词之前,充当名词性物主代词的用法与“阿拉+亲属称谓”相似,都省略了“的(格)”,充当了句子成分中的定语。

然而,无论是“阿拉+亲属称谓”还是“阿拉+地点名称”,有一点都不能忽视,那就是在这两种情况下,“阿拉”的单复数是不固定的,也有可能表示本来的复数意义。如例句(15),“阿拉舅舅”可以是“我的舅舅”,也可以是“我们的舅舅”,具体要根据语境是否包含人物对象而定。再如“阿拉厨房有点点乱,侬勿要介意啊”,这个“厨房”既可以是“我的厨房”,也可以是“我们的厨房”(说明这间厨房的使用者并不只有我一个人)。因此,在这样的宁波方言语境中,“阿拉”到底是复数的原义,还是“数”的转指――以单数形式出现,具体要看语境而定。

三、“数”的转指与吴越“水文化”的契合

美国著名人类学家怀特曾写道:“全部人类行为起源于符号的使用,正是语言符号才使我们的类人猿祖先转变为人,并成为人类。仅仅由于符号的使用,人类的全部文化才能得以产生和流传不绝。”宁波方言从古时一直流传至今,虽经历变迁,但在多地都还保留着富有地方特色的基本用法,如以上第一人称代词“数”的转指现象,这正是因为当地深厚的文化底蕴――吴越“水文化”一直影响着宁波人日常的生活情态、风俗习惯以及性格、行为和心理,而产生的言语表述方式。

(一)内隐的“水精神”

水是“柔性”的。中国传统文化中,“水”属于江南一带,也就是现在的长江三角洲地区。“中国是一个地域广阔、民族众多的国家,涉及中国的南北情貌与人文性格,一般认为,北人主刚,南人性柔”。但此“柔”非彼“柔”,或许“柔”中见“刚”,又或者“柔”中见“意”,如同打太极一样,看似招数柔弱慢进,可是暗藏“意图”,蕴含着无限的深意。宁波人是典型的南方人,因此也具备了如此的“柔性”。这在宁波方言第一人称代词作主语时复数“阿拉”的转指现象中就有所体现。当“阿拉”作主语时,“数”的转指中除了突出宁波人自己外,常常还内隐着他们的情感色彩,而这一部分恰恰是话语中最难以分辨,也是最重要的意思。“阿拉”无论是较为含糊地表示“我”所体现出来的言说者的得意之情,还是以“我”指代一类人,来表达强烈的感情――或是自贬,或是对对话方的嘲弄,都比语句字面上的意义要丰富些,需要听话者慢慢咀嚼和品味。这种语言现象的存在,是由使用语言者内在的心理特点所决定的。应当指出的是,这种内隐的“水精神”并不代表宁波人具有“狡猾”的心理特点,而是反映出宁波人从古至今深受儒家思想熏陶所养成的“让”德文化,它既是一种节制,也是一种情操,在礼貌应对的同时,不张扬,也不失去自我,就好比水无色无味中,却蕴藏着浓浓的“本味”。

(二)融合的“水精神”

宁波方言第一人称代词“阿拉+亲属称谓”作定语时,出现以复代单的情况的原因,吕叔湘曾经专门讲到过:“在过去的封建社会,家庭要重于个人,因此凡是跟家庭有关的事情,都不说我的,你的,而是说我们的,你们的(“的”字通常省略)。”这其实是源于中国人思维上的依附观和整体取向,也是维系我国传统人际关系的主要形式。在古代一个人的荣辱往往关系着他所在家庭的利益,如“株连九族”现象。在这一点上,宁波人同样拥有相同的关系思维观、价值取向。然而,宁波人在受此思维和价值观影响的同时,更受到吴越地区特有的“水文化”的影响。古吴国、越国形成之前,其固有的文明无疑是以“水”为文化起点的,进而与“水”结缘,与“水”相伴,而“水”也成为了吴越文化的重要因素。“水”有一种特性,即随物附形,因此吴越“水”文化强调自然形态下水能融化某些物质,并附着合成一些与之前物质不同的形态。因此,在”阿拉+亲属称谓”作定语时,如“阿拉姆妈”,并没有表示“阿拉”和“姆妈”两个人,而只表示一个“姆妈”的意思,并且还生成了一种情感――蕴含我对妈妈深深的爱,以及一种超过直呼“姆妈”的亲昵感。从以上这个“数”的转指现象中,我们不难看出宁波人身上所具有的“水精神”的衍变与融合。

(三)流变的“水精神”

宁波地处长江下游,地势低洼,气候又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温和湿润,东面环海,因此,宁波有着丰富的“水资源”。“水”既是宁波人所拥有的自然生态环境,又是他们赖以生存的基础。长期与水为邻,以水为邦,使得宁波人深得水之内蕴与灵性,以及“水文化”特有的“因时而变”的特点,自然也就多了一分“灵动”。正如宁波人在方言中第一人称代词的使用一样,并不是以固定的代词来表示单复数,而是在某些特定的情况下进行语用的转义,使之更加丰富生动;又如“阿拉”的单复数转指,每一次“转指”都不是绝对的,也需要视不同的语境而定。总体而言,宁波方言第一人称代词在“单复数”的语用方面是灵动的,主要靠言说者自己来把握和控制,显现出其在善变中求得和谐的智慧。说到“阿拉”,很多人第一个想到的往往是上海,其实上海话中的第一人称代词复数“阿拉”是上个世纪前半叶从宁波话中引进的。宁波方言的这种适应性与开放性,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吴越“水文化”中“流变”精神的影响。

(本文系浙江省语言文字“十二五”科研规划重点规划课题“基础教育阶段典雅语言训练机制与实践研究”[批准文号:ZY2011A03]的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1]赵则玲.宁波方言的三身代词[J].宁波大学学报(人文科学

版),2008,(6).

[2]钱乃荣.北部吴语研究[M].上海:上海大学出版社,2003.

[3]郑献芹.浚县方言的人称代词[J].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

版),2007,(3):130.

[4][美]怀特.文化科学――人和文明的研究[M].曹锦清等译.杭

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8.

[5]肖向东,孙周.论吴越文化性及其文化生成因素――兼论“泰

伯奔吴”与古梅里文化之形成[J].江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5).

[6]吕叔湘.现代汉语八百词(增订本)[M].北京:商务出版社,

1999.

[7]Zhu Xiao nong.A Grammar of shanghai wu[M].Muenchen:

LincomEuropa,2006.

[8]靳怀.水与中华区域文化――以吴越文化为例[J].河海大学学

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4).

(周丹 冯铁山浙江宁波 宁波大学教师教育学院315211)

上一篇:我国股票市场与宏观经济互动关系的实证研究 下一篇:浅析中国商业银行未来发展之路